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往生之最低條件

  論往生之最低條件

  吾人學佛縱不能即身成佛,亦必求“帶業往生”(林按:請參考文後按語)。古德爲令人人念佛,萬修萬去之願望所籠罩,頗強調簡易,結果萬修不必萬去。余嘗有願,造《苟簡論》以駁斥之,今且將此題,作一大概之陳述,使讀者得知即此最低條件,亦不易獲;自知猛省,加功用行,以求達到學佛之最低目標。

  本人無意請求讀者置易就難,故對相宗學者,如歐阻竟無等所謂“西方雖爲聖凡同居土,然屬叁界以外,非破無明煩惱,決不能生。”並不盲從,彼相宗學者,藐視彌陀願力,見惑太重,不足爲據。惟所謂易者,就日常實修反省所見,亦殊不如古德想像及宣傳之簡單;苟不切實追究到最低,而最可靠之條件,終不敢自欺欺人。此爲本文之動機。

  今請將易于往生各說。分別討論如次:

  十念往生

  十念往生,凡有五說:

  (1)念佛十德,如毫光等觀,詳見《觀無量壽佛經》。此並不容易成就,僅觀一德,尚難成就,何況十德,何況十六觀?淨土門中,古德修此者,傳記中少有記錄。

  (2)十念者有十種念法——即是:寂靜念、清淨念、不濁念、明徹念、離塵念、離種種念、離垢念、光耀念、可愛樂念、無能障礙念。此種解析,原屬多余,十種念法,無一不可,亦不必十。

  (3)十念者十氣爲一念。如一口氣能念十句,則十口氣能念百句,此說亦牽強附會,不過欲將一念略爲加多也。實則或十句或百句,皆懶人爲之,真念佛者,何止此一百耶?

  (4)十念者十念相續也,謂當念念相續。十者,舉其整數也。此說亦無多深奧理由。

  (5)臨終十念——此即正解,明明根據《無量壽佛經》。

  如上五說,念佛十德,則太高深,其余叁說.則太牽強;惟最後一說是爲正說,而頗有研究之必要。

  臨終十念,易得往生之理由如次:

  淨土宗,古德亦稱之爲時宗。即以臨終爲念佛之正當時,而臨終之人,亦爲正當之機。何以故?

  (1)臨終之人,易生懇切殷重之心。平日念佛,但做西方資糧,無常心不生起,則順口溜過,心不迫切。臨終之人,因宿根發現,適遇明師法友,爲之及時勸導,正如白刃新發于砥,極其銳利,其一念或十念,出于心版感入佛心,則遠勝于普通早熟之機,不知其幾萬萬倍矣。早熟之機,正如俗機所雲: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其散漫、浮泛、放逸、輕易之態度,縱念億兆之聲,難抵臨終者之一呼百諾矣。

  (2)臨終之人,不久即去,更無造罪之機會。普通日常念佛之人,才下蒲團,便與惡人接近,便與罪業混合,隨時隨地,皆易隨喜邪說暴行,所念佛號,早已染汙不見,置于腦後矣。杯水車薪,何能有濟?

  然吾人既已列于早熟之機,又未達到臨終之時,宜如何方可得念佛求生之最低條件?此下當再推究,今請先言其次:

  帶業往生

  所謂帶業往生,亦有二說,《無量壽經》則除五逆不能往生,《觀無量壽經》則連五逆十惡;二者皆以念佛之力能忏除各罪。其除者,蓋屬定業,正當處罰,自無暇念佛,臨終亦無力提起正念;其不除者,業尚未定,念佛即忏悔而得往生,後人即謂可以帶業往生。諸感應錄中,諸屠夫輩忏悔之後,亦有往生者矣。相傳僧雄俊曾還俗從軍,死墮地獄,閻王詢其生平,亦坦白認罪,然並非五無間罪,且謂亦曾念佛,今墮地獄,十方諸佛,豈可妄語?言次,因此念佛之回憶,立即往生西方,無複地獄景況矣。如此可征古事甚多。

  至若定業,以其受報期近,正如人間,死刑執行,已在刑場,異日縱有大赦之典,亦無由享受救贖矣。元(王+圭)法師曰:“佛能成萬法智.不能滅定業;佛能窮億劫事,不能化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不能度盡有情。”由此可知,如爲不能忏悔之定業,亦不能帶業往生。

  《群疑論》且標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無勸念之理。二者,業苦纏身,不遑念佛。叁者,或偏風失語,不能稱佛。四者,狂亂失心,注想難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誠。六者,遭遇豺狼,無複善友,七者,臨終惡友,壞彼信心。八者,飽食過度,昏迷致死。九者,軍陣鬥戰,奄忽而亡。十者,忽墮高岩,傷壞性命。”

  若再增上現代原子戰爭,特務政治等逼害,不能念佛之因緣更多矣。縱令業可以帶,苟如此臨終不能念佛,則誰帶之往生耶?拙見以爲:所謂帶業者,乃帶念佛以前之業,而非念佛以後所造之業。蓋以前之業,不管如何,或忏悔未盡,仍可原諒,帶以往生。若念佛以後,所造之業,決不容易帶之,蓋極樂世界,並非包庇罪人之所,念佛以後所造之罪,能令臨終忘失正念。如友人黃太。臨終時得佛友圍繞助念,伊尚清醒。自雲:“我不能念,心中似另有人主張我不念者!”吾人對帶業往生,切不要看得太易。

  往生條件

  除上最普通之“十念往生”與“帶業往生”已略論及外,請就經中所載條件,而推究其最低者:

  □《無量壽佛經》

  (1)《無量壽佛經》之叁輩往生。上輩生者有五因緣:一者,舍家離欲,而作沙門;二者,發無上菩提心;叁者,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四者,修諸功德。五者,願生安樂國。具此因緣,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便隨佛,往生安樂;于七寶花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此上五者,願生安樂國,爲最低條件。細研此條件,普通行人是否真正願生?當其臨終,無法居留此世界,勢必願生;然在平日,處順境人,妻、財、子、祿,幾人願生?平日家庭和睦,社會融洽,必不願生。處逆境人,雖然牢騷滿腹,心灰意懶,但恨命運不乖,只圖求佛轉好,亦不願生。西方既無女人,又無酒家,欣此厭彼,大有世問理由;欣彼厭此,則爲反常顛倒,非至愚人,必不如此。條件雖最低,無人肯行之。

  (2)中輩生者有七因緣:一者,發無上菩提心;二者,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叁者,多少修善,奉持齋戒;四者,起立塔像;五者,飯食沙門;六者,懸缯燃燈,散花燒香;七者,回向願生安樂。此上七因緣,亦以願生爲最低。

  (3)下輩生者有叁因緣:一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心;二者,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叁者,以至誠心,願生安樂。如上叁者,亦以願生爲最低條件。事實上,一般人平日實不願生,臨終雖願,亦悔之晚矣。

  □《觀無量壽佛經》之九品往生條件

  (1)上品上生有五條件:甲、發叁心;乙、慈心不殺;丙、修諸戒行;丁、誦大乘經;戊、修行六念。並無最低之條件。

  (2)上品中生有四條件:甲、雖不持多經,能善解義趣;乙、于第一義,心不驚動;丙、深信因果;丁、不謗大乘。第四條件爲一消極條件,可稱最低;然非最低之積極條件,無可修習者故。有此消極條件,不必能生西方,無有往生資糧故。

  (3)上品下生有叁條件:甲、亦信因果;乙、不謗大乘;丙、發無上道心。其中以不謗大乘爲最低,理由已如上述。無上道心,豈易發出?

  (4)中品上生者有二條件:甲、持五戒八戒;乙、不造衆惡。此二條件並非最低,能辦到者,亦極少數。

  (5)中品中生者有叁條件:甲、持一日一夜八戒;乙、持沙彌戒、具足戒;丙、威儀無缺。叁者皆非易事。

  (6)中品下生者有二條件:甲、孝養父母;乙、行世仁慈。此亦不易辦到。

  (7)下品上生者有二條件:甲、命終時聞大乘經名;乙、命終時稱南無阿彌陀佛。此中最低條件即是臨終念佛,上文臨終十念已曾述及。

  (8)下品中生者有一條件,命終時聞彌陀之十力威德。此則必有助生大善知識在旁方可。

  (9)下品下生者有一條件,雖造五逆十惡,命終時具足十念亦得往生。此即帶業往生之所根據,在第二帶業往生中已曾述及。

  □《維摩诘經》往生淨土八法

  《維摩诘經》中往生淨土八法:“一、饒益有情不望報。二、代衆受苦,所作功德,盡以施之。又心等衆生,謙下無礙。叁、于諸菩薩,視之如佛。四、于所聞經,不生疑惑。五、與聲聞不相違背。六、不嫉他供,不高己利。七、常省己過,不訟他短。八、恒以一心求諸功德。”此八法中,並無最低之條件。

  日本淨土宗,主張有信仰,而願意去即可往生,不管行爲如何。此即所謂一心信願,爲最低條件,仔細研究,何嘗容易達到?昔者袁宏道往生之後,報夢與弟中道。將其魂引至西方極樂世界,參觀阿彌陀佛淨土,並雲:“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穩。若有乘無戒,多爲業力所牽,流入八部鬼神衆去。”故有信、願而無戒、乘,仍然不易往生。如上各說,側重信、願。仍然必須一物,以爲信、願之原動力,爲使信、願堅定,必具足“出離之心”。所謂出離之心,並非要出離身家,此實條件之最低者,下文請詳言之。

  出離心與信、願、行的關系

  普通念佛人,非不信也,但不能圓滿。非不願也,但不能堅定。非不行也,但不能精進。所以必須有出離心!有出離心,然後能欣彼厭此,對信、對願、對行,方能徹底。此條件不可高,可低。論高不至成佛,不能真正出離;論低,則外道亦有之也。余所主張之出離心,不必出家作比丘,離家作處土。或離開維持生活之正業。但其心理,必存出離之念。其程度之最低者,必如下述:

  1.必也愛阿彌陀佛,過于愛自己父母

  愛觀世音菩薩,過于愛自己妻子。愛大勢至菩薩,過于愛自己兒女。愛西方諸上善人,過于愛自己之親朋眷屬。愛淨土之樓閣,過于愛自己之房屋。愛淨土之蓮花,過于愛自己之財産。愛彌陀佛號,過于愛自己之名譽。愛淨業,過于愛自己職業。愛功德水,過于愛自己飲食。愛光明,過于愛自己之衣服。愛共命鳥,過于愛自己之犬馬。此不過舉例而已,可依此類推。隨時將淨土與娑婆對比,而檢查出離心。必厭此而欣彼,方得往生。

  2.隨時警策

  (1)日落時警策:每見日落,應思念無常,思念西…

《論往生之最低條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