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CW46
第四章 没有前行是否可以直接修习禅定?
佛教瑜伽士陈健民英语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笔录
汉译﹕张淳焠
校订﹕林钰堂
目 录
A. 习禅者对此问题的疑惑
B. 佛陀开示的佛教禅法前行
C. 祖师们对前行的教授
D. 其他宗教的前行
E. 世间事务的前行
F. 入门之必备条件概要
G. 礼敬
H. 结语
敬礼 地藏菩萨及除一切幽冥菩萨
透过窗口,可以看到陈先生背朝着我们,坐在他的矮凳上。他的对面坐着一位年轻人,正听着他说话。当我们被招呼入座后,陈先生说他正在回答这个年轻人提出的问题。这年轻人是个华人,担任儒校的老师。我们的主人继续用一会儿的工夫以华语对这位似乎很感兴趣的年轻人说法,在一本小册子上指出某些段落,这是一本有关佛陀生平和教法的书,还附有传统的插图。他们谈完后,他送了两本这种书给这位教师,说了一些客套话后,送他出门。陈先生回屋内后,告诉我们说他回答了有关七菩提支、四圣谛及八正道的一些问题。
陈先生说:「现在我们得回到今天的主题上了,因为内容也很多」。他拿起笔记本,里面已有系统地列出他要演讲的全部主题;他坐下来,开始了今天的演讲。
A、习禅者对此问题的疑惑
如果我们先问是否应该先有所准备,答案毫无争议地是「需要的」!这整节将讨论这个问题,指出前行对禅修是多么的重要,禅修需要极大的真诚,也因而有赖许多的前行准备工作。
即使是已习禅修的人,对前行仍有两个疑问。第一种疑问是和天人有关,因为他们住于色界定和无色界定中。他们曾修过什么前行而有此成果呢?他们不是胎生,而是升入禅定的境界。不过,在上升天界之前,他们是在人间修到此等境界的,所转生的天界的层次是依他们前生修禅定所致的境界而定。在天界他们虽然没有肉身,但却有禅定身(色界身或无色界身),那是世间修行的延续。处于天界中的天人不再修行,因为他们的前行已在人间完成了。(请看第三章,C 之1(Ⅱ)生得禅那)。
第二个疑问是禅宗是否有前行。有此疑惑的人说:「禅宗总是强调开悟不是经过修行而新近创立的,它就在当下;不是由累积前行而获致的。经由前行而得的证悟就不是真正的开悟」。禅宗说的都是诸如此类的话。(见附录1,Part2,A、3 )
其实,这类的说法是出自彻悟的祖师之口的。对初学者而言是不适合卖弄这些口头禅的。初学者必须完成许多前行,如寻访一位明师,然后全然依照他的教导去做。可是很多人误解了这一点。有些美国朋友写信跟我说:「不必出离嘛!因为一切皆空;不需实修哇,因为我们已经开悟」。(见第二章,A、第九项错误)这些都不是初学者应有的说法,只有诸佛及祖师们可以正确地如此宣说。
在前一章中所提到的各种不同的禅法中,只有这两种是可能使人疑惑究竟前行重不重要。因此,无疑的,我们应该明白,不只上述这两者需要前行,其实所有的禅修都需要有前行。
B、佛陀开示的佛教禅法前行
佛陀对禅修的前行做了些什么开示呢?诸佛在说法中已依次第无倒的宣说了。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佛陀在小乘教法中怎么说。这个部分中有许多分类,我们将逐一讨论,看看哪些是前前,哪些是后后。
1、 三种智慧。我们对闻、思、修三慧已提过很多次,闻慧、思慧是修慧的前行,也就是说以闻、思二者做为前行,经过实修禅定而获得「修所成慧」。
2、三种觉知:指「想」(samjna)、「识」(vijnana)和「般若」(prajna)。很明显的,第一种是第二种的前行─若没有接受指导,是不可能习禅的。很多西方人犯了这个错误,在没得到好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就尝试禅修。他们没有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3、在四圣谛中,苦谛和集谛是第四圣谛─「道谛」的前行,而习定是道谛中(校定注:指「八正道」)的正定。然而,你若不能认取与世间的存在连结的苦楚,那么习定便不会成为达到灭除痛苦的途径而加以遵循。西方人常常为了世俗的目的而习定,只用来增添精力或是缓和紧张,而不了解为何需要修行。若对苦、集这两个圣谛不能认知,并深切地探察,习定就没有足够的预备。
4、接下来是众所皆知的「三十七道品」,而每一支分都可以用上一章所谈到的三种阶位(见第三章, B )来加以检讨。在此我们只就因位上的理论认知来思惟,这也是习定过程中必要的前行。
a、「四念处」(请看第九章)这是行者最先要修的,属于后续所修禅法的因,它们是后者的前行。(原注:这种解释与上座部对四念处所做的阐释不同。)没有四念处,佛法和非佛法之间就没有太大的差别了。初学者一开始若不对四念处做彻底地思惟,必定会悖离纯正佛法而误入歧途。
b、「四正勤」:如果行者没有修好四正勤,在习定时可能会遭遇许多障碍。道家也很强调要奠定此类的善行基础,但它偏重定力而不是智慧。道家认为,首先要行善,累积功德,直到机缘成熟,习定才能成功。依他们的说法,没有累积善功(前行),直接投入修行,即使获得了神通,天庭也会震怒,用天雷殛毙这个修道人。若我们研究四正勤,会发现它们多半和道德(戒律)及其持守有关。它们是禅修的必要前行。不仅如此,大量的善行会感召天神及护法的庇护,使行者免于魔难。
c、「四如意足」,有人认为四如意足属于禅定。若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前三者是第四者的前行。它们是进入习定过程中的定中思惟,深三摩钵底,的基础。
d、「五根」,英文通常译成「五种心灵能力」(The Five Spiritual faculties):前三者为信根、精进根与念根,它们是第四个定根的基础。努力于五根的修行会产生下面一项的:
e、「五力」:和五根相同,但属于较高层的修行。在巴利文经典中,有时候是依序由前一项引至下一项而加以论述的。
f、接下来是「七觉支」:第一个是择法觉支,它和下面的另外四支都是第六个「定觉支」的前行。
g、最后,最重要的是「八正道」,这就需要仔细说明了。
陈先生拿起一本红色的书,是《佛陀答问录》(《 Dialogues of the Buddha》由T. W. Rhys Davids 英译)第三辑。打开一处有折页的地方,他指给笔录者看《集经》的那一页。经中依数字类别而将种种因素分组。在七字开头的项下,列有「禅定的七个必要条件」。其内容则正是八正道除去最后一项,正定。因此前七正道是第八正道的前行。
强调正命是很重要的。很多初学者不在乎这一点而继续做坏事。他们想要习定,却不愿摒弃这些恶习。这样子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他们在习定中一定会遭遇麻烦。妖魔鬼怪通常都聚集在有腐败的东西的地方,并且这些邪恶的有情会不断骚扰此类的人。没有正确的生活方式(对自他皆不造成损害),是不可能正确习定的。一个生活清净的人,习定时一定会得到护法神明的保护。
另一个重点是正见,它是八正道的第一项。不能明白正见(佛的真正开示)和邪见的差别。行者便没有正定的基础。缺乏正见的人可能会徘徊在印度教、基督教或其他种种信仰之间,但这种模糊的信仰是不利于习定的。行者应正确的了解佛法(如此不偏颇的信仰才能生起)。而不是徘徊在不同的信仰体系之中,因为后者只会带来教导的混乱以及困惑的心理状态。
小乘教法的前行就说到这里。我们接着来谈大乘教法的前行。不要误以为三十七道品只在小乘教法中才提到。它们在大乘教法中也是耳熟能详,只是小乘强调的比较多。
5、大乘的教法中最显著的分类是六度。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前四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是第五度——禅定——的前行。这是六度的通常顺序。有一部经对此次序说明得特别清楚。
陈先生在他的笔记本中找到那本经的梵文名字:Sandhi-nirmocana Sutra中文是叫做《解深密经》。他跳起来,打开书柜,拿出一本薄薄的书。他一边翻经本,一边说:「这本经是我接近佛法时,最早读到的经书之一,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当我开始修行时,我还在教书,没什么时间作功课,我顶多只能点几支香供养而已。我也没有什么时间读经。但我若诵经,便非常的虔敬。我看到这本经,心中想:「名字很好」,读完了以后,我在一个梦里了解了它的真义。我见到我头顶上方的虚空光明灿烂,由光明中现出一尊如虚空般大的庄严报身,由它的身中放出许多如人身一般大小的化身。由这个梦境我马上领悟到佛的三身的道理, 这体验给我很大的鼓舞。
在这部经的第七品中,六度的关联如下: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宣说六种波罗密多如是次第?」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能为后后引发依故。谓诸菩萨若于身财无所顾吝,便能受持清净禁戒;为护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发精进;发精进已,能办静虑;具静虑已,便能获得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波罗密多如是次第」。
6. 说了大乘之后,我们接着谈金刚乘。根据密续,行者必须懂「四部瑜伽」,而且要能分辨出哪些是前行,哪些是习定的部分。
a、四续部之首是「事部」(Kriya Tantra)。多半是和事相修持有关,特别是关于如何承事(即祈祷仪轨)诸佛。
若我们把每个瑜伽分成三等分的话,「事部」的三等分全都和净坛、供养、赞颂有关。这些…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四章 没有前行是否可以直接修习禅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