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CW46
第四章 沒有前行是否可以直接修習禅定?
佛教瑜伽士陳健民英語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筆錄
漢譯﹕張淳焠
校訂﹕林钰堂
目 錄
A. 習禅者對此問題的疑惑
B. 佛陀開示的佛教禅法前行
C. 祖師們對前行的教授
D. 其他宗教的前行
E. 世間事務的前行
F. 入門之必備條件概要
G. 禮敬
H. 結語
敬禮 地藏菩薩及除一切幽冥菩薩
透過窗口,可以看到陳先生背朝著我們,坐在他的矮凳上。他的對面坐著一位年輕人,正聽著他說話。當我們被招呼入座後,陳先生說他正在回答這個年輕人提出的問題。這年輕人是個華人,擔任儒校的老師。我們的主人繼續用一會兒的工夫以華語對這位似乎很感興趣的年輕人說法,在一本小冊子上指出某些段落,這是一本有關佛陀生平和教法的書,還附有傳統的插圖。他們談完後,他送了兩本這種書給這位教師,說了一些客套話後,送他出門。陳先生回屋內後,告訴我們說他回答了有關七菩提支、四聖谛及八正道的一些問題。
陳先生說:「現在我們得回到今天的主題上了,因爲內容也很多」。他拿起筆記本,裏面已有系統地列出他要演講的全部主題;他坐下來,開始了今天的演講。
A、習禅者對此問題的疑惑
如果我們先問是否應該先有所准備,答案毫無爭議地是「需要的」!這整節將討論這個問題,指出前行對禅修是多麼的重要,禅修需要極大的真誠,也因而有賴許多的前行准備工作。
即使是已習禅修的人,對前行仍有兩個疑問。第一種疑問是和天人有關,因爲他們住于色界定和無色界定中。他們曾修過什麼前行而有此成果呢?他們不是胎生,而是升入禅定的境界。不過,在上升天界之前,他們是在人間修到此等境界的,所轉生的天界的層次是依他們前生修禅定所致的境界而定。在天界他們雖然沒有肉身,但卻有禅定身(色界身或無色界身),那是世間修行的延續。處于天界中的天人不再修行,因爲他們的前行已在人間完成了。(請看第叁章,C 之1(Ⅱ)生得禅那)。
第二個疑問是禅宗是否有前行。有此疑惑的人說:「禅宗總是強調開悟不是經過修行而新近創立的,它就在當下;不是由累積前行而獲致的。經由前行而得的證悟就不是真正的開悟」。禅宗說的都是諸如此類的話。(見附錄1,Part2,A、3 )
其實,這類的說法是出自徹悟的祖師之口的。對初學者而言是不適合賣弄這些口頭禅的。初學者必須完成許多前行,如尋訪一位明師,然後全然依照他的教導去做。可是很多人誤解了這一點。有些美國朋友寫信跟我說:「不必出離嘛!因爲一切皆空;不需實修哇,因爲我們已經開悟」。(見第二章,A、第九項錯誤)這些都不是初學者應有的說法,只有諸佛及祖師們可以正確地如此宣說。
在前一章中所提到的各種不同的禅法中,只有這兩種是可能使人疑惑究竟前行重不重要。因此,無疑的,我們應該明白,不只上述這兩者需要前行,其實所有的禅修都需要有前行。
B、佛陀開示的佛教禅法前行
佛陀對禅修的前行做了些什麼開示呢?諸佛在說法中已依次第無倒的宣說了。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佛陀在小乘教法中怎麼說。這個部分中有許多分類,我們將逐一討論,看看哪些是前前,哪些是後後。
1、 叁種智慧。我們對聞、思、修叁慧已提過很多次,聞慧、思慧是修慧的前行,也就是說以聞、思二者做爲前行,經過實修禅定而獲得「修所成慧」。
2、叁種覺知:指「想」(samjna)、「識」(vijnana)和「般若」(prajna)。很明顯的,第一種是第二種的前行─若沒有接受指導,是不可能習禅的。很多西方人犯了這個錯誤,在沒得到好老師指導的情況下,就嘗試禅修。他們沒有做必要的准備工作。
3、在四聖谛中,苦谛和集谛是第四聖谛─「道谛」的前行,而習定是道谛中(校定注:指「八正道」)的正定。然而,你若不能認取與世間的存在連結的苦楚,那麼習定便不會成爲達到滅除痛苦的途徑而加以遵循。西方人常常爲了世俗的目的而習定,只用來增添精力或是緩和緊張,而不了解爲何需要修行。若對苦、集這兩個聖谛不能認知,並深切地探察,習定就沒有足夠的預備。
4、接下來是衆所皆知的「叁十七道品」,而每一支分都可以用上一章所談到的叁種階位(見第叁章, B )來加以檢討。在此我們只就因位上的理論認知來思惟,這也是習定過程中必要的前行。
a、「四念處」(請看第九章)這是行者最先要修的,屬于後續所修禅法的因,它們是後者的前行。(原注:這種解釋與上座部對四念處所做的闡釋不同。)沒有四念處,佛法和非佛法之間就沒有太大的差別了。初學者一開始若不對四念處做徹底地思惟,必定會悖離純正佛法而誤入歧途。
b、「四正勤」:如果行者沒有修好四正勤,在習定時可能會遭遇許多障礙。道家也很強調要奠定此類的善行基礎,但它偏重定力而不是智慧。道家認爲,首先要行善,累積功德,直到機緣成熟,習定才能成功。依他們的說法,沒有累積善功(前行),直接投入修行,即使獲得了神通,天庭也會震怒,用天雷殛斃這個修道人。若我們研究四正勤,會發現它們多半和道德(戒律)及其持守有關。它們是禅修的必要前行。不僅如此,大量的善行會感召天神及護法的庇護,使行者免于魔難。
c、「四如意足」,有人認爲四如意足屬于禅定。若我們仔細研究,會發現前叁者是第四者的前行。它們是進入習定過程中的定中思惟,深叁摩缽底,的基礎。
d、「五根」,英文通常譯成「五種心靈能力」(The Five Spiritual faculties):前叁者爲信根、精進根與念根,它們是第四個定根的基礎。努力于五根的修行會産生下面一項的:
e、「五力」:和五根相同,但屬于較高層的修行。在巴利文經典中,有時候是依序由前一項引至下一項而加以論述的。
f、接下來是「七覺支」:第一個是擇法覺支,它和下面的另外四支都是第六個「定覺支」的前行。
g、最後,最重要的是「八正道」,這就需要仔細說明了。
陳先生拿起一本紅色的書,是《佛陀答問錄》(《 Dialogues of the Buddha》由T. W. Rhys Davids 英譯)第叁輯。打開一處有折頁的地方,他指給筆錄者看《集經》的那一頁。經中依數字類別而將種種因素分組。在七字開頭的項下,列有「禅定的七個必要條件」。其內容則正是八正道除去最後一項,正定。因此前七正道是第八正道的前行。
強調正命是很重要的。很多初學者不在乎這一點而繼續做壞事。他們想要習定,卻不願摒棄這些惡習。這樣子是非常危險的,因爲他們在習定中一定會遭遇麻煩。妖魔鬼怪通常都聚集在有腐敗的東西的地方,並且這些邪惡的有情會不斷騷擾此類的人。沒有正確的生活方式(對自他皆不造成損害),是不可能正確習定的。一個生活清淨的人,習定時一定會得到護法神明的保護。
另一個重點是正見,它是八正道的第一項。不能明白正見(佛的真正開示)和邪見的差別。行者便沒有正定的基礎。缺乏正見的人可能會徘徊在印度教、基督教或其他種種信仰之間,但這種模糊的信仰是不利于習定的。行者應正確的了解佛法(如此不偏頗的信仰才能生起)。而不是徘徊在不同的信仰體系之中,因爲後者只會帶來教導的混亂以及困惑的心理狀態。
小乘教法的前行就說到這裏。我們接著來談大乘教法的前行。不要誤以爲叁十七道品只在小乘教法中才提到。它們在大乘教法中也是耳熟能詳,只是小乘強調的比較多。
5、大乘的教法中最顯著的分類是六度。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前四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是第五度——禅定——的前行。這是六度的通常順序。有一部經對此次序說明得特別清楚。
陳先生在他的筆記本中找到那本經的梵文名字:Sandhi-nirmocana Sutra中文是叫做《解深密經》。他跳起來,打開書櫃,拿出一本薄薄的書。他一邊翻經本,一邊說:「這本經是我接近佛法時,最早讀到的經書之一,還有一個小故事呢」。
當我開始修行時,我還在教書,沒什麼時間作功課,我頂多只能點幾支香供養而已。我也沒有什麼時間讀經。但我若誦經,便非常的虔敬。我看到這本經,心中想:「名字很好」,讀完了以後,我在一個夢裏了解了它的真義。我見到我頭頂上方的虛空光明燦爛,由光明中現出一尊如虛空般大的莊嚴報身,由它的身中放出許多如人身一般大小的化身。由這個夢境我馬上領悟到佛的叁身的道理, 這體驗給我很大的鼓舞。
在這部經的第七品中,六度的關聯如下:
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宣說六種波羅密多如是次第?」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能爲後後引發依故。謂諸菩薩若于身財無所顧吝,便能受持清淨禁戒;爲護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發精進;發精進已,能辦靜慮;具靜慮已,便能獲得出世間慧,是故我說波羅密多如是次第」。
6. 說了大乘之後,我們接著談金剛乘。根據密續,行者必須懂「四部瑜伽」,而且要能分辨出哪些是前行,哪些是習定的部分。
a、四續部之首是「事部」(Kriya Tantra)。多半是和事相修持有關,特別是關于如何承事(即祈禱儀軌)諸佛。
若我們把每個瑜伽分成叁等分的話,「事部」的叁等分全都和淨壇、供養、贊頌有關。這些…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四章 沒有前行是否可以直接修習禅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