..續本文上一頁能以任何思維模式範限的,然而也唯其如此,禅宗才更具不可周延的創造性。
本文爲了初識禅宗的教育方法,了解禅祖師示法的路徑,因此嘗試從唐宋五家七宗中找尋曆代禅師應機示教的語錄,對應于西方創造性思考的相關理論,加以比論參究,歸納幾種思維模式,一方面彰顯禅宗所具有的創造性,一方面或許可以裨益學人開發自我,尋繹參悟途徑。
二、關于創造性思維
關于「創造性」思考是西方心理與教育學界自十八世紀中葉以來屢屢涉及的問題,陳龍安認爲Alex F.Osborn應是推動創造性思考及問題解決教學的第一人,因爲他在一九五五年發展了《應用想象力》一書,並于Buffalo大學創立「創造性問題解決機構」(Annual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Institute),成爲創造性思考提倡的先期人物(陳龍安,民79)。近二十年來,許多研究教育理論者都實驗性的試用不同的方法來改善個人的狀態——尤其是語意單位的擴散性思考(DMU)、語意類別的擴散性思考(DMC)和語意轉換的擴散性思考(DMT)的能力,這些都是開發創造性思考的各種教育實驗。廣泛運用這種教育實驗的是Sidney J.Parnes和Rarth B.Noller在Buffalo州立大學學院的實驗,其結果顯示「創造性思考」教育能增強人的擴散性思維、認知能力,甚至也有益聚(左佥右欠)性思考及自信心。(陳龍安,民79)
如果要簡單定義「創造性」思考相當困難,因爲創造本身以新奇爲尚 ,代表不可周延不可範限的新創發,而且是對每一個不同個體而言,譬如某甲的創造,對某甲是新的開創,對某乙可能是不新奇的,郭有遹定義「創造」爲:「創造是個體或群體生生不息的轉變過程,以及智情意叁者前所未有的表現。其表現的結果使自己、團體、或該創造的領域進入另一更高的轉變時代。」(郭有遹,民78)
要了解創造思考需從人類智力結構了解起。基爾福特(T.P.Guilford,1967)認爲智力乃處理資料(information)的能力或功能。資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事物,因爲其內容有所不同,處理的方式亦有區別,其結果也有差異,因此人的智力應分爲內容、結果、運作叁個面,內容是思考的材料,結果是資料的組織,運作乃智力的功能。(T.P.Guilford,1967)。基氏這種「智力結構」(The Structure of Intellect,簡稱SOI)模式,最能看出創造思考活動進行時,這些要素共同的運作關系。陳龍安先生根據基氏這種模式表列一名爲SIPS的「問題解決的智力結構模式」(如表一),可以供我們檢查任何疑惑、任何困境的information輸入到被輸出之間的各種影響因素。
表一:問題解決的智力結構模式 (圖略)
日本學者山本通隆曾由禅學的觀點來分析創造性。他將意識分爲十個層次,稱之爲「十在意」,來觀察創造性意識之發展過程。「十在意」包括:無知(意識以前的領域)、幼智(意識領域)、理智(理論意識的覺醒)、開創(聆聽教訓而有所領悟)、緣創(由于某些機緣而得到靈感)、行創(順應需要所導致的靈機)、空創(順應一切行爲的靈機)、真創(所作均爲真實)、至創及極創(最高的創造領域)(見陳昭儀,民79)這種說法使禅之創造性能初步被分析出來,但仍然只是意識層次的各種不同開發境界,與禅悟的最終目的——破生死牢關應不相同。然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禅在趨向超悟障礙的道路上能予人智力上的開發是可以肯定的。
「量子理論」之父Max Panck認爲科學家應該「對新構想有活潑的想象力,不是由演繹法推論出新構想,而是一種藝術性的創造想象。」(哈佛管理叢書,民79,p.11)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創造性雖爲智力之開發,但不等于智商(IQ),它只是一種統合與利用左右腦的開發工作。人的左腦與右腦各有所司,如表二,創造性思考教育旨在開發這種統合應用的能力,禅修訓練也是能帶來這種開發。因此有高智商低創造力的人,也有高創造力低智商的人。(盧雪梅,民79)
表二:人類左右腦分司圖
左腦:
說
讀
寫
分析
思想的聯貫
摘要
分類
推論
說理
判斷
計算的數學能力
字句的記憶
使用符號
管理時間
右腦:
不經描述,即能知曉
立即看出整個事物
看出相同之處
了解類推和隱喻
直覺
洞察力
感覺劇情內容
綜合
相像
空間的認知
視覺的記憶
分辨類型
以自己的方式感覺
使所有的事物與目前相結合
叁、何謂公案
所謂公案是指禅宗祖師們內在禅經驗被記錄下來的語錄,內容多爲佛法示機的問答。這些問答妙旨不在文字,所以《碧岩集》雲:「參得一句透,千句萬句一時透」(《碧岩集定本》p.13)其間「棒如雨點,喝似雷奔」「一機一境,一言一句,且圖有個入處」(同上P.1 P.9)。
巴壺天綜合《碧岩錄》、《雲棲正訛集》及《中峰廣錄山房夜話》的解釋,定義「公案」是:「公府的案牍,所以剖斷是非;祖師們對機垂示所用的語言和動作,所以剖斷迷悟。」「公案是能喻,祖師的垂示是所喻」(巴壺天,民67)
據無礙《禅公案的意義與價值》雲:「禅學上的公案是于一般佛學中很難看到的「特色」「可以認爲是禅學的中心」「頌古、拈古或評唱等公案的提撕、解釋,爲禅僧的一重要事業。」(無礙,民67)因此,曆代祖師的教法是成爲後來禅僧參學與教育的重要材料,公案語錄的編著也就成了禅門重要工作,今日可見的重要公案如下:
1《汾陽錄》(汾陽善昭頌古、慈明楚圓集》百則
2《碧岩錄》(雪窦重顯頌古、圜悟垂示著語評唱》百則
3《空谷集》(投子頌古、林泉從倫評唱》百則
4《虛堂集》(丹霞頌古、林泉從倫評唱》百則
5《從容錄》(宏智頌古、萬松示衆著語評唱》百則
6《無門關》(無門慧開頌古評唱》四十八則
7《宗門拈古彙集》(清
淨符編》一千叁百則
8《禅苑蒙求》(宋
志明編、元
德谏注》五百則
除此而外,頌古、拈古仍多,元善俊曾以《五燈會元》爲中心輯成《禅林拔類聚》二十卷,集得公案八百十叁則。日人乙部魁芳編《禅門公案大成》,集得五千五百公案。(以上見無礙,民67)現今佛典今譯的整理中,也有廖閱鵬《禅門公案叁百則》有白話新唱與分析(廖閱鵬,民85)。
四、禅宗公案的創造性促媒與思考關礙
美國教育家荷姆(O.W.Holm)指出人類智能發展的叁層樓理論(如表叁),其中第叁層樓人是較具創造力的人,是以統合一、二層樓的認知,進入創發性的作爲。換句話說,創造力的基礎是通過吸收、記憶、理解的智能,加上不拘泥傳統舊說、不斷求新的思考而有的靈感。(陳樹勳,民78,P.4~22)
表叁:O.W.Holm叁層樓理論
一樓人
他除了吸收過去的智識以外,別無其他目的。讀書好比爲了消遣或好讀書不求甚解。遇有困難即行躲避,所謂食古不化,或是學而不思,只爲消磨時間而已。
二樓人
他要求理解,而且把各種智識予以比較,分辯真僞,加以推斷。他利用了古人的努力,同時加上自己的努力,去僞存真,發掘真理,做到格物致知的地步。
叁樓人
他不以致知爲滿足,還要運用思考構成理念。運用想像力産生新的觀念,運用新的方法解決舊的問題,或是改良舊的産品,甚或創造出前所未見的産品,這才是智識的果實。
陳樹勳歸納這種創造性思考的促進劑(The Impetus Of Creative Thinking)包括:「充份准備、廣泛想象」、「高度熱忱、強烈好奇」、「交換環境、觸發靈感」、「運用聯想、伸縮組合」等,特別是想象力的開發,包括:臆測想象(Specula-tive lmagination)、重現想象、構造性想象(Structural Imagination)、代替性想象(Vicarious Imagination)、預期性想象(Anticipative Imagination)(陳樹勳,民78,P.59~68)。從這些具聯想、代替、重現、想象等特質的創造性思考,可以對應公案的各種問答形態來看。《汾陽集》中,汾陽善昭設十八問如下:
1請益問:乞請師家解決胸中疑團。
2呈解問:問自己見解是非。
3察辨問:提出難解問題,要評價師家輕重。
4投機問:試問自己所證與師家所證同別。
5偏僻問:急迫師家驗問。
6心行問:雖得悟更問師家
7探拔問:探查他人見解深淺。
8置問:直即利用古人問答而問。
9故問:質問故事。
10不會問:未會得的質問。
11擎擔問:妝似敬他人而愚弄的問。
12備事問:借故事譬喻或世間一般事情而問宗乘。
13實問:由事實上問而檢查師家。
14假問:以假設問其目的。
15默問:不以言語表現而依動作進問。
16明問:明一事後,更向他事。
17審問:呈不審之點而問。
18征問:征诘難問師家。
從這十八問(無礙,民67)可知,禅宗公案中充滿對傳統及師教的挑戰性,這正符合創造思考促媒之「高…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梁乃崇等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