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七章 修习奢摩他(止)才能获致三摩钵底(等持)之果▪P2

  ..续本文上一页那儿的一间寺庙,因为当时那里只有一个小沙弥而已。他不但得往菩提迦雅去,还得绕道去见一位华人教授,因为这些寺庙的住持是由这位施主负责指派的。

  我警告他不要去,我告诉他:「你到达菩提迦雅后的第五天,你会有大麻烦」。他不怕,他对我说:「我没什么好担心的,我要去菩提迦雅,那是圣地」。他不听我的劝告,坚持前往。在他抵达菩提迦雅后的第五天,回程途中,他因为站在一辆过度拥挤的火车车门边,一不小心摔落车下,被火车辗毙。

  毁损关公像的恶业造成了他的横死。所以我们应该尊敬他们,请他们来帮助我们;还是该去冒犯他们而造下恶业呢?

  

B. 对基督教的重新评估

  本书的目的主要是要引导西方读者,而在世界的那一区域宗教力量是操在基督教及犹太教的上帝耶和华的。我们怎么样都不应该伤害祂,因为祂对西方的佛教修行者一定是会有帮助的。

  依我之见,西方的佛教徒应该重新评估基督教的价值,把它由一个独立的宗教,看成是佛教基础的人天乘的从属教义。

  陈先生向笔录者及尊者说:「您们二位可能不同意这个说法,但请先听完我的理由,因为这个题材颇长」。陈先生接着讲述他重新评估的要点:

  

  1. 耶和华必然会护持佛法。我们说过,在《华严经》中,佛陀说过有许多天众聚集在一起来保护他,即使小小的神祇也不例外,那么有什么理由说基督教的上帝不也如此做呢?

  2, 耶稣是乐于助人的好榜样,他具有一些菩萨的特征,说不定是一位初修菩萨道的人。

  3. 耶稣曾说过他是来净除世人的罪,也就是说他可以净除与人天乘有关的罪业。如果有人信仰他,他必然能够为其净除人天罪业。但是破坏佛陀或佛法的罪业他是无法净除的。这是基督帮不上忙的地方。

  4. 十诫中的后五项几乎在字面上与佛教的五戒相同。不过佛教五戒的内涵更深刻,因为它的阐述更透彻(因此对于道德上的戒律,应该由佛教徒那儿学得更详细的说明)。耶和华的十诫是小乘戒律的良好基础。

  5. 耶稣所说的「你应爱你的邻人如爱自己一般」。(马太福音十九章十九节)是大乘的好基础。

  6. 旧约中的火供应由基督教的西方恢复。它是金刚乘的良好基础。

  尊者插进一句:「但不可以用动物的肉」。陈先生赞同他的观点,说道:「不可以,当然不可以。而是应该根据佛教的原则,令火供具备深刻的意义。把珍贵的物品做供献,连同整个火供的过程都必须在定境中进行,否则是不会有效的」。

  7. 我当然认为上帝是有极大福德的(才能因前生所累积的善业而得此地位),但是我绝对不把祂看成是一个创造者,或是具有生杀大权的众生。

  8. 圣经应修订,删除旧约内所有残暴及罪恶的记述。

  (笔录者说:「啊,陈先生,你知道吗,那些部分真是太多了」。陈先生似乎没有听到这句插话,便接着往下讲:)

  还有,新约中耶稣的故事四次重复也是不必要的。

  9. 我们相信如果佛教习定者对这位上帝表达尊重,且向他请求帮助,上帝便会像我刚才说过的故事里的情节一样,给予帮助。

  10. 我们也相信圣母及圣徒们也会回应我们的祈祷。我们并不以他们为皈依的对象,但是他们可能给予帮助。在东方佛教护法给予协助,那有什么理由可以说基督教的圣众不会提供帮助呢?

  「如果我的仆人在此,他会奉上你的所需;

  如果他不在此,那么一个童子也能给你同样的服侍」。

  

  (陈先生这样说的时候,有一个小小年纪、天真无邪的男童,一直站在窗台下偷偷地透过窗子凝视着我们,无疑地是期望着能充当跑腿,赚一两个小钱。)

  虽然不管是仆人还是小童,护法或耶和华,他们可以协助我们世间的事情,也可以帮助我们达到天界的安息,但是佛教徒一定要清楚地了解这已经是这些天神护法能力的极致了。而真正的「得渡」─由证得究竟佛果而脱离轮回─是和基督教的「救赎」截然不同的,而且是超乎他们所能赐予的,因为他们尚未及亲证。

  本书主要的对象是西方读者,他们在转而修学佛法后,常会歧视排斥耶和华。当然耶和华的教导和终极的解脱毫无干系,一点也没有办法根除我们的根本烦恼,可是在人天乘方面,上帝是能给予我们帮忙的。

  在中国有许多儒士信佛也皈依佛,成为佛教徒,但他们仍然遵循这位古代教师所订立的优良道德规范。虽然孔子的教化与终极的得渡没有关连,可是这样的遵循表达了对孔子的教诲恰如其分的尊重。西方的佛教徒也应该以类似的方式来看待圣经和圣经中的教诲。

  

C. 为何奢摩他(止)的修习应在三摩钵底之先

  理由如下:

  

  1. 根据《解深密经》所说:「若行者没有得到轻安,是无法证得奥妙的三摩钵底」。我们没有先获致奢摩他力,是无法证得三摩钵底的。

  2. 在证得奢摩他之前,行者的心或许可以专注在某个精要的真理上,可是却无法持续或是使它转为现量。没有奢摩他力支持的三摩钵底就不是真的三摩钵底,在禅定方面也产生不了作用。

  3. 若行者获致奢摩他,则智慧必然增上,行者可以藉三摩钵底之力而洞悉实相。

  4. 在证得奢摩他(止)前的任何意念都是六识的作用,所以它都带着过去生的邪见和无明的染污。这是属于轮回的。一旦证取了奢摩他(止),便可运用奢摩他力来观修实相,以致于断除了无明,行者的意念从而得以完全被导正而趋向圆满觉悟。

  5. 一个人的不清净念头是累劫所累积下来的,所以会养成不良习气;这是因为他的意念无法集中在佛法上的缘故。使用这样的心来探索真理是近乎不可能的;在探索真理之前必先获得奢摩他的成就。佛教徒深知往昔所造之业行导致目前的习气,因而大多会同意一句老话:「播下行为的种子,就收成习气的果;播下习气的种子,就收成个性的果;播下个性的种子,就收成命运的果」。

  对于不具有佛教中心思想的一般人而言,这句话是很恰当的写照(虽然有点宿命论的味道)。所以一定要先除去俗念(贪、瞋、邪见),再透过奢摩他(止)的力量,来使心清净。我们可以用佛教的道理来改写上面的那句话成为:「播奢摩他的种子,得三摩钵底的果;播三摩钵底的种子,得三摩钵那的果;播三摩钵那的种子,得三摩地的果」。依此我们可以证得圆满觉悟。

  6. 在三慧(闻、思、修)中,三摩钵底和修慧有关。修习奢摩他(止)是进修三摩钵底的基础。若不修奢摩他(止),而尝试思惟真理,这只是思慧而已。在《阿毗达磨俱舍论》中提道:「在圆满证取奢摩他后,方能修习四念处的三摩钵底」。

  7. 依据六波罗蜜多及其次第,第五波罗蜜是禅定,第六是智慧。奢摩他属于禅定,而三摩钵底是智慧之因。因此要先修禅定才能得智慧。没有前者,就成就不了后者。

  8. 依据《三学》而言,第一个「戒」是第二个「定」的前行;此处定指的是止的训练;而第三个「慧」,是由三摩钵底所造就的。

  9. 依据「体用」之哲理,必先证得静态的奢摩他之体。

  10. 在获得奢摩他的成就之前,行者的正见只属于认知;但有了奢摩他力的证验,行者可以获致第三阶段的内观,即是指觉受;由此而养成第四个阶段的内观,即内在的证德。

  11. 尽管「禅」不是一般的禅定,也不需要奢摩他或三摩钵底,但是所有的禅宗祖师都说在你能更进一步之前,先要能「大死一回」。这就相当于奢摩他。

  12. 《大般涅槃经》中有云:「大乘菩萨要历经比小乘证得阿罗汉更长的时间才能证得圆满觉悟,因为他的奢摩他力难以好好养成」。我们当然不是把证得阿罗汉做为目标,但我们在提及习定时一定要清楚奢摩他的十分重要性。

  

  陈先生对这一点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菩萨有两种:一种较富于智慧,另一种较富于慈悲。后者偏重于前四项波罗蜜,做很多利益众生的善行,因而缺乏智慧。对于智慧菩萨而言(特别着重于六波罗蜜的最后二项),在初地时就可能断了生死之流,而修慈悲的菩萨必须等到八地,才有足够的空慧之力来断除轮回生死。由此我们便可以清楚了解证得奢摩他与否的行者之间是有多大的差异。我们发觉在佛经和祖师的论述里有许多地方对于习定的步骤都说得不清楚,缺乏确立的次第。比方说,佛陀在《圆觉经》中开示了禅那,奢摩他与三摩钵底的二十五种轮换修法。佛陀为什么如此开示?为何这三个项目不是依通常的次第来说呢?

  这是因为佛陀开示《圆觉经》时,说法对象是大菩萨众,他们能了解并从这些不同的轮替法中受益。可是本书的对象是初学者,他们尚欠了解而需要有订定的次第来修习。

  从祖师的教授里也可以举个例子来看:在天台宗里,有四本书,谈的是不同的习定次第。正因为该宗缺乏明确的习定次第,以致少有人依之而修得圆满觉悟。这个习定的先后次序没有被重视,因而即使天台一系的祖师们,被公认为精研佛理,其中却少有证悟的。在介绍此宗头九位祖师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多位在圆寂前是这么说的:「很惭愧我的成就很有限。我领众太早,寺务太过于繁忙,以致于要惭愧我的禅定功夫不够深厚」。即使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也是称念「阿弥陀佛」佛号而逝,足以证明他也是期望有较好的转生。

  在现代,许多人似乎很聪明,可是心却非常散乱,因此对现代人而言,了解奢摩他的内涵变得更重要了!

  

D. 前面诸章中所述各种准备工作(前行)之摘要

  我要提供读者们一张表,表中列出了本书在此之前已提及的修习奢摩他(止)之前必须具备的各种准备工夫(前行)。…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七章 修习奢摩他(止)才能获致三摩钵底(等持)之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