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往生之最低条件
吾人学佛纵不能即身成佛,亦必求“带业往生”(林按:请参考文后按语)。古德为令人人念佛,万修万去之愿望所笼罩,颇强调简易,结果万修不必万去。余尝有愿,造《苟简论》以驳斥之,今且将此题,作一大概之陈述,使读者得知即此最低条件,亦不易获;自知猛省,加功用行,以求达到学佛之最低目标。
本人无意请求读者置易就难,故对相宗学者,如欧阻竟无等所谓“西方虽为圣凡同居土,然属三界以外,非破无明烦恼,决不能生。”并不盲从,彼相宗学者,藐视弥陀愿力,见惑太重,不足为据。惟所谓易者,就日常实修反省所见,亦殊不如古德想像及宣传之简单;苟不切实追究到最低,而最可靠之条件,终不敢自欺欺人。此为本文之动机。
今请将易于往生各说。分别讨论如次:
十念往生
十念往生,凡有五说:
(1)念佛十德,如毫光等观,详见《观无量寿佛经》。此并不容易成就,仅观一德,尚难成就,何况十德,何况十六观?净土门中,古德修此者,传记中少有记录。
(2)十念者有十种念法——即是:寂静念、清净念、不浊念、明彻念、离尘念、离种种念、离垢念、光耀念、可爱乐念、无能障碍念。此种解析,原属多余,十种念法,无一不可,亦不必十。
(3)十念者十气为一念。如一口气能念十句,则十口气能念百句,此说亦牵强附会,不过欲将一念略为加多也。实则或十句或百句,皆懒人为之,真念佛者,何止此一百耶?
(4)十念者十念相续也,谓当念念相续。十者,举其整数也。此说亦无多深奥理由。
(5)临终十念——此即正解,明明根据《无量寿佛经》。
如上五说,念佛十德,则太高深,其余三说.则太牵强;惟最后一说是为正说,而颇有研究之必要。
临终十念,易得往生之理由如次:
净土宗,古德亦称之为时宗。即以临终为念佛之正当时,而临终之人,亦为正当之机。何以故?
(1)临终之人,易生恳切殷重之心。平日念佛,但做西方资粮,无常心不生起,则顺口溜过,心不迫切。临终之人,因宿根发现,适遇明师法友,为之及时劝导,正如白刃新发于砥,极其锐利,其一念或十念,出于心版感入佛心,则远胜于普通早熟之机,不知其几万万倍矣。早熟之机,正如俗机所云: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天边。其散漫、浮泛、放逸、轻易之态度,纵念亿兆之声,难抵临终者之一呼百诺矣。
(2)临终之人,不久即去,更无造罪之机会。普通日常念佛之人,才下蒲团,便与恶人接近,便与罪业混合,随时随地,皆易随喜邪说暴行,所念佛号,早已染污不见,置于脑后矣。杯水车薪,何能有济?
然吾人既已列于早熟之机,又未达到临终之时,宜如何方可得念佛求生之最低条件?此下当再推究,今请先言其次:
带业往生
所谓带业往生,亦有二说,《无量寿经》则除五逆不能往生,《观无量寿经》则连五逆十恶;二者皆以念佛之力能忏除各罪。其除者,盖属定业,正当处罚,自无暇念佛,临终亦无力提起正念;其不除者,业尚未定,念佛即忏悔而得往生,后人即谓可以带业往生。诸感应录中,诸屠夫辈忏悔之后,亦有往生者矣。相传僧雄俊曾还俗从军,死堕地狱,阎王询其生平,亦坦白认罪,然并非五无间罪,且谓亦曾念佛,今堕地狱,十方诸佛,岂可妄语?言次,因此念佛之回忆,立即往生西方,无复地狱景况矣。如此可征古事甚多。
至若定业,以其受报期近,正如人间,死刑执行,已在刑场,异日纵有大赦之典,亦无由享受救赎矣。元(王+圭)法师曰:“佛能成万法智.不能灭定业;佛能穷亿劫事,不能化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不能度尽有情。”由此可知,如为不能忏悔之定业,亦不能带业往生。
《群疑论》且标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无劝念之理。二者,业苦缠身,不遑念佛。三者,或偏风失语,不能称佛。四者,狂乱失心,注想难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诚。六者,遭遇豺狼,无复善友,七者,临终恶友,坏彼信心。八者,饱食过度,昏迷致死。九者,军阵斗战,奄忽而亡。十者,忽堕高岩,伤坏性命。”
若再增上现代原子战争,特务政治等逼害,不能念佛之因缘更多矣。纵令业可以带,苟如此临终不能念佛,则谁带之往生耶?拙见以为:所谓带业者,乃带念佛以前之业,而非念佛以后所造之业。盖以前之业,不管如何,或忏悔未尽,仍可原谅,带以往生。若念佛以后,所造之业,决不容易带之,盖极乐世界,并非包庇罪人之所,念佛以后所造之罪,能令临终忘失正念。如友人黄太。临终时得佛友围绕助念,伊尚清醒。自云:“我不能念,心中似另有人主张我不念者!”吾人对带业往生,切不要看得太易。
往生条件
除上最普通之“十念往生”与“带业往生”已略论及外,请就经中所载条件,而推究其最低者:
□《无量寿佛经》
(1)《无量寿佛经》之三辈往生。上辈生者有五因缘:一者,舍家离欲,而作沙门;二者,发无上菩提心;三者,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四者,修诸功德。五者,愿生安乐国。具此因缘,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便随佛,往生安乐;于七宝花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此上五者,愿生安乐国,为最低条件。细研此条件,普通行人是否真正愿生?当其临终,无法居留此世界,势必愿生;然在平日,处顺境人,妻、财、子、禄,几人愿生?平日家庭和睦,社会融洽,必不愿生。处逆境人,虽然牢骚满腹,心灰意懒,但恨命运不乖,只图求佛转好,亦不愿生。西方既无女人,又无酒家,欣此厌彼,大有世问理由;欣彼厌此,则为反常颠倒,非至愚人,必不如此。条件虽最低,无人肯行之。
(2)中辈生者有七因缘:一者,发无上菩提心;二者,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三者,多少修善,奉持斋戒;四者,起立塔像;五者,饭食沙门;六者,悬缯燃灯,散花烧香;七者,回向愿生安乐。此上七因缘,亦以愿生为最低。
(3)下辈生者有三因缘:一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心;二者,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三者,以至诚心,愿生安乐。如上三者,亦以愿生为最低条件。事实上,一般人平日实不愿生,临终虽愿,亦悔之晚矣。
□《观无量寿佛经》之九品往生条件
(1)上品上生有五条件:甲、发三心;乙、慈心不杀;丙、修诸戒行;丁、诵大乘经;戊、修行六念。并无最低之条件。
(2)上品中生有四条件:甲、虽不持多经,能善解义趣;乙、于第一义,心不惊动;丙、深信因果;丁、不谤大乘。第四条件为一消极条件,可称最低;然非最低之积极条件,无可修习者故。有此消极条件,不必能生西方,无有往生资粮故。
(3)上品下生有三条件:甲、亦信因果;乙、不谤大乘;丙、发无上道心。其中以不谤大乘为最低,理由已如上述。无上道心,岂易发出?
(4)中品上生者有二条件:甲、持五戒八戒;乙、不造众恶。此二条件并非最低,能办到者,亦极少数。
(5)中品中生者有三条件:甲、持一日一夜八戒;乙、持沙弥戒、具足戒;丙、威仪无缺。三者皆非易事。
(6)中品下生者有二条件:甲、孝养父母;乙、行世仁慈。此亦不易办到。
(7)下品上生者有二条件:甲、命终时闻大乘经名;乙、命终时称南无阿弥陀佛。此中最低条件即是临终念佛,上文临终十念已曾述及。
(8)下品中生者有一条件,命终时闻弥陀之十力威德。此则必有助生大善知识在旁方可。
(9)下品下生者有一条件,虽造五逆十恶,命终时具足十念亦得往生。此即带业往生之所根据,在第二带业往生中已曾述及。
□《维摩诘经》往生净土八法
《维摩诘经》中往生净土八法:“一、饶益有情不望报。二、代众受苦,所作功德,尽以施之。又心等众生,谦下无碍。三、于诸菩萨,视之如佛。四、于所闻经,不生疑惑。五、与声闻不相违背。六、不嫉他供,不高己利。七、常省己过,不讼他短。八、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此八法中,并无最低之条件。
日本净土宗,主张有信仰,而愿意去即可往生,不管行为如何。此即所谓一心信愿,为最低条件,仔细研究,何尝容易达到?昔者袁宏道往生之后,报梦与弟中道。将其魂引至西方极乐世界,参观阿弥陀佛净土,并云:“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稳。若有乘无戒,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故有信、愿而无戒、乘,仍然不易往生。如上各说,侧重信、愿。仍然必须一物,以为信、愿之原动力,为使信、愿坚定,必具足“出离之心”。所谓出离之心,并非要出离身家,此实条件之最低者,下文请详言之。
出离心与信、愿、行的关系
普通念佛人,非不信也,但不能圆满。非不愿也,但不能坚定。非不行也,但不能精进。所以必须有出离心!有出离心,然后能欣彼厌此,对信、对愿、对行,方能彻底。此条件不可高,可低。论高不至成佛,不能真正出离;论低,则外道亦有之也。余所主张之出离心,不必出家作比丘,离家作处土。或离开维持生活之正业。但其心理,必存出离之念。其程度之最低者,必如下述:
1.必也爱阿弥陀佛,过于爱自己父母
爱观世音菩萨,过于爱自己妻子。爱大势至菩萨,过于爱自己儿女。爱西方诸上善人,过于爱自己之亲朋眷属。爱净土之楼阁,过于爱自己之房屋。爱净土之莲花,过于爱自己之财产。爱弥陀佛号,过于爱自己之名誉。爱净业,过于爱自己职业。爱功德水,过于爱自己饮食。爱光明,过于爱自己之衣服。爱共命鸟,过于爱自己之犬马。此不过举例而已,可依此类推。随时将净土与娑婆对比,而检查出离心。必厌此而欣彼,方得往生。
2.随时警策
(1)日落时警策:每见日落,应思念无常,思念西…
《论往生之最低条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