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菩萨行愿品(广超法师讲解)▪P11

  ..续本文上一页得出的最细微的分数。喻分:是以譬喻可以形容得出的最细微的分数。优波尼沙陀:即极微尘数。

  

  经文: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供养大乘三宝,应以如说修行等为真供养。所有的佛都尊重法,按照佛的教导去修行,最后能够出生诸佛。释迦牟尼佛及十方诸佛,是因依法如说修行而成的,即法能够生佛。如果菩萨行法供养,即得到成就供养如来。意思是说,行法供养,就完成供养如来。

  

  经文: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4、忏悔业障

  

  复次,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四行愿是忏悔业障。佛法说,我们从无量劫以来,造了无量无边的善恶业。我们会在世间出现、所在的世间,就是业所带来的果报;我们身体的样貌、健康,也是我们的业所影响而带来的果报;甚至我们的心念也是业报所带来的,这就造成了有些人的心地比较善良,有些人比较险恶,各种各样的烦恼--善心、恶心、烦恼心。在过去世,我们贪嗔痴的烦恼发动身口意,造了身口意业,现在的我们还深受着它们的影响;在今生受果报的同时,又继续造作新的业,业如此进一步地向前推动、扩展。

  根据佛法,与修道有关的业,是善业。如果我们行一些善事,与修道没直接关系,但是它帮忙我们将来容易修道,称为修道的资粮,也是善业。如果我们做一些损害众生的身口意行为,都是恶业。我们要忏悔无量劫以来所造的无量恶业。我们做错了一些事情,心中非常后悔,但是不一定以后不再犯,很可能还会犯。所谓忏悔,是我们把做错的事情,说给大家知道,或说给你心中所信任的人知道,称为忏;然后发誓不再犯了,称为悔。这与后悔是不同的,后悔是把所做的错事埋藏在心中,不说出来,虽然心想是不应该,非常后悔,但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众生有"覆"的烦恼,所谓覆,就是遮盖的意思。即是隐藏自己的过失、错事在心中,怕给人家知道。这种过失对修行是个障碍,因为此心念,你就把过失留住、收住。忏悔就要把所做的错事拿出来丢掉,不要再把它收在心中,所以忏悔是一个很重要的修法。

  佛在世的时候,如果修道人犯了过失,就去找其认为清净的出家人做忏悔。比方说,修道人犯了某条戒,就要找没犯戒的出家人作忏悔。就是说,你不可以随便找人做忏悔,好像一个小偷偷了别人的东西后,非常后悔,然后向另一个与他一起去偷东西的小偷忏悔,你认为他忏悔之心会生起来吗?绝对不会,大家都偷,跟他忏什么悔?所以说忏悔时,你所发露过失的对象要让你生起清净心,不让你生起罪恶的心,

  那个人才有资格接受你忏悔。因此,忏悔有忏悔的对象--清净的比丘,忏悔有忏悔的内容--所犯的过失,你要把所犯的过失讲给对方听,如果没有讲出来,不叫做忏悔。你讲完之后,你忏悔的对象认为你确确实实很诚恳、很真心地把自己的罪过挖出来,自己承认了,然后你再向他发誓以后不再犯,对方才接受你的忏悔。这样的忏悔,你是知道所做的过错,接受你忏悔的人也知道你所犯的过失,这叫做忏悔罪业。这与现在所要讲的忏悔业障不相同,因为我们不知道从过去无始劫由贪嗔痴所造的身口意的恶业,其数有多少,全都讲不出来,到底有没有杀人,有没有偷东西,全都不知道,这叫做忏悔业障。前面所讲的忏悔罪业中的"罪业"就是指恶的行为;忏悔罪业就是对于我们所造的恶行为,发心忏悔不再做了。我们对于自己所造的罪业做忏悔后,它就不会障碍我们。比方说,你打死了一只老鼠,依律部说就有堕入地狱的业,现在你找一位清净的比丘忏悔,就不会有堕落地狱的恶业,因此,它不会障碍你。但是我们过去世造了很多不为我们所知的恶业,它们就会障碍我们修行。比方说,如果你发心去修道,就有很多事物来干扰、阻止你,障碍你,使你修不好,这就叫做业障。业会障碍你修行,才叫做业障。

  业可分为善业和恶业,一般上,我们所要忏悔的业障可分为两大种类:

  一、烦恼障:由贪嗔痴等各种各样的烦恼,引发我们去做恶的行为,使我们生起不好的念头,以及错误的见解,这些都叫做烦恼障。我们过去造的恶业,带来今生很多的烦恼,有些烦恼还没有兑现,所以我们不知道。比方说,有一个人行善五十年,有一天,儿子被人打死了,他的嗔心生起,可能买凶手去报仇,杀人放火的勾当都可能做,所以佛经上说:

  "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就是此意思。他在行善的五十年间,嗔心没有机会生起,但是到了第五十一年,机会来了。我的意思是说,你除了拥有现前的很多业之外,还有很多不为你所知的业,因缘会遇时最终都要兑现,这些都会障碍你修道,忏悔业障就是包括现前的、未现前不知道的业,都要发心去忏悔。因为当众生的烦恼很重的时候,忏悔后会忘得

  一干二净,忏悔所造的恶业后,又有可能再犯,就要重新忏悔。如果犯者忏悔过后又再犯,只要犯者愿意忏悔,佛都接受,可见佛的慈悲与伟大,这样他就会慢慢改过。如果犯者不愿意忏悔,不愿意改过,以后就会造更严重的恶业。因为众生的烦恼业障太重了,有时候善的心念生起,有时候烦恼的心念生起,为善或为恶,那就要看哪个心念走在前头。因此,忏悔做多了,善的心念会越来越强,就不会去造恶,所以忏悔很重要。

  二、所知障:我们对自己所知的某些境界无知,而形成障碍,叫做所知障。有很多人误解了所知障,认为学了很多佛法对修行产生障碍,这是不正确的。所谓所知障,是你在所知道的境界里,有很多东西无知,造成犯错。

  菩萨开始修行时,要断除烦恼障,同时也要断除所知障;修解脱道的修行者,只要断除烦恼障,不必理会所知障。菩萨在忏悔业障时,不只要忏悔烦恼障,还要忏悔所知障;修解脱道的修行者,只要忏悔烦恼障。因为我们现前有很多无知、愚痴的心,造成迷惑而形成障碍,而忏除业障就是在转变我们的心。

  

  经文: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我们无量劫以来所造的恶业无量无边,如果恶业有体相--真实性,有真实的本体存在着的话,尽整个虚空都不能容纳!当我们忏悔业障时,要有个正确的概念,那就是:业不是实在的,它是在烦恼所推动下而造成的,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本身是没有自性,是性空的。因为它没有自性,所以会随着因缘转变。就是说,不管你造了怎样的业,都是照着因缘的法则而转变,既然如此,我们就能够通过因缘的法则来转变恶业。因此,忏悔业障就是发露内心的恶念,誓不再造而转变那些恶业,因此,此处经文说,业并不是实在的。比如我造了一个地狱的业,就可以通过忏悔把它消灭掉,但是造五逆罪: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上血、破和合僧,是不能通过忏悔而消除的,死后肯定下五无间地狱,佛

  也救不了,好像摩竭陀国的阿阇世王,因为听信提婆达多的谗言,把父王频婆娑罗囚进监牢,篡位称王。后来频婆娑罗王病重,在监牢里死去。阿阇世王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向释迦牟尼佛诚心忏悔,归依三宝,做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依据佛的教导而修行,然而死后还是堕落地狱。虽然如此,但是学佛后的他有很大的功德力,堕落地狱中还能忆念佛,很快地又出离地狱,免掉了很多苦。所以佛有说如此减轻业障,但是不能免除!

  还有,造业不只是心的事情罢了;假设我把净名佛学社的会长--刘居士杀死,明天我开始修忏悔,甚至毕一生的精力,都在忏悔这一件事。但是,如果刘居士对我起嗔心,不管我怎么忏悔,他都要找我报仇;不管我怎么忏悔,他都要找我算帐。因为我发我的心,他发他的心,虽然我诚心做忏悔,如果因缘会合,我遇到他,最终还是要被他杀死。这个是不能忏悔的。为什么?因为我忏我的心,不能忏他的心,所以忏悔消业障是从你的心消,恶业不会在心中现前,那恶业就消了。但是有些业不是你个人的事,跟别人有关,不能单方面解决。业无有体相说明了业是随因缘而出现,并非有一个业在等着我们。若业有自体有自相,那么业非因缘法,如此则无法容于虚空界中,因为虚空界是因缘幻化无有体相,无体相的法不能含有有体相的法。

  

  经文: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当一个人忏悔恶业的时候,必须生起善的心、做善的行为。意思是说,如果我昨天打死一只老鼠,今天我找一个人做忏悔,当我忏悔的时候,心中还想杀另外一个人,这样是不能忏悔的。所以当你在忏悔时,还有恶心在活动,即你的三业--身口意业中的意业不清净,是不能完成忏悔的。如果你在忏悔的时候,还使用着一个偷来的东西,还穿着一件偷来

  的衣服,这样也不能忏悔。即是不管你过去的身口意业有没有清净,但是在忏悔的时候,身口意三业一定要生起清净的行为。不只忏悔者的身口意业清净,所发露过失的对象也要清净;在这忏悔业障的观想中,清净的一切诸佛菩萨是忏悔者作忏悔的对象。因为你觉得佛菩萨是清净的,就依清净的境界,生起清净的三业,面对清净的境界,生起忏悔的心。而我们过去在不同的国土、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世界所造的恶业无量无边,遍法界、虚空界。因此,现在忏悔时也要观想到种种的国土、种种佛世界,找清净众--佛菩萨,向佛菩萨忏悔。如此忏悔时,必须承认自己有很多不良的行为,有很多烦恼,有很多无知、愚痴,全部从内心发露出来…

《普贤菩萨行愿品(广超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