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古人詩雲:“每到黃昏增善念,遙隨白日下長天。”
(2)睡時警策:俗語有雲:“今晚脫了腳上鞋,不知明朝穿不穿。”常有無疾一睡而死者,故應于睡時加以警策。先作死想,如今晚已死,尚有何事挂在心頭?如有重要心事,應設法擺開。如有人事糾纏,應及早與人解脫。常思老親、弱子、嬌妻、大廈,皆要抛下,如尚留戀,必是出離心不強;明朝還須加緊觀察:家庭如火宅,妻于是冤家,兒女是債主。隨時提起正念,以免明晚睡時,又再做留戀妄想。
(3)夢時警策:假如得夢,希望得與往生有關之夢。如夢見彌陀、觀音、勢至等。明朝醒來,對未曾夢者,更應加功系念。如夢見蓮花,而蓮花又分鐵、銅、銀、金、水晶、摩尼六種。不論夢見何種,總應精進,求其更好者,則品位可加高矣。
(4)交時警策:自覺愛不重不生娑婆。然而爲敷衍對方,不能不如此。當思現在的愛,就是將來往生之障。如此應加警策。應于枕邊多多勸化,使對愛能遠離,教以臨終要訣,以爲往生助緣。
(5)醒時警策:由于昨晚睡時警策,了知有不能往生之條件。今朝醒來,當好好修行,否則天天如此過去,毫無意義。古人詩雲:“須臾人海還飛上,頃刻升天又落西。”又雲:“此界猶如魚少水,微生只似燕巢檐。”讀之可發深省。
(6)食時警策:食時應想西方極樂世界各種天廚美味,自然發現,不勞覓食,何等愉快?而我現在所食,不論動物、植物,均是傷生。一天到晚,都是爲此辛苦,何等苦惱?古人詩雲:“辛苦到頭還辛苦,奔波一世枉奔波。”俗語又雲:“今天端起這碗飯,不知明天端不端。”凡由于食,所造罪業,望彌陀爲我加持。若閉關者,食時須知施主恩,語雲:“施主一粒米,重逾須彌山,若不能報答,披毛帶角還。”又須知衆生恩,古人詩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7)出門時警策:古人詩雲:“步出東郊門,遙望北郭墓。”讀之可發無常心。又雲:“撒手便行無異路。最初一步要分明。”余亦有詩雲:“縱然打馬長安路,依舊蕭蕭過白楊。”古人又雲:“如今不做輪回夢,只走人間這一遭。”又雲:“客路(立+令)(立+屏)無一好,人生聚合不多時。”吾今舉腳、下腳,無非散亂因緣,故在路上,應念佛、念咒。
(8)應酬時警策:應想世態炎涼,不像西方與諸上善人,同聚一處之樂。《昔時賢文》雲:“請看世上揶揄客.杯杯先勸有錢人。”又雲:“錦上添花天上有,雪中送炭世間無。”又雲:“世情每逐炎涼改,人事多因治亂乖。”且想世上無百年不散之筵席,吾人詩雲:“石崇不享千年富,韓信空成十大謀。”由此應悟。故古人詩雲:“無益語言休著口,不幹己事少當頭。”最好謝絕應酬或至少減少一部分,多多念佛。
(9)逆緣時警策:所謂逆緣時者,大概病障或魔障及不如意事。吾人須知,最後歸宿是西方極樂世界,故娑婆逆緣,就是往生西方之順緣。一般人不能警策者,是順緣多、逆緣少之故。古人詩雲:“與其十事九如夢,不若叁平兩滿休。”拙著《贊頌集》內,有《贊魔頌》,可以參看。縱死緣現前,亦當歡喜。
(10)順緣時警策:譬如財富積聚,有好房屋、美譽、名利時,應想古人詩雲:“身後碑銘空自好,眼前傀儡爲誰忙?黃金不是千年業,紅塵能催兩鬓霜!”“紅塵大廈千年計,白骨荒郊一土丘。”如是思及全球,無一可滿意者。古人詩雲:“在世更無清淨日,臨終那有出離時?”念及好友時,當知“同居善友應懷我,已築浮圖欠合尖。”凡百順緣,一場空歡喜,無非是愚癡。古人詩:“可憐世上愚癡輩,不及花間智慧禽。”可以證明。
(11)忙時警策:應想一天生活,只此一個我,而發生許多因緣糾纏。從朝忙到晚,有如五馬分屍。古人詩雲:“舉世都從忙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休?”是故應向西方想念。對此世界,只虛與委蛇爲是。
(12)修時警策:應想到一天到晚,只此短時間,值得寶貴,將門關起,如閉短期關。古人詩雲:“萬事了知猶墮甑,百年惟此可書紳。”自應好好念佛,聲聲相連,針針見血,刻刻提撕。且讀拙著文集,所述熟溜病對治方法,平時好好反省,免令“閑則修,忙則丟,死則休!”
臨終業力現前與最低條件出離心之關系
上面所談十念往生及帶業往生,皆側重臨終。所謂十念者,是臨終十念;而帶業者,是帶念佛以前之業。故臨終的業力,是值得研究。《俱舍論》有頌雲:“諸業于生死,隨重近串習,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故初應知平生所作之業,重者先報,輕者後報。如有出離心之人,他所作之業,但與淨業配合,不作邪業,所作皆正命正業。同時加上出離心,殷重念佛,其業當然重在淨業,而不重在世間業矣。如無出離心,只信阿彌陀佛,對此世間,貪求者多,厭離者少,故其信稀微,其心淺薄,則俗業爲重,淨業爲輕,在此關頭往生最難。又如淨業與世間業相等,如半斤八兩,不重不輕時,則分作業的遠近。先報近業,後報遠業。所謂遠近者,謂接近臨終之業先報也。如其所作之業,遠近相等,則視所作之業,臨終時有增減因緣否?如有助念,又常有淨業習串,爲善業的增上緣。如郗皇後臨終,爲侍女扇墜面上,生大嗔恨,死後化蟒,爲惡業增上緣。總之,先報有增上緣,後報無增上緣。本來梁武帝、後,雙雙信佛、念佛,曾作不少福德,苟無持扇之媵,何來墜扇之恨?所以如此者,無出離心故也。若有出離心者,早已將家屬訓練良好,能助念矣。假如增減因緣亦相等,則報分先後,以何業作先則報先。此事更可憐,吾人念佛,都是作業在先,念佛在後。如以帶業往生而論,則所帶之業,是帶念佛以前之業,而不帶念佛以後之業。有出離心者,則念佛以後作業皆淨,先報仍可帶之往生。如無出離心,念佛以後,不能說不作業。不論先報後報,皆有問題。且常見居士念佛後,不改前非,譬如原來是不正業開葷館,多殺生,後來念佛,不肯改開素館,只將不正業所得提出少部分做好事。如靠此往生,是蹄涔之水,決不能救車薪之火。未有出離心者,信不完全,不是正信,以爲繼續邪業,一樣可以往生;願不完全,不是正願,只願作小好事,以爲可帶業往生,誤解可帶念佛以後之業。一願西方,極樂上善,一願此間,富貴長久。足踏兩條船,以此爲往生資糧,決不可靠。故應好好反省,常常警策,主要是如何具足出離心。
臨終之順逆兩緣
普通儒家觀念,只須有子孫易箦在旁,便算壽終正寢,完成五福;佛教臨終,編有臨終須知等類書,平日即應學習,且教訓子孫如何助念。此中分別將臨終順逆二緣詳述,始知最低條件亦不易得。如何增加順緣助念,如何減少逆緣阻礙生西,當認清楚。
1.如何增加臨終順緣
(1)當有明師益友,平日往來,勉勵訓導;或遷居淨土宗寺廟附近安住,使一旦臨終,便得明師益友前來助念。
(2)平日多多勸人念佛。當知今日勸得多一人念佛,臨終便多一人助念;今日勸得多人念佛,臨終便得多人助念。先且從自己妻子勸起,次勸兒女,次勸仆媵,次勸鄰居,次勸闾閻。今日生在念佛群衆之中,明日死得念佛群衆之助,因果決不爽矣。
(3)隨時抽暇到寺廟中,承事香燈,瞻仰彌陀。當知今日見佛于寺廟,明晚可望見佛于夢中,臨終則必見佛來接引。譬如交友,互相往來,豈有慈悲如阿彌陀佛,不能感應?平日看電影、看跑馬、看打球、看馬戲團、看展覽會、看博物館、看動物園,有何利益?不如省卻此等時間,專心去寺廟看四大天王、看大雄寶殿、看阿羅漢堂,誠心誠意,刻心刻骨,今日多看一次,臨終多得一助。
(4)隨時抽暇到祖宗墳墓、華僑山莊、各教公共墓地,焚香供花,繞墓念佛;修密宗者,兼修頗瓦。結彼鬼緣于今日,自得佛緣于臨終。神鬼之中,亦有聞法思報,一旦了知某某臨終.亦必趕來助念。今日吾人以一身赴屍林度鬼衆,明日鬼衆以多身乘臨終助往生!一公共墳場,何止千萬鬼衆?多公共墳場,更非億兆可數。是以平日應走訪不同墳場,多結念佛因緣。如此,則十方叁世諸佛菩薩常見此人、常念此人、常護此人,當其臨終,自必全體皆來助念,正如《阿彌陀佛經》,上方、下方、東方、南方、西方、北方無量諸佛,悉皆稱贊釋迦本師,能于五濁惡世,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5)凡見人死,信佛者,則入其家助念;不信佛者,則遙爲念助。凡見物死,如見殺雞、殺鴨、殺魚等,如不能勸阻,亦當助念,祈禱往生。平日家庭,必絕對戒殺,略有余錢,即宜多多買魚、龜、鼈、鴿、鳥等放生;必親自赴大江,先代念皈依,次多念佛,祝其生則長壽念佛,死則帶業往生;如此,彼或已死,亦知生前曾聞佛號于此人,死後必念佛號助此人。不可以爲物無知識,不知報效也。高明之家,鬼窺其室者,蓋欲守護也。吾今助畜類以往生,佛必助吾人以上品,此亦因果之報,絲毫不昧也1
2.如何減少臨終逆緣
(1)上文已提出最低條件爲出離心,雖非全然主張出家庭,住岩穴,對于正淫、正業、正食,簡單生活,並不必過于刻薄。然而近代文明進化,可以免除之事,較之古時所謂財、色、名、食、睡五欲,增加甚多,可免除之事亦多。電影、電視、鬥牛、鬥雞、賽馬、賽跑、花街、柳巷、淫書、淫戲、紙煙、大麻、鴉片、毒丸、酒吧、歌女、麻將、圍棋、茶樓、酒家、夜總會、跳舞廳,一切無關生計,罪業地帶,各種惡習慣,應終身禁絕;既可省節時間以念佛,省節金錢以供佛,又可謝絕惡友,免除惡緣。集中精力,以交善友,以結善緣,則臨終惟有善友來助,必無惡友來擾。平日不造惡業,臨終必無惡緣。
(2)上文曾提到,每日睡前反省,何事罣在心胸,翌日必起而清理,使不再留在心中作障。對于妻子兒女,如不能說服念佛,最好早日分家。富者先將家財分開,…
《論往生之最低條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