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三章 一些佛教禅法名词的正确定义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CW46

  第三章 一些佛教禅法名词的正确定义

  佛教瑜伽士陈健民英语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笔录

  汉译﹕张淳焠

  校订﹕林钰堂

  

  目 录

  A. 与禅修哲理有关的名词

  B. 与禅修过程相关的名词

  C. 与禅修之内容有关的名词

  D. 与禅病有关的名词

  E. 与禅修证悟有关的名词

  F. 佛教禅法的定义

  

  

  敬礼 文殊及弥勒菩萨摩诃萨

  我们今天有些匆忙,因为略迟了一些。我们的时间短暂,陈先生早已告诉我们今天要谈的主题非常的广泛,并且是(习定)必备的知识。了解佛教禅修方面专门术语的明确定义是很要紧的,原因有三:使禅修者先了解什么是禅定;再者使禅修者在修行的过程中,免去不必要的障碍;而最重要的是可以使禅修者获得证悟的妙果。我们走近茅蓬时,看到窗帘动了一下,帘后出现了一张脸孔,然后窗帘又被拉回原位。陈先生已经看见我们走来了。约一小时前,陈瑜伽士一定已修完了他下午最后一座的闭关功课。通常当他的腕表在五点钟响起时,这一座约一个半小时的禅修便随之而结束。他在门外迎接我们,说:「我以为你们不来了。」尊者(桑格那卡喜达)回答说,我们一定得来,因为今天要讲的是佛教禅修的基本概念。

  陈先生很笑逐颜开地说:「今天没有下雨」,接着又问道:「你们有没有因为袍子湿了而生病?」他摸了一下尊者的衣角,今天是干的。他拿出一罐新的中国茉莉花茶,并泡好几杯热腾腾的绿茶。尊者引用了一段话,是有人以四种饮料来说明四种宗教的特色:酒是基督教的饮料、咖啡是回教的、印度教徒的饮料是牛奶,而佛教徒喝茶。这里我们不论及此说,只说佛教的中国茶是清澈、提神而且收敛的饮料就够了。茶的这些特色和佛法很吻合,因为佛法也是清晰;对饮用佛法甘露的人而言,它使人清明;不为世间的矫饰所伪装,如实地显示世界的真相;总之,是苦涩但有益身心的饮料。长期以来佛教僧侣都藉喝茶来驱除禅修时的昏沉。

  在我们开始今天的题目前,我们应该来注意一下每一章前的礼赞。每一章之前都先礼敬某些佛、菩萨。第一章当然是献给 释迦牟尼佛和三宝,因为三宝不但是一切宗派的宗旨的根本,也是一切宗派及其实修法门的基础。第二章开头先敬礼五方佛,因为由那一章起我们正式开始谈到禅修,而在大乘里,五方佛是心法与禅修体验的基础。在本章中,我们礼敬两位大菩萨—文殊(妙音)及弥勒(慈氏)。这两位菩萨分别是法性和法相的代表。

  法性与文殊菩萨关系密切,因为在佛陀第一次转大乘*轮时,文殊菩萨便亲聆开示,也明了了法的根本且不可言诠的体性。一切佛法都是以法性为基础,而本章的哲理基础也就是以下各章的依据。因此我们先礼敬文殊菩萨。而敬礼弥勒菩萨是因为弥勒菩萨由兜率天下降人间,传授法相宗的教义。在本章内,我们在把重要的名词加以正确定义时,便是与个别的法,亦即法相,有关。

  接着陈先生开始讲解主题。

  对大多数人而言,「静坐」是什么意思呢?他们认为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可能是坐在舒适的扶椅上,再加上一杯茶、一根香烟),然后呢,慢慢地思索着事情。他们以为「静坐」只是散乱地思索着一些念头、计划、情况等等。

  后来这类人可能读到一两本有关静坐的宗教书籍,因此慢慢地他们对「静坐」的概念变成更广泛了,最后「静坐」(「习定」)对他们而言是涵盖了一切事物。但这并不正确,因为无论是从理论的观点,或是为了个人实修的需要,许多的意义应该被区分清楚。

  随着问题的一一出现,首先应该把名词涵盖的所有定义界定清楚,如此一来,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至少问题会较容易厘清,因为有这些定义明确的词汇可以掌握。

  我不得不如此说:中文虽然能表达深奥的哲理,也能颇饶诗趣,但却缺乏科学的精确性。相形之下,英文的词汇就精准、明确得多。虽然中文比较适合于诗词,而不适合谈逻辑,可是我们只得仰仗某些以中文或藏文译出的经籍,因为这些经籍的梵文原典已佚失了。此外,中国还发展出一些宗派,各有其理论和修法,如天台宗和禅宗。这些宗派当然都是由中文的经、律、论三藏中撷取精华而立说。尽管中文大藏的内容都是经由官派的译场谨慎地由梵文译成中文,而且译场内的专家们各有仔细界定的职司,但这些译文仍受到中国语文的限制。由是之故,我们必须学着由一个中文名词的众多释义中,辨别出它最精准的意义。我们运用此原则的方法是:先弄清楚各种名词所涵盖的正确涵义,而后再区分它们所适用的不同意涵的实际修法。

  

A. 与禅修哲理有关的名词

  (1)「心」词。它一般指的是「心脏」,但通常字典内给心词下的定义至少有九种:

  

  (I)肉团心,梵文为「hrdaya」。

  (II) 思想。有一本中文字典引用了一则古代的诗词〈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III)辨别。唯识宗说应当作「辨别」之意。

  (IV)中心。正如同心脏是身体的中心,所以「心」字被用来解释为事物或地方的中心。

  (V)树的刺。

  (VI)根据印度星象学,二十八星宿之中,有名为「心」者。

  (VII)果之核。

  (VIII)万物的本性,尤其指人类的。

  (IX)精华。任何事物最重要、精要的部分,或其要义,亦称为「心」。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些定义中有些和佛教有关,有些无关。如果所有的佛教徒都接受每一名词只有一个佛法上的意义,情况便会比较单纯,但在中文内情况并非如此。唯识宗的徒众把第一个定义的叫做「肉团心」,第二个定义的叫「心」,第三个定义的叫「意识」。可是因为其他宗派对「心」词的解释完全不同,所以情况变得很复杂。禅宗用「心」来表示「本性、精华」。不只如此,心词在三乘中各有其特别的解释。在讨论完不同的禅修方法之后,我们将依上下文意来对「心」词做不同的定义。

  造成混乱的另一个因素是儒家对中国语文的影响。佛经中的许多文字,因儒家的教义而改变了原有的意含,这种现象造成文意更为混淆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十分小心。

  把英文译成中文诚非易事!译者必须谨慎的采用一个词汇的正确意义,依据不同宗派的诠释而给予精确的说明;还必须很清楚地了解它是属于三乘佛法中的哪一部分;最后,还要能摆脱儒家的影响。

  如果对学者而言,正确的理解和阐述都有这么多的障碍,那么一个未受过教育的在家人该怎么办?他可能也修习禅法,或至少也看了几本有关禅修静坐的书,可以想象他犯错的机率有多么的大!

  (2)空。

  虽然佛教以「空性」和「虚空」指称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可是中文都译成「空」。虚空当然不可以和空性混为一谈,因为我们至少可以对「空」做四种不同的定义:

  

  (I)一般人所说的「空无」或「空虚」(如空房子)。这是指无体量的空或是匮乏之意。这个意义在禅法中并不采用。虽然有些盲修的人误以为在禅修时他们的心是像空间一样的空无或空虚,所以他们就已经证悟到空性。这是很大的谬误!

  (II)有些习禅的人认为空是在形色之外或超越形色的。他们把空和五蕴(色、受、想、行、识)完全分开。这是绝对错误的!

  (III)空被想成是一个实质的「东西」。有些禅修静坐的人以为「一定有空这个东西可以修」,这种见解也是不对的。

  (IV)真正佛教哲理的空。

  

  说到这里,陈先生微微前倾,兴致勃勃地用特定的手势来强调重点;好几次说到重要的词汇时,便拍着椅子的扶手,以提醒我们的注意。他拿起一个装可可的罐子做示范,空的定义滔滔不绝地由他口中流泻出来,这些并非书本上得来的理论而已,而是他非常熟稔的道理。笔者在记录时,很不容易掌握所有的资料,有时依靠听者插入的一两个字才得继续。陈先生接着说:

  我们应当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任何形相都即是空性。(包括感觉等与所谓的「我」有关的一切)。五蕴与空性是既不相同也不相异的。

  在器世间中,空性遍一切处,万法亦皆是空性。有些人认为空是透过分析而得来的;但分析并不能找到真正的空性,这种方法只能找到造作、不了义的「有为空性」,这种空性是关于依因缘或组合而成的事物。这种分析在黄教(格鲁派)中很普遍,但只能做为解说的方便而已。

  另一种错误的见解,就是认为空性是超过一切事物部分的总合(事实上空性不多过于五蕴);或是以为万法皆空,所以空性少于万法。不用增,也不用减:空性就在这儿。

  他用力敲响可可罐,对我们展开笑容,然后说道:

  你不应该在长期习禅之后去找空性,空性不一定会在这种情况下显现的。你也不应该认为随着你见到空性较清晰或较不明显(指定境中之无云晴空),空性就增长或减少。有些人以为明白了万事万物不停迁流变异的道理,就是体验到空性,但这只是对空性的解释(坏苦空),而非空性的

  真髓。

  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观点,就是认为修某些特定的禅法可以开发空性(或是获致证悟),但是修行的目的并非如此;修行的目的只是要净除妨碍空性显现的道上障碍而已。我并没有可以使空性显现的禅修力量,我心中也从未以此为目标来修法。空性是遍一切时、一切处、一切有情、无情的,毫无限制。空性在佛不增,在吾人凡夫亦不稍减。

  甚至在小乘教法中,一切禅法也必需基于空性,否则没有解脱可言。任何佛教修法的基础若不是建立在空性教理上,则无法导致正果。

  虽然我们对佛教哲理上的空性已略知一二,但也应由不同的角度来了解…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三章 一些佛教禅法名词的正确定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