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它。空性本身是不變的,卻以不同的表相呈現。在小、大二乘的深奧哲理中,提到有二、叁、四、六、七、十一、叁十、六十及八十種空,來幫助行者徹悟空性(參看第十章)。此外,在金剛乘的深奧教理中,更有四種空以配合四層喜(見第十叁章),這幾種空不能和小、大乘的空混爲一談。例如密續中的「大空」和大乘的空性分類中的「大空」就相去甚遠。
以上所說的非常重要,務必有深刻的了解。
(原注:有些被诩爲能善解空理的西方學者,依自己的想象,誤以爲般若乘的空性意義和無上瑜伽密法的空性意義相似,而加以比較,真是大錯特錯。請參閱我寫的《佛教密宗與印度教密宗辨征》一書。)(譯注;此書是以英文寫作的。)
B. 與禅修過程相關的名詞
在西方有許多字被用來做爲佛教專門術語的譯詞,最常見的是「專注」(concentration)和「禅定」(meditation)。通常在中文裏專注相當于是「靜慮」或「思惟修」(dhyana),而禅定則指「叁摩地」或「等持」(samadhi)。對大多數人而言,「專注」和「禅定」這兩個英文字並沒有明顯的區別,而且也常被混淆成是「專心」和「暝想」的意思。人們並不了解靜慮和叁摩地之間的差異。
尊者此時補充說,這一類的混淆是很平常的,因爲在歐洲,每一位哲學家都對自己所用的名詞下自己的定義,若不是很仔細,一定會被這些詞彙給弄糊塗了。目前佛教典籍的翻譯和著述也有相同的情況發生。不像在中國和西藏已有逐漸形成的詞彙對照表,在西方這些各家不同的術語對初學者而言,是很難不産生困惑的。在梵文和巴利文的佛教傳統中情況就很不一樣。每個名詞都有正確且公認的定義,對學習和修持者都很便利。
(1)五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分別是:
奢摩他,或止 samatha;
叁摩缽底,或等至 samapatti;
叁摩盤那,或根本定 samapanna;
禅那,或靜慮 dhyana;
以及叁摩地,或等持 samadhi。
第一個(奢摩他)是修止,平息心中一切動亂;在這個階段是不允許思惟的。由止可以導引至第二個的叁摩缽底,此時便是運用止的力量來探討真理。在此階段若是用意識來思惟,就不是真正的叁摩缽底。(原注:本書通篇所用的叁摩缽底是相當于「毗婆舍那」(vipasyana),即明顯的內觀)。當行者以止力來觀照真理到了接近真理時,這個狀況就稱之爲叁摩盤那或根本定。此時心不散亂,對于真理的觀照非常微細,主客體幾乎快沒有分別。在真正達到圓滿覺悟的成就之前所有的心意識過程便被統稱爲「靜慮」或「禅那」。禅那包括在上述叁項的過程中所體驗到的一切共同或世間的禅定,它的範圍是由色界初禅天以上直至證得阿羅漢果爲止。阿羅漢必須被包括在這個階段,因爲他尚未證悟到無上正等正覺。而在大乘中叁摩地是在具有阿羅漢果之後才開始的。叁摩地本身是在能觀的行者和所觀的法身真理完全合一時—只有佛所證的無上正等正覺才能達此境界。其他的書對叁摩地有不同的定義,它被解釋成世間的禅定或是禅那的同義詞。但是在本講解系列中,我們將采用已界定了的說法。(參看附錄I、Part2、(6))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注釋說,專注的頭四層境界是所有宗教所共有的。印度教、回教神秘主義派別的蘇非派和基督教聖徒所普遍述及的便是色界四禅定。更深更高的無色界四無色定,龍樹菩薩稱之爲「叁摩地」。但在我叁乘合一的系統中來講,只有最後的證悟才叫叁摩地。在此階段之前我們只稱是奢摩他、叁摩缽底和叁摩盤那;它們被統稱爲「禅那」。
我們這本談禅法的書是由字母、單字及詞彙所組成,這些在唯識宗裏喚做「句身」(kaya)。同理,習禅的整個過程可以用身體來做比喻:奢摩他是腳、叁摩缽底是身軀、而叁摩地是頭顱。
陳上師給我們一份圖表,來說明各個名詞間的關系。
(2)習禅的過程有叁個部分:
(I) 正見的基礎。正見最初是經由研讀以及徹底了解每個哲理名詞的義理而獲致的。這就是「文身」,而屬于禅修的因位。
(II) 接著是由「習定身」的前二項開始,包括了奢摩他(止)和叁摩缽底(等至)的修習。許多習定的人把後者(或稱內觀)和圓滿的叁摩地的證悟境界(圓滿證悟成佛)混淆了。在未完全證悟之前,行者應經曆各個前行階段,否則他絕不能證得叁摩地的境界。反而是自以爲在習禅,其實不過只是想象出來的妄想境界而已!
(III)第叁部分是成就,就如身體的頭部—行者達成了目標,證得叁摩地。
總括來說,有叁個過程一定要認清:首先,需獲得禅定的哲理基礎。這是因位,如種子一般。接下來便是修行道上的實際過程,它包含了深入禅定和接近證悟的境界。這是道位,如同植物的生長一樣。最後是結果的階段,在這段過程中會經驗到不同程度的叁摩地。像是植物結的果實,也可以稱爲果位。對于最後的這個階段,有許多可以討論的,而且在提及植物成長的譬喻時也會經常的提到果位。上述的因、道、果叁階段英文字都是以「C」(Cause,Course,Consequence)開頭,這個叁「C」我們會再談到。
C. 與禅修之內容有關的名詞
(1)在叁乘中有許多種禅定,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獲致這些禅定的成果。如何修習種種禅法我們在稍後諸章中再談;至于禅定的分類則在此列出。經中提到有七種禅定,茲說明如下:
(I)有一些人獻身于修集善行,他們在世時,習了一點禅法,成就了欲界天的禅定,死後便生于欲界天中,這叫做修得禅那。
(II)色界及無色界的天人不需要勤奮地修各種禅那。因爲他們心念的自然狀態已經是禅那之一了,所以他們的一生都在禅那之中。這叫做生得禅那。(請看第八章)
(III)接著是正思惟禅那。例如一個人努力地去思惟觀察十二因緣,而成就阿羅漢果。
(IV)觀空禅那,這是修習空性哲理的人所得的成就。
(V)寂定于諸法實相觀門之禅那也會有成就。在華嚴宗的禅法中可以找到例子,它叫做「十玄門」,我會再做介紹。(看第十一章II)
(VI) 斷惡禅那。在小乘道中,爲求達到阿羅漢果,很強調要除去所有不合正道的意念、言語和行爲。
(VII)最後,是「功德林禅那」。由于修行六度而獲得成就。就像結滿了果實的森林一樣,修行六度使我們的功德自然廣大倍增。
以上只是指出一些做爲修行基礎的良好條件,也使我們更容易明白要獲致殊勝證悟成就的各種條件爲何。
(2)以其他的方式分類,則叁摩地可以分成叁大類。即第一,世間或現世的專注,我們稱做「世間禅定」。然後呢,來到出世間的境界,提升到可以證得阿羅漢果,稱爲「出世間禅定」。第叁,「出世間上上叁摩地」,這是完全超越世間的成就。
(原注:這裏「世間」所指的是從地球有情,上至無色界天,下至地獄,因此,和非佛教徒所說的「世間」十分不同。他們解釋「世間」的意義只局限于我們所居住的地球。)
(I)「世間禅定」,可分成兩類:
(a)第一類是「根本味禅」。依字面可知它指在禅定中仍經驗到某些「覺受」。在此,覺受是指喜、樂或各種好的感覺;除非行者很謹慎,否則此等覺受容易導致執著。根本味禅裏包括有十二支禅定,分別是:色界天的「四禅」,大梵天的「四梵住」及無色界天的「四空定」(在此可能産生的另一個困擾就是中文裏把「四無色定」中的「空無邊處定」也譯爲「空」。但我們已知「空」也用于「空性」。在梵文中,此等不同含義的名詞則以不同的兩個字來清楚區別。)這十二支禅是開展心地的漸進曆程。當習定者體會到欲界天的快樂且察覺到它們使人不安時,他就修色界禅定。色界四禅定使行者容易生起大梵天的四無量心(慈、悲、喜、舍),而安住于自利利他的寬宏境界。若行者希求超越色界的妙樂及梵天的前叁個境界,這並不困難,因爲平靜是色界天的最高層次,也是無色界四空定的基礎。因此行者可以逐漸揚棄覺知上的粗重及微妙之樂,有情的概念,以及最後連色界最細微的元素也摒棄了!
這些禅定都不是佛教特有的,但它們是佛陀所傳授的獨特禅法的基礎。這十二支稱爲「基本禅定」,因爲它們是高級禅修的良好基礎,它們也稱爲「無明禅定」,因爲對佛教哲理完全不懂,或只懂一點的人,也可以獲得這些禅定,這些世間禅定是不需確立正見就可以修習的。
修習這些禅定會獲得一些快樂,這些快樂系執了心而成了煩惱,因此覺受禅定又叫做「有漏禅定」。修習了覺受禅定以後,行者可能會産生不明確的內觀,又對善惡産生世間的無分別心。因此它們也稱做…
陳先生停頓了一會兒,說:「那個梵文字是什麼?」他皺著眉頭想了一下,突然站起來,立刻快步走進佛堂(兼做起居間),並且馬上抱著一本厚重的中文佛學辭典出來。他坐在竹凳上,開懷地笑著說:「如果有人請我去傳授講解…得跑…得拿字典」。說到這兒,他又開心地笑了,然後逐頁浏覽。他以手指比畫來算出中文字的筆劃,快速地翻查書頁,他找到了…
無記(avyakrta)。這些覺受禅定因此又叫「無記禅定」。對于這十二支禅定我們已經做了四項批評,除了我們所提到的危險之外,它們最糟的特征是它們未必能導致解脫。
(b)世間禅定的第二大類叫做「根本淨禅」。…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叁章 一些佛教禅法名詞的正確定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