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七章 修習奢摩他(止)才能獲致叁摩缽底(等持)之果▪P2

  ..續本文上一頁那兒的一間寺廟,因爲當時那裏只有一個小沙彌而已。他不但得往菩提迦雅去,還得繞道去見一位華人教授,因爲這些寺廟的住持是由這位施主負責指派的。

  我警告他不要去,我告訴他:「你到達菩提迦雅後的第五天,你會有大麻煩」。他不怕,他對我說:「我沒什麼好擔心的,我要去菩提迦雅,那是聖地」。他不聽我的勸告,堅持前往。在他抵達菩提迦雅後的第五天,回程途中,他因爲站在一輛過度擁擠的火車車門邊,一不小心摔落車下,被火車輾斃。

  毀損關公像的惡業造成了他的橫死。所以我們應該尊敬他們,請他們來幫助我們;還是該去冒犯他們而造下惡業呢?

  

B. 對基督教的重新評估

  本書的目的主要是要引導西方讀者,而在世界的那一區域宗教力量是操在基督教及猶太教的上帝耶和華的。我們怎麼樣都不應該傷害祂,因爲祂對西方的佛教修行者一定是會有幫助的。

  依我之見,西方的佛教徒應該重新評估基督教的價值,把它由一個獨立的宗教,看成是佛教基礎的人天乘的從屬教義。

  陳先生向筆錄者及尊者說:「您們二位可能不同意這個說法,但請先聽完我的理由,因爲這個題材頗長」。陳先生接著講述他重新評估的要點:

  

  1. 耶和華必然會護持佛法。我們說過,在《華嚴經》中,佛陀說過有許多天衆聚集在一起來保護他,即使小小的神祇也不例外,那麼有什麼理由說基督教的上帝不也如此做呢?

  2, 耶稣是樂于助人的好榜樣,他具有一些菩薩的特征,說不定是一位初修菩薩道的人。

  3. 耶稣曾說過他是來淨除世人的罪,也就是說他可以淨除與人天乘有關的罪業。如果有人信仰他,他必然能夠爲其淨除人天罪業。但是破壞佛陀或佛法的罪業他是無法淨除的。這是基督幫不上忙的地方。

  4. 十誡中的後五項幾乎在字面上與佛教的五戒相同。不過佛教五戒的內涵更深刻,因爲它的闡述更透徹(因此對于道德上的戒律,應該由佛教徒那兒學得更詳細的說明)。耶和華的十誡是小乘戒律的良好基礎。

  5. 耶稣所說的「你應愛你的鄰人如愛自己一般」。(馬太福音十九章十九節)是大乘的好基礎。

  6. 舊約中的火供應由基督教的西方恢複。它是金剛乘的良好基礎。

  尊者插進一句:「但不可以用動物的肉」。陳先生贊同他的觀點,說道:「不可以,當然不可以。而是應該根據佛教的原則,令火供具備深刻的意義。把珍貴的物品做供獻,連同整個火供的過程都必須在定境中進行,否則是不會有效的」。

  7. 我當然認爲上帝是有極大福德的(才能因前生所累積的善業而得此地位),但是我絕對不把祂看成是一個創造者,或是具有生殺大權的衆生。

  8. 聖經應修訂,刪除舊約內所有殘暴及罪惡的記述。

  (筆錄者說:「啊,陳先生,你知道嗎,那些部分真是太多了」。陳先生似乎沒有聽到這句插話,便接著往下講:)

  還有,新約中耶稣的故事四次重複也是不必要的。

  9. 我們相信如果佛教習定者對這位上帝表達尊重,且向他請求幫助,上帝便會像我剛才說過的故事裏的情節一樣,給予幫助。

  10. 我們也相信聖母及聖徒們也會回應我們的祈禱。我們並不以他們爲皈依的對象,但是他們可能給予幫助。在東方佛教護法給予協助,那有什麼理由可以說基督教的聖衆不會提供幫助呢?

  「如果我的仆人在此,他會奉上你的所需;

  如果他不在此,那麼一個童子也能給你同樣的服侍」。

  

  (陳先生這樣說的時候,有一個小小年紀、天真無邪的男童,一直站在窗臺下偷偷地透過窗子凝視著我們,無疑地是期望著能充當跑腿,賺一兩個小錢。)

  雖然不管是仆人還是小童,護法或耶和華,他們可以協助我們世間的事情,也可以幫助我們達到天界的安息,但是佛教徒一定要清楚地了解這已經是這些天神護法能力的極致了。而真正的「得渡」─由證得究竟佛果而脫離輪回─是和基督教的「救贖」截然不同的,而且是超乎他們所能賜予的,因爲他們尚未及親證。

  本書主要的對象是西方讀者,他們在轉而修學佛法後,常會歧視排斥耶和華。當然耶和華的教導和終極的解脫毫無幹系,一點也沒有辦法根除我們的根本煩惱,可是在人天乘方面,上帝是能給予我們幫忙的。

  在中國有許多儒士信佛也皈依佛,成爲佛教徒,但他們仍然遵循這位古代教師所訂立的優良道德規範。雖然孔子的教化與終極的得渡沒有關連,可是這樣的遵循表達了對孔子的教誨恰如其分的尊重。西方的佛教徒也應該以類似的方式來看待聖經和聖經中的教誨。

  

C. 爲何奢摩他(止)的修習應在叁摩缽底之先

  理由如下:

  

  1. 根據《解深密經》所說:「若行者沒有得到輕安,是無法證得奧妙的叁摩缽底」。我們沒有先獲致奢摩他力,是無法證得叁摩缽底的。

  2. 在證得奢摩他之前,行者的心或許可以專注在某個精要的真理上,可是卻無法持續或是使它轉爲現量。沒有奢摩他力支持的叁摩缽底就不是真的叁摩缽底,在禅定方面也産生不了作用。

  3. 若行者獲致奢摩他,則智慧必然增上,行者可以藉叁摩缽底之力而洞悉實相。

  4. 在證得奢摩他(止)前的任何意念都是六識的作用,所以它都帶著過去生的邪見和無明的染汙。這是屬于輪回的。一旦證取了奢摩他(止),便可運用奢摩他力來觀修實相,以致于斷除了無明,行者的意念從而得以完全被導正而趨向圓滿覺悟。

  5. 一個人的不清淨念頭是累劫所累積下來的,所以會養成不良習氣;這是因爲他的意念無法集中在佛法上的緣故。使用這樣的心來探索真理是近乎不可能的;在探索真理之前必先獲得奢摩他的成就。佛教徒深知往昔所造之業行導致目前的習氣,因而大多會同意一句老話:「播下行爲的種子,就收成習氣的果;播下習氣的種子,就收成個性的果;播下個性的種子,就收成命運的果」。

  對于不具有佛教中心思想的一般人而言,這句話是很恰當的寫照(雖然有點宿命論的味道)。所以一定要先除去俗念(貪、瞋、邪見),再透過奢摩他(止)的力量,來使心清淨。我們可以用佛教的道理來改寫上面的那句話成爲:「播奢摩他的種子,得叁摩缽底的果;播叁摩缽底的種子,得叁摩缽那的果;播叁摩缽那的種子,得叁摩地的果」。依此我們可以證得圓滿覺悟。

  6. 在叁慧(聞、思、修)中,叁摩缽底和修慧有關。修習奢摩他(止)是進修叁摩缽底的基礎。若不修奢摩他(止),而嘗試思惟真理,這只是思慧而已。在《阿毗達磨俱舍論》中提道:「在圓滿證取奢摩他後,方能修習四念處的叁摩缽底」。

  7. 依據六波羅蜜多及其次第,第五波羅蜜是禅定,第六是智慧。奢摩他屬于禅定,而叁摩缽底是智慧之因。因此要先修禅定才能得智慧。沒有前者,就成就不了後者。

  8. 依據《叁學》而言,第一個「戒」是第二個「定」的前行;此處定指的是止的訓練;而第叁個「慧」,是由叁摩缽底所造就的。

  9. 依據「體用」之哲理,必先證得靜態的奢摩他之體。

  10. 在獲得奢摩他的成就之前,行者的正見只屬于認知;但有了奢摩他力的證驗,行者可以獲致第叁階段的內觀,即是指覺受;由此而養成第四個階段的內觀,即內在的證德。

  11. 盡管「禅」不是一般的禅定,也不需要奢摩他或叁摩缽底,但是所有的禅宗祖師都說在你能更進一步之前,先要能「大死一回」。這就相當于奢摩他。

  12. 《大般涅槃經》中有雲:「大乘菩薩要曆經比小乘證得阿羅漢更長的時間才能證得圓滿覺悟,因爲他的奢摩他力難以好好養成」。我們當然不是把證得阿羅漢做爲目標,但我們在提及習定時一定要清楚奢摩他的十分重要性。

  

  陳先生對這一點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菩薩有兩種:一種較富于智慧,另一種較富于慈悲。後者偏重于前四項波羅蜜,做很多利益衆生的善行,因而缺乏智慧。對于智慧菩薩而言(特別著重于六波羅蜜的最後二項),在初地時就可能斷了生死之流,而修慈悲的菩薩必須等到八地,才有足夠的空慧之力來斷除輪回生死。由此我們便可以清楚了解證得奢摩他與否的行者之間是有多大的差異。我們發覺在佛經和祖師的論述裏有許多地方對于習定的步驟都說得不清楚,缺乏確立的次第。比方說,佛陀在《圓覺經》中開示了禅那,奢摩他與叁摩缽底的二十五種輪換修法。佛陀爲什麼如此開示?爲何這叁個項目不是依通常的次第來說呢?

  這是因爲佛陀開示《圓覺經》時,說法對象是大菩薩衆,他們能了解並從這些不同的輪替法中受益。可是本書的對象是初學者,他們尚欠了解而需要有訂定的次第來修習。

  從祖師的教授裏也可以舉個例子來看:在天臺宗裏,有四本書,談的是不同的習定次第。正因爲該宗缺乏明確的習定次第,以致少有人依之而修得圓滿覺悟。這個習定的先後次序沒有被重視,因而即使天臺一系的祖師們,被公認爲精研佛理,其中卻少有證悟的。在介紹此宗頭九位祖師的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有多位在圓寂前是這麼說的:「很慚愧我的成就很有限。我領衆太早,寺務太過于繁忙,以致于要慚愧我的禅定功夫不夠深厚」。即使是天臺宗的實際創始人智者大師也是稱念「阿彌陀佛」佛號而逝,足以證明他也是期望有較好的轉生。

  在現代,許多人似乎很聰明,可是心卻非常散亂,因此對現代人而言,了解奢摩他的內涵變得更重要了!

  

D. 前面諸章中所述各種准備工作(前行)之摘要

  我要提供讀者們一張表,表中列出了本書在此之前已提及的修習奢摩他(止)之前必須具備的各種准備工夫(前行)。…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七章 修習奢摩他(止)才能獲致叁摩缽底(等持)之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