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三章 一些佛教禅法名词的正确定义▪P2

  ..续本文上一页它。空性本身是不变的,却以不同的表相呈现。在小、大二乘的深奥哲理中,提到有二、三、四、六、七、十一、三十、六十及八十种空,来帮助行者彻悟空性(参看第十章)。此外,在金刚乘的深奥教理中,更有四种空以配合四层喜(见第十三章),这几种空不能和小、大乘的空混为一谈。例如密续中的「大空」和大乘的空性分类中的「大空」就相去甚远。

  以上所说的非常重要,务必有深刻的了解。

  (原注:有些被诩为能善解空理的西方学者,依自己的想象,误以为般若乘的空性意义和无上瑜伽密法的空性意义相似,而加以比较,真是大错特错。请参阅我写的《佛教密宗与印度教密宗辨征》一书。)(译注;此书是以英文写作的。)

  

B. 与禅修过程相关的名词

  在西方有许多字被用来做为佛教专门术语的译词,最常见的是「专注」(concentration)和「禅定」(meditation)。通常在中文里专注相当于是「静虑」或「思惟修」(dhyana),而禅定则指「三摩地」或「等持」(samadhi)。对大多数人而言,「专注」和「禅定」这两个英文字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而且也常被混淆成是「专心」和「暝想」的意思。人们并不了解静虑和三摩地之间的差异。

  尊者此时补充说,这一类的混淆是很平常的,因为在欧洲,每一位哲学家都对自己所用的名词下自己的定义,若不是很仔细,一定会被这些词汇给弄糊涂了。目前佛教典籍的翻译和著述也有相同的情况发生。不像在中国和西藏已有逐渐形成的词汇对照表,在西方这些各家不同的术语对初学者而言,是很难不产生困惑的。在梵文和巴利文的佛教传统中情况就很不一样。每个名词都有正确且公认的定义,对学习和修持者都很便利。

  (1)五个非常重要的名词,分别是:

  

  奢摩他,或止 samatha;

  三摩钵底,或等至 samapatti;

  三摩盘那,或根本定 samapanna;

  禅那,或静虑 dhyana;

  以及三摩地,或等持 samadhi。

  

  第一个(奢摩他)是修止,平息心中一切动乱;在这个阶段是不允许思惟的。由止可以导引至第二个的三摩钵底,此时便是运用止的力量来探讨真理。在此阶段若是用意识来思惟,就不是真正的三摩钵底。(原注:本书通篇所用的三摩钵底是相当于「毗婆舍那」(vipasyana),即明显的内观)。当行者以止力来观照真理到了接近真理时,这个状况就称之为三摩盘那或根本定。此时心不散乱,对于真理的观照非常微细,主客体几乎快没有分别。在真正达到圆满觉悟的成就之前所有的心意识过程便被统称为「静虑」或「禅那」。禅那包括在上述三项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一切共同或世间的禅定,它的范围是由色界初禅天以上直至证得阿罗汉果为止。阿罗汉必须被包括在这个阶段,因为他尚未证悟到无上正等正觉。而在大乘中三摩地是在具有阿罗汉果之后才开始的。三摩地本身是在能观的行者和所观的法身真理完全合一时—只有佛所证的无上正等正觉才能达此境界。其他的书对三摩地有不同的定义,它被解释成世间的禅定或是禅那的同义词。但是在本讲解系列中,我们将采用已界定了的说法。(参看附录I、Part2、(6))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注释说,专注的头四层境界是所有宗教所共有的。印度教、回教神秘主义派别的苏非派和基督教圣徒所普遍述及的便是色界四禅定。更深更高的无色界四无色定,龙树菩萨称之为「三摩地」。但在我三乘合一的系统中来讲,只有最后的证悟才叫三摩地。在此阶段之前我们只称是奢摩他、三摩钵底和三摩盘那;它们被统称为「禅那」。

  我们这本谈禅法的书是由字母、单字及词汇所组成,这些在唯识宗里唤做「句身」(kaya)。同理,习禅的整个过程可以用身体来做比喻:奢摩他是脚、三摩钵底是身躯、而三摩地是头颅。

  陈上师给我们一份图表,来说明各个名词间的关系。

  (2)习禅的过程有三个部分:

  

  (I) 正见的基础。正见最初是经由研读以及彻底了解每个哲理名词的义理而获致的。这就是「文身」,而属于禅修的因位。

  (II) 接着是由「习定身」的前二项开始,包括了奢摩他(止)和三摩钵底(等至)的修习。许多习定的人把后者(或称内观)和圆满的三摩地的证悟境界(圆满证悟成佛)混淆了。在未完全证悟之前,行者应经历各个前行阶段,否则他绝不能证得三摩地的境界。反而是自以为在习禅,其实不过只是想象出来的妄想境界而已!

  (III)第三部分是成就,就如身体的头部—行者达成了目标,证得三摩地。

  

  总括来说,有三个过程一定要认清:首先,需获得禅定的哲理基础。这是因位,如种子一般。接下来便是修行道上的实际过程,它包含了深入禅定和接近证悟的境界。这是道位,如同植物的生长一样。最后是结果的阶段,在这段过程中会经验到不同程度的三摩地。像是植物结的果实,也可以称为果位。对于最后的这个阶段,有许多可以讨论的,而且在提及植物成长的譬喻时也会经常的提到果位。上述的因、道、果三阶段英文字都是以「C」(Cause,Course,Consequence)开头,这个三「C」我们会再谈到。

  

C. 与禅修之内容有关的名词

  (1)在三乘中有许多种禅定,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获致这些禅定的成果。如何修习种种禅法我们在稍后诸章中再谈;至于禅定的分类则在此列出。经中提到有七种禅定,兹说明如下:

  

  (I)有一些人献身于修集善行,他们在世时,习了一点禅法,成就了欲界天的禅定,死后便生于欲界天中,这叫做修得禅那。

  (II)色界及无色界的天人不需要勤奋地修各种禅那。因为他们心念的自然状态已经是禅那之一了,所以他们的一生都在禅那之中。这叫做生得禅那。(请看第八章)

  (III)接着是正思惟禅那。例如一个人努力地去思惟观察十二因缘,而成就阿罗汉果。

  (IV)观空禅那,这是修习空性哲理的人所得的成就。

  (V)寂定于诸法实相观门之禅那也会有成就。在华严宗的禅法中可以找到例子,它叫做「十玄门」,我会再做介绍。(看第十一章II)

  (VI) 断恶禅那。在小乘道中,为求达到阿罗汉果,很强调要除去所有不合正道的意念、言语和行为。

  (VII)最后,是「功德林禅那」。由于修行六度而获得成就。就像结满了果实的森林一样,修行六度使我们的功德自然广大倍增。

  

  以上只是指出一些做为修行基础的良好条件,也使我们更容易明白要获致殊胜证悟成就的各种条件为何。

  (2)以其他的方式分类,则三摩地可以分成三大类。即第一,世间或现世的专注,我们称做「世间禅定」。然后呢,来到出世间的境界,提升到可以证得阿罗汉果,称为「出世间禅定」。第三,「出世间上上三摩地」,这是完全超越世间的成就。

  (原注:这里「世间」所指的是从地球有情,上至无色界天,下至地狱,因此,和非佛教徒所说的「世间」十分不同。他们解释「世间」的意义只局限于我们所居住的地球。)

  (I)「世间禅定」,可分成两类:

  

  (a)第一类是「根本味禅」。依字面可知它指在禅定中仍经验到某些「觉受」。在此,觉受是指喜、乐或各种好的感觉;除非行者很谨慎,否则此等觉受容易导致执着。根本味禅里包括有十二支禅定,分别是:色界天的「四禅」,大梵天的「四梵住」及无色界天的「四空定」(在此可能产生的另一个困扰就是中文里把「四无色定」中的「空无边处定」也译为「空」。但我们已知「空」也用于「空性」。在梵文中,此等不同含义的名词则以不同的两个字来清楚区别。)这十二支禅是开展心地的渐进历程。当习定者体会到欲界天的快乐且察觉到它们使人不安时,他就修色界禅定。色界四禅定使行者容易生起大梵天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而安住于自利利他的宽宏境界。若行者希求超越色界的妙乐及梵天的前三个境界,这并不困难,因为平静是色界天的最高层次,也是无色界四空定的基础。因此行者可以逐渐扬弃觉知上的粗重及微妙之乐,有情的概念,以及最后连色界最细微的元素也摒弃了!

  这些禅定都不是佛教特有的,但它们是佛陀所传授的独特禅法的基础。这十二支称为「基本禅定」,因为它们是高级禅修的良好基础,它们也称为「无明禅定」,因为对佛教哲理完全不懂,或只懂一点的人,也可以获得这些禅定,这些世间禅定是不需确立正见就可以修习的。

  修习这些禅定会获得一些快乐,这些快乐系执了心而成了烦恼,因此觉受禅定又叫做「有漏禅定」。修习了觉受禅定以后,行者可能会产生不明确的内观,又对善恶产生世间的无分别心。因此它们也称做…

  陈先生停顿了一会儿,说:「那个梵文字是什么?」他皱着眉头想了一下,突然站起来,立刻快步走进佛堂(兼做起居间),并且马上抱着一本厚重的中文佛学辞典出来。他坐在竹凳上,开怀地笑着说:「如果有人请我去传授讲解…得跑…得拿字典」。说到这儿,他又开心地笑了,然后逐页浏览。他以手指比画来算出中文字的笔划,快速地翻查书页,他找到了…

  无记(avyakrta)。这些觉受禅定因此又叫「无记禅定」。对于这十二支禅定我们已经做了四项批评,除了我们所提到的危险之外,它们最糟的特征是它们未必能导致解脱。

  (b)世间禅定的第二大类叫做「根本净禅」。…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三章 一些佛教禅法名词的正确定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