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佛學知識告訴我們臨終時應盡量不打擾病人,以免擾亂亡者神識,增其痛苦,使其産生瞋恨、煩惱、恐懼、焦慮、舍不得等顛倒妄想,影響他死後的去處。病人的鼻息雖斷,只要尚存一絲暖氣,他的神識可能仍未脫離肉體。是故,在遺體尚有微溫時,不可觸摸、移動或撫屍痛哭;死亡十二小時內,不可幫他洗澡、擦拭或移動身體;也不要在二十四小時內埋葬或火化,能在七天之後更好。
病人病情危急時,若不盡一切努力予以搶救,則家屬、親友、甚至整個社會都不會原諒能救而不救的人。但從出世間的角度來看,臨命終時的急救措施可能促使亡者不墮而難以上生,甚至使其無法中陰身成就,影響很大。西方醫學對彌留病人的各種急救措施及對剛過世亡者遺體的處理方式對病人是很不好的。醫學與佛學對彌留病人身體及亡者遺體的處理方式不同,其原因可能是兩者對死亡的認知、死亡時間的認定上不同。西方醫學認爲病人心跳停止或腦波變平後,病人即已死亡;人死則一了百了,不再有知覺,也沒有所謂的靈魂。而佛教則認爲雖然亡者已無鼻息,身體不能動,眼睛不能看,嘴巴不能說,但耳朵還能聽,心裏還是清清楚楚,仍然是有知覺的,「亡者」這時候還不是真正的死亡,即使亡者已死亡很久,佛法認爲他的亡靈仍將一直存在,所以作各種佛事都能利益亡者,不限于七七四十九天之內。
聖嚴法師認爲人的過世,不是喪事,不是喜事,而是莊嚴的佛事,因此佛教主張應替臨終者助念「叁皈依文」:「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臨終助念的功德包括:一、使往生者心開意解,蒙佛慈悲接引;二、使亡者家屬受到溫馨關懷,種下菩提善根;叁、助念者則可借機念佛,廣結度人善緣;四、叁寶弟子可莊嚴佛事,乃無上功德福田。助念的意義有四:一、個人與個人,家庭與家庭間的互助;二、幫助亡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叁、幫助亡者家屬安定身心;四、助自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品高升。
許多佛經都有關于臨終助念的教誨。《佛說阿彌陀經》裏有如下之經文:「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叁輩往生第二十四>有如下之經文:「若有衆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關于臨終病人的處理方式,《地藏菩薩本願經》裏有最多的敘述,例如<如來贊歎品第六>即有關于植物人或掙紮于生死邊緣的重症病人的描述:「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久處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夢惡鬼、乃及家親;或遊險道;或多魇寐、共鬼神遊,日月歲深,轉複(裏王外九)瘵,眠中叫苦,慘淒不樂者;此皆是業道論對、未定輕重,或難舍壽,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辨是事」,這時候,家屬應該「對諸佛菩薩像前,高聲轉讀此經一遍;或取病人可愛之物,或衣服寶貝、莊園舍宅,對病人前、高聲唱言:「我某甲等,爲是病人,對經像前舍諸等物,或供養經像,或造佛菩薩形像,或造塔寺,或然油燈,或施常住」,如是叁白病人,遣令聞知。假令諸識分散、至氣盡者,乃至一日、二日、叁日、四日、至七日以來,但高聲白、高聲讀經」,如此一來,「是人命終之後,宿殃重罪、至于五無間罪,永得解脫;所受生處,常知宿命。何況善男子、善女人自書此經,或教人書,或自塑畫菩薩形像,乃至教人塑畫,所受果報,必獲大利」。
《地藏菩薩本願經》<利益存亡品第七>也教導我們:「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宜爲設福,以資前路;或懸旙蓋,及然油燈;或轉讀尊經;或供養佛像及諸聖像;乃至念佛菩薩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號曆臨終人耳根,或聞在本識,是諸衆生所造惡業,計其感果,必墮惡趣,緣是眷屬爲臨終人修此聖因,如是衆罪悉皆消滅。若能更爲身故之後,七七日內,廣造衆善,能使是諸衆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經文又說:「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魉,何以故
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假使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晚生善處。何況臨命終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據本業,自受惡趣,何忍眷屬更爲增業
」;「未來、現在諸衆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衆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爲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來、現在善男女等,聞健自修,分分己獲。無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遊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內,如癡如聾;或在諸司辯論業果,審定之後,據業受生;未測之間,千萬愁苦,何況墮于諸惡趣等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過是日後,隨業受報。若是罪人,動經千百歲中、無解脫日;若是五無間罪,墮大地獄,千劫萬劫永受衆苦」。其它如<閻羅王衆贊歎品第八>、<稱佛名號品第九>、<見聞利益品第十二>、<囑累人天品第十叁>等章節裏也都有許多教誨。
四、結論
只要人們還想搶救危急病人,醫學與佛學關于臨終病人的處置方式就很難達成共識;只要亡者不是在家裏過世,或其死亡不能被家屬一致接受,則亡者就要忍受急救措施,遺體也不容易獲得停放十二小時以上不受幹擾的待遇。個人以爲,在「自然死法案」及「病人自決法案」未通過前,病人及其家屬對病人死亡的態度,才是病人臨終過程中能否得到合乎佛法對待的關鍵因素,因爲這時候的病人已無行爲能力,要不要替病人做心肺複蘇術,將完全取決于家屬。若病人及其家屬拒絕急救,醫師也不至于堅持要急救;若家屬能讓病人在家裏過世,則亡者遺體要停放多久都不成問題。即使國內有「自然死法案」及「病人自決法案」,家屬仍是病人臨終時能否得到合乎佛法對待的關鍵因素,因爲這時候的助念、念經、布施、超薦等行爲都須家屬及親友來執行,他人代勞的功效都比不上家屬及親友的發心。
醫學、法學與佛學關于臨終病人的處置方式有許多爭議,這些爭議恐怕在短時間之內無法完全消除,也可能永遠無法消除。隨著佛法的日漸普及,人們對死亡過程的了解日益深刻,將有越來越多的臨終病人可以得到合乎佛法的對待。
參考資料
l蔡墩銘,《醫事刑法要論》,景泰文化事業公司,1995,P.562
2蔡墩銘,<臨終照顧的法律觀>,《月旦法學》,1996;12:97-99
3趙可式、賴允亮、葉炳強,<劃清安樂死與自然死界限>,民生報,健康生活專刊,1996-7-13
4《地藏菩薩本願經》
5《佛說阿彌陀經》
6《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禅宗公案的創造性思維
王立文 元智大學機械系教授
蕭麗華 臺大中文系副教授
公案這種密意商量,可以視爲心靈之創造性思考活動,是純粹化、淨化的知覺活動。通過這種活動,對創造力的訓練,對真理的發現,應有積極的意義。
摘要
禅宗是中國佛教中的重要派別,所以稱爲「教外別傳」,完全以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特殊方式,而顯現其與佛教本體論與方法論上迥異的途徑,是一個敢于標新立異,極具創造性的教派。
關于禅宗的思維,國內外不少學者認爲它是直感的、印證的、非理性的,是排斥語言邏輯的瞬間認識。因爲禅宗在研究認識對象——佛、法等問題時,采用主賓相分,機鋒交錯、雨棒雷喝等活活潑潑的、無迹可尋的方式,完全非語言文字、邏輯思維所能索解。的確,就禅悟的本身來說,「言語道斷」、「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本來是廣闊的、自由的、無限量的、不能以任何思維模式範限的,然而唯其如此,才更顯出禅宗教法之多樣多姿,具不可周延的創造性。
本文嘗試從唐宋五家七宗的禅宗曆史源脈中找尋曆代祖師們相互問答提撕的語錄,如《汾陽錄》、《碧岩錄》、《空谷集》、《虛堂集》、《無門關》等等,這些語錄是禅師們禅悟的內在經驗,內容或呈解或請益,或察辨或探拔,實、假、動、默、征、審……,篇篇是剖斷迷悟、對機垂示的語言和動作,充滿著極精致細密的邏輯的和反邏輯的各種思維方式,可與西方創造性思考的相關理論比對參究,歸納分析。相信一方面能有益于開發人的潛能、提升創造力,一方面對參禅悟道也能提供機趣橫溢的參悟途徑。
一、前言
禅宗是中國佛教中的重要派別,所以稱爲「教外別傳」,完全以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特殊方式,形成在佛教本體論與方法論上一個敢于標新立異,具積極創造性的教派。
關于禅宗的思維,國內外不少學者認爲它是直感的、印證的、非理性的、下意識的,是排斥語言邏輯的瞬間認識,因爲禅宗在研究認識對象——佛、法等問題時,反對言語文字,也反對邏輯思維,完全采用主賓相分,機鋒交錯、雨棒雷喝等非語言文字可索解的印心方式。就禅悟的本身來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是無限量的、廣闊的、自由的、十全的,是不…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梁乃崇等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