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叁章 一些佛教禅法名詞的正確定義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CW46

  第叁章 一些佛教禅法名詞的正確定義

  佛教瑜伽士陳健民英語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筆錄

  漢譯﹕張淳焠

  校訂﹕林钰堂

  

  目 錄

  A. 與禅修哲理有關的名詞

  B. 與禅修過程相關的名詞

  C. 與禅修之內容有關的名詞

  D. 與禅病有關的名詞

  E. 與禅修證悟有關的名詞

  F. 佛教禅法的定義

  

  

  敬禮 文殊及彌勒菩薩摩诃薩

  我們今天有些匆忙,因爲略遲了一些。我們的時間短暫,陳先生早已告訴我們今天要談的主題非常的廣泛,並且是(習定)必備的知識。了解佛教禅修方面專門術語的明確定義是很要緊的,原因有叁:使禅修者先了解什麼是禅定;再者使禅修者在修行的過程中,免去不必要的障礙;而最重要的是可以使禅修者獲得證悟的妙果。我們走近茅蓬時,看到窗簾動了一下,簾後出現了一張臉孔,然後窗簾又被拉回原位。陳先生已經看見我們走來了。約一小時前,陳瑜伽士一定已修完了他下午最後一座的閉關功課。通常當他的腕表在五點鍾響起時,這一座約一個半小時的禅修便隨之而結束。他在門外迎接我們,說:「我以爲你們不來了。」尊者(桑格那卡喜達)回答說,我們一定得來,因爲今天要講的是佛教禅修的基本概念。

  陳先生很笑逐顔開地說:「今天沒有下雨」,接著又問道:「你們有沒有因爲袍子濕了而生病?」他摸了一下尊者的衣角,今天是幹的。他拿出一罐新的中國茉莉花茶,並泡好幾杯熱騰騰的綠茶。尊者引用了一段話,是有人以四種飲料來說明四種宗教的特色:酒是基督教的飲料、咖啡是回教的、印度教徒的飲料是牛奶,而佛教徒喝茶。這裏我們不論及此說,只說佛教的中國茶是清澈、提神而且收斂的飲料就夠了。茶的這些特色和佛法很吻合,因爲佛法也是清晰;對飲用佛法甘露的人而言,它使人清明;不爲世間的矯飾所僞裝,如實地顯示世界的真相;總之,是苦澀但有益身心的飲料。長期以來佛教僧侶都藉喝茶來驅除禅修時的昏沈。

  在我們開始今天的題目前,我們應該來注意一下每一章前的禮贊。每一章之前都先禮敬某些佛、菩薩。第一章當然是獻給 釋迦牟尼佛和叁寶,因爲叁寶不但是一切宗派的宗旨的根本,也是一切宗派及其實修法門的基礎。第二章開頭先敬禮五方佛,因爲由那一章起我們正式開始談到禅修,而在大乘裏,五方佛是心法與禅修體驗的基礎。在本章中,我們禮敬兩位大菩薩—文殊(妙音)及彌勒(慈氏)。這兩位菩薩分別是法性和法相的代表。

  法性與文殊菩薩關系密切,因爲在佛陀第一次轉大乘*輪時,文殊菩薩便親聆開示,也明了了法的根本且不可言诠的體性。一切佛法都是以法性爲基礎,而本章的哲理基礎也就是以下各章的依據。因此我們先禮敬文殊菩薩。而敬禮彌勒菩薩是因爲彌勒菩薩由兜率天下降人間,傳授法相宗的教義。在本章內,我們在把重要的名詞加以正確定義時,便是與個別的法,亦即法相,有關。

  接著陳先生開始講解主題。

  對大多數人而言,「靜坐」是什麼意思呢?他們認爲坐在一個安靜的地方(可能是坐在舒適的扶椅上,再加上一杯茶、一根香煙),然後呢,慢慢地思索著事情。他們以爲「靜坐」只是散亂地思索著一些念頭、計劃、情況等等。

  後來這類人可能讀到一兩本有關靜坐的宗教書籍,因此慢慢地他們對「靜坐」的概念變成更廣泛了,最後「靜坐」(「習定」)對他們而言是涵蓋了一切事物。但這並不正確,因爲無論是從理論的觀點,或是爲了個人實修的需要,許多的意義應該被區分清楚。

  隨著問題的一一出現,首先應該把名詞涵蓋的所有定義界定清楚,如此一來,許多問題便迎刃而解。至少問題會較容易厘清,因爲有這些定義明確的詞彙可以掌握。

  我不得不如此說:中文雖然能表達深奧的哲理,也能頗饒詩趣,但卻缺乏科學的精確性。相形之下,英文的詞彙就精准、明確得多。雖然中文比較適合于詩詞,而不適合談邏輯,可是我們只得仰仗某些以中文或藏文譯出的經籍,因爲這些經籍的梵文原典已佚失了。此外,中國還發展出一些宗派,各有其理論和修法,如天臺宗和禅宗。這些宗派當然都是由中文的經、律、論叁藏中撷取精華而立說。盡管中文大藏的內容都是經由官派的譯場謹慎地由梵文譯成中文,而且譯場內的專家們各有仔細界定的職司,但這些譯文仍受到中國語文的限製。由是之故,我們必須學著由一個中文名詞的衆多釋義中,辨別出它最精准的意義。我們運用此原則的方法是:先弄清楚各種名詞所涵蓋的正確涵義,而後再區分它們所適用的不同意涵的實際修法。

  

A. 與禅修哲理有關的名詞

  (1)「心」詞。它一般指的是「心髒」,但通常字典內給心詞下的定義至少有九種:

  

  (I)肉團心,梵文爲「hrdaya」。

  (II) 思想。有一本中文字典引用了一則古代的詩詞〈詩。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III)辨別。唯識宗說應當作「辨別」之意。

  (IV)中心。正如同心髒是身體的中心,所以「心」字被用來解釋爲事物或地方的中心。

  (V)樹的刺。

  (VI)根據印度星象學,二十八星宿之中,有名爲「心」者。

  (VII)果之核。

  (VIII)萬物的本性,尤其指人類的。

  (IX)精華。任何事物最重要、精要的部分,或其要義,亦稱爲「心」。

  

  我們可以看出來這些定義中有些和佛教有關,有些無關。如果所有的佛教徒都接受每一名詞只有一個佛法上的意義,情況便會比較單純,但在中文內情況並非如此。唯識宗的徒衆把第一個定義的叫做「肉團心」,第二個定義的叫「心」,第叁個定義的叫「意識」。可是因爲其他宗派對「心」詞的解釋完全不同,所以情況變得很複雜。禅宗用「心」來表示「本性、精華」。不只如此,心詞在叁乘中各有其特別的解釋。在討論完不同的禅修方法之後,我們將依上下文意來對「心」詞做不同的定義。

  造成混亂的另一個因素是儒家對中國語文的影響。佛經中的許多文字,因儒家的教義而改變了原有的意含,這種現象造成文意更爲混淆的情況,因此我們必須十分小心。

  把英文譯成中文誠非易事!譯者必須謹慎的采用一個詞彙的正確意義,依據不同宗派的诠釋而給予精確的說明;還必須很清楚地了解它是屬于叁乘佛法中的哪一部分;最後,還要能擺脫儒家的影響。

  如果對學者而言,正確的理解和闡述都有這麼多的障礙,那麼一個未受過教育的在家人該怎麼辦?他可能也修習禅法,或至少也看了幾本有關禅修靜坐的書,可以想象他犯錯的機率有多麼的大!

  (2)空。

  雖然佛教以「空性」和「虛空」指稱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可是中文都譯成「空」。虛空當然不可以和空性混爲一談,因爲我們至少可以對「空」做四種不同的定義:

  

  (I)一般人所說的「空無」或「空虛」(如空房子)。這是指無體量的空或是匮乏之意。這個意義在禅法中並不采用。雖然有些盲修的人誤以爲在禅修時他們的心是像空間一樣的空無或空虛,所以他們就已經證悟到空性。這是很大的謬誤!

  (II)有些習禅的人認爲空是在形色之外或超越形色的。他們把空和五蘊(色、受、想、行、識)完全分開。這是絕對錯誤的!

  (III)空被想成是一個實質的「東西」。有些禅修靜坐的人以爲「一定有空這個東西可以修」,這種見解也是不對的。

  (IV)真正佛教哲理的空。

  

  說到這裏,陳先生微微前傾,興致勃勃地用特定的手勢來強調重點;好幾次說到重要的詞彙時,便拍著椅子的扶手,以提醒我們的注意。他拿起一個裝可可的罐子做示範,空的定義滔滔不絕地由他口中流瀉出來,這些並非書本上得來的理論而已,而是他非常熟稔的道理。筆者在記錄時,很不容易掌握所有的資料,有時依靠聽者插入的一兩個字才得繼續。陳先生接著說:

  我們應當了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任何形相都即是空性。(包括感覺等與所謂的「我」有關的一切)。五蘊與空性是既不相同也不相異的。

  在器世間中,空性遍一切處,萬法亦皆是空性。有些人認爲空是透過分析而得來的;但分析並不能找到真正的空性,這種方法只能找到造作、不了義的「有爲空性」,這種空性是關于依因緣或組合而成的事物。這種分析在黃教(格魯派)中很普遍,但只能做爲解說的方便而已。

  另一種錯誤的見解,就是認爲空性是超過一切事物部分的總合(事實上空性不多過于五蘊);或是以爲萬法皆空,所以空性少于萬法。不用增,也不用減:空性就在這兒。

  他用力敲響可可罐,對我們展開笑容,然後說道:

  你不應該在長期習禅之後去找空性,空性不一定會在這種情況下顯現的。你也不應該認爲隨著你見到空性較清晰或較不明顯(指定境中之無雲晴空),空性就增長或減少。有些人以爲明白了萬事萬物不停遷流變異的道理,就是體驗到空性,但這只是對空性的解釋(壞苦空),而非空性的

  真髓。

  有一種非常普遍的觀點,就是認爲修某些特定的禅法可以開發空性(或是獲致證悟),但是修行的目的並非如此;修行的目的只是要淨除妨礙空性顯現的道上障礙而已。我並沒有可以使空性顯現的禅修力量,我心中也從未以此爲目標來修法。空性是遍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有情、無情的,毫無限製。空性在佛不增,在吾人凡夫亦不稍減。

  甚至在小乘教法中,一切禅法也必需基于空性,否則沒有解脫可言。任何佛教修法的基礎若不是建立在空性教理上,則無法導致正果。

  雖然我們對佛教哲理上的空性已略知一二,但也應由不同的角度來了解…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叁章 一些佛教禅法名詞的正確定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