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法能確保我們日後的習定不離精神上的指導,而且經由此類事相上的修行,得到內在成就的良好庇護。(例如金剛乘四加行。參看〈自傳〉和附錄二)
b、四續部之二是「行部」(Carya Tantra)。也稱爲「二具續」,也就是說供養祈禱和瑜伽禅定一起修。分成叁分的話,叁分之二是身語諸外事之事相修持,叁分之一是內心正定。
c、在「瑜伽部」中,叁分之一屬事相修持,叁分之二屬于禅定。
d、在「無上瑜伽部」中,所有的叁分都和禅定有關。
因此我們了解到在密乘中,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前行過程。而前叁種瑜伽是修習無上瑜伽部圓滿叁摩地的前導。爲了使我的說明更爲清楚,請看下圖:
圖一:四部瑜伽及其叁等分的比例
我的上師 諾那仁波切曾對我們這些弟子說過一個很妙的比喻。他說:「修行就像建一座九層的寶塔一樣,最底下的叁層是小乘;中間叁層是大乘;而最高的叁層是金剛乘。底下的各層都很重要,
它要支撐著上面較高的各層;每一乘都是它上一乘的基礎」。這個開示對我們而言很有意義。
C、祖師們對前行的教授
諸佛所宣說的整個佛法體系已經描述過了,接著我們來研究祖師們的開示。從凡夫到成佛的道次第,祖師們已做了非常清楚的描述。
1、第一位要介紹的是岡波巴大師,他把各種不同的前行和實修的內容做了清楚的說明。他著的有關道次第的名著已譯成英文,名爲《The 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此論中,第一到第七章是聞思方面的開示,也就是佛教哲理方面的闡述。第八章由皈依談起,很有次第地論及種種題材,直到第十六章談及禅定。這前十五章便是其後諸章的前行。讀英文的人應善用此書,而由對佛法的理解中獲得莫大的助益。(譯按:中譯本有張澄基居士所譯《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收于《岡波巴大師全集選譯》一書中。)
2、很遺憾的,迄今爲止,格魯派的開宗祖師宗喀巴大師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還沒有英譯本。(譯按:陳上師講述這話時是1962年,而現在已有中、英譯本。)這本論述詳盡的钜著只談及顯教的大乘法;(金剛乘的教法則含括在他另外一本钜著裏,就是《密宗道次第廣論》)它依據衆生的根器,把修道做了透徹的區分,它所開示的叁種修行人爲:
a、下士夫:下士道的初修業者必須修四思惟(譯按:亦稱「四種反省」、「四轉心念」)。
i、他應先思惟人命無常,得到好的轉生是很稀有的;在六道輪回中獲得人身是很難得的;以及應思惟能聽聞到佛法的衆生是何其稀少!
ii、下士夫接著應思惟叁惡道之苦;且應思惟餓鬼、畜生及地獄有情各別所受的饑渴、無知及刑罰之苦。
iii、他應思惟萬法雖空、但所作業行報應不虛。如果沒有證得空性,則苦、樂的業果是延續不斷的。
iv、最後,下士夫應殷切地忏悔所造的一切惡業。
b、中士夫:對中士道的修行人而言,他必須思惟兩種教理:四聖谛,以及了解十二因緣的緣起關聯。
c、上士夫:上士道的行者必須經曆兩個階段。第一個是「願菩提心」,或說是智慧的生起及開展。第二個是「行菩提心」,以六度,四攝來行神聖的救渡事業。四攝法全是前行:即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及同事攝。此論對六波羅蜜多有詳細的敘述。先前我們已提過,前四度是前行。
3、最後要介紹的是中國的智者大師,他曾在天臺山住了很久,他的師父(譯按:慧思禅師)所領悟的禅理由他發揚光大,所以依山爲名,取名爲天臺宗。對于那些不但需要修習禅定,卻又不幸地有很多錯誤見解的西方人而言,了解智者大師的天臺教觀會很有助益,智者大師很完整地開示了習禅的基本條件。
陳先生在此語鋒犀利地評說:
很多西方人似乎被一些日本學者誤導了。這些日本學者是談了點禅學,但是對于開始習禅的人應具備的基礎卻極爲省略。因此有許多自诩爲懂禅之徒,卻對前行一無所知。想獲得禅的真實證驗,非得先要把前行徹底圓滿不可。天臺宗的教法很完整地把必須具備的基礎呈現出來,非常適合西方人或是具有邪見的人研讀。此處所說的邪見是諸如:否定神明的存在,否定死後有一個因緣具合的「神識」,否定有來世,否定出離的必要。因爲缺乏前行而産生的種種邪見全被天臺宗徹底巧妙地駁斥了。
智者大師有一本講實修的钜著《摩诃止觀》,廣泛地對各種不同習禅階段做了論述,並加以分成前行和正行二部分。另一本篇幅較短,對初學者極有幫助的著作是《小止觀》,被收在 Dwight Goddard 所譯的《佛教聖經》(Buddhist Bible)一書內。後來又被Lu Kuan-Yu(音譯:盧觀羽)編在他所譯的《中國禅修的秘密》(Secrets of Chinese Meditation)一書中。《小止觀》(又名《童蒙止觀》)內有十章,都是簡要的說明,前五章是:
(1)具緣(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及近善知識)
(2)呵欲(呵去色、聲、香、味、觸五欲)
(3)棄蓋(摒棄貪欲、瞋恚、睡眠、掉舉、疑五蓋。)
(4)調和(調食、調睡眠、調身、調息及調心五事。)
(5)方便行:欲、精進、念、巧慧及一心。
這五章是往後各章正修的前行。
對習定及其前行開始發生興趣的人,都應好好讀這本篇幅不多卻很有助益的書。
我們討論了叁乘佛法:從小乘教法,談到大乘,最後談到金剛乘的教示。在每一乘中我們都看到實修之前必得要有前行的工夫!現在我們由叁乘佛法的頂峰上往下巡視,來討論前行,先在正法之外的種種宗教之間來研討,再談關于世間的學識。
D、其他宗教的前行
在佛法之外的其他宗教,依其體系,雖然只包涵一些不完整的心靈教授,但一定仍含有一些前行,做爲他們教內禅修的准備。這裏要提的證據,並不打算包羅萬有,只是選一些例子,來提醒大家注意到所有宗教的導師也是強調修行前得要有穩固的基礎。
1、印度教:它有很著名的八重出世修煉,也稱八重瑜伽,這是在他們的瑜伽經論中經常提到的。前五個階段是後面叁者的前行,因此(一)禁製、(二)勸製、(叁)坐法、(四)調息、(五)製感是(六)執持、(七)靜慮和(八)叁昧的前行。尤其是後叁者,好象和佛教的修行有對應之處。而且印度教教義對此叁者的描述,顯示它們和佛教的奢摩他、叁摩缽底和叁摩地是相似的。其實,這種看法是不對的。我們不能只因爲它們的次序相同,就以爲它們有相同的內涵。(即使在印度教內部,也有許多的派別,他們使用相同的名詞,卻賦予截然不同的意涵。)
2、在耆那教中,有六個步驟。前四個步驟是後二項的前行。前四項是:悔過,舍離,贊頌可敬的聖者,以及禮敬聖者。上述的四個前行完成之後,便接著修叁昧,直至最後放棄對身體的戀執。(譯注:耆那教,約與佛教同時興起,自稱是永恒的宗教,即中國佛經新舊譯中所稱之「尼幹外道」、「裸形外道」、「宿作因論」等,今所有中文資料皆從Jaina,音譯作「耆那」。)
3、孔子教導弟子的前行有:「博學、審問、慎思及明辨」,這些是下一項「笃行」的前行。此外,爲了澄清他的本意,他曾說: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他又曾更仔細的說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相當于奢摩他),靜而後能安(相當于奢摩他的輕安覺受),安而後能慮(相當于叁摩缽底),慮而後能得(相當于叁摩地)」。(英文讀者請看,由 James Legge 所譯的,〝The Four Books〞(四書)中的〝The Great Learning〞(大學)1─3 段)。
雖然孔子所教的沒有佛法義理那麼的精深,但他的說法很明顯地符合同樣的先後次第。其實由孔子一開始就清楚地強調有「始」的概念,就可以看出他的智慧了。
4、在基督教的聖經和福音中,很少提到習定。《聖經》中的確有「Meditate」一詞,它很特別,而且和佛教的解釋不同。在詹姆士王(King James)的英譯本中,這個字出現了十叁次,但它的意思是「想到」或「沈思」。 甚至也有「思慮之魔」(meditative evil)的詞彙,但意義完全是非佛教的。
在整本《聖經》中,Meditation只出現了六次,其中兩次是在《新約聖經》之中,但並非用于宗教的意涵。在基督教詞彙中,最接近「禅修」意味的詞彙就是「祈禱」。(和巴利文及梵文的佛教術語比較之下,此語的用法是很不精確的。)
在羅馬天主教的祈禱書中,有描述耶稣被釘在十字架上受刑時的十四站瞑想。這種瞑想只是一種專注的思念,其內涵是散漫的,只屬于第六意識的通常運作而已,缺乏由奢摩他引生的力用。
在一本英國教會教義及修習的手冊中,列出了發展瞑想(Meditation)的四要素:注意(attention)、向往(aspiration)、應用(application)及行動(action)。
第一個「注意」是指對文義的思索;第二項「向往」指的是把任何所學的內容,轉化爲內心的祈禱;第叁項「…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四章 沒有前行是否可以直接修習禅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