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诚心忏悔,发誓以后再也不做恶了。因此,忏悔后要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即要持好戒,因为持戒就不会去造恶。
经文: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忏悔业障,与前面相同,还是要发愿:凡是有众生的地方,我都要去忏悔,如是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的忏悔无有穷尽,然而要到成佛的时候才尽。为什么呢?因为成佛的时候就会觉悟到虚空不可得,众生不可得,一切幻化不实,到那个时候,我的忏悔就尽了。
刚才我说业障有烦恼障和所知障,你要很恳切地对你现前所看到的一切,被无知障碍而做忏悔。佛法说,众生与佛本来平等,因为众生迷惑执著,造成不知道的东西很多,而执著现前的境界是众生最重的烦恼,所以要忏悔。别以为只需忏悔所造的恶业,你要忏悔执著现有身心的活动,要忏悔你迷惑于眼前的一切,这些都是过失,也就是所知障。你的烦恼又在现前的境界里执著,因此忏悔业障并不只是忏悔世间人
认为善、恶行为中的恶行为罢了。因为障碍你的不只是现前恶的行为,还有过去无知恶业的行为,还未生起的烦恼,以及还没有现前的业报……所以都要忏悔。
我们可以通过忏悔业障把所有的业都忏除掉吗?一个迷惑的众生认为一切业都是过去,现在的心念是他的心,而过去所出现的全都是境界,其实一切都是心在作用。因为一切都是心在作用,所以忏悔就从心来转变,心一转变,业也就转变;当心真正放下烦恼,那一切业也就放下了。因为业是我们的心去"抓"出来用的。就是说,我过去有无量无边的业,我偏偏不干,就只干广超法师这一生;你们也是一样,偏偏不选别的,就选择这一生,这个样子来干。即是你有无量无边的业,你的烦恼执著去"抓"出来,如果你的烦恼执著不再去抓的话,这一切业就不能影响你了,所以业还是能够从心忏悔而转变。当心不再执著身心境界为实在的时候,心就转变了,因此业就通过这样来转变。如果你还是认为业有真正实在、外在的东西在作用,那任由你怎么忏悔,业还是忏除不完。
5、随喜功德
经文: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五行愿是随喜功德。所谓随喜功德,是你对别人做的一些好事生起欢喜心。随是跟随、依顺、不违背的意思;喜是欢喜、不恨、不讨厌的意思。我们众生有很多烦恼,其中嗔的烦恼包含很广,可分为:妒嫉、忿、恨、恼、怒……人类之间产生斗争,多数是由嗔心所引起的。如果你有随喜的心,那很多嗔的烦恼就不会生起,就不会跟众生竞争了。只要众生做一点善事,你心中生起欢喜心,就是随喜。有些人不但随喜,他还会很高兴地参与。比方说,寺庙中放置捐钱箱,上面就写着"随喜功德"。这里的随喜并不是别人做的好事,你也参加一份,而是别人做了好事,当时
你生起欢喜心。随喜有很多功德:能够降伏嗔心,也能够培养慈爱心等等。有随喜心的人经常会看众生的优点,不会看众生的缺点;世间人很爱找别人的毛病,专看别人的缺点。如果你经常看众生的优点,烦恼就减少;如果你专看别人的缺点,那你就很烦恼。不但如此,而且还会把烦恼传回给对方,甚至你还自以为了不起,要纠正对方的缺点。如果你随喜做得好,你的慈心就会越来越强,嗔心就越来越少。我们应该从随喜佛的功德做起。
经文: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的时候,为成就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所谓发心,是指发心要成佛的时候。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称赞佛的伟大,佛的了不起,他也要成佛,这不是发心,这是贪心。发心并不是喜欢佛的种种相好庄严、殊胜功德、慈悲伟大……发心最主要是深知自己的苦,众生也在苦海中漂泊,自己知道能够依据佛的教导,通过修行种种法门,成就种种观行,放下各种执著,就能够脱离苦海,同时也要引导众生出离苦海。然后决定不要先求个人的解脱,要先利益众生,就发心修习种种法门,具足无穷的智慧,以及修习无量的福德,不只要自己解脱,还要成佛广度众生,引导众生出离苦海,如此生起慈悲心。因为他知道世间充满着各种苦楚,却愿意接受这些苦,愿意再来世间救度众生,这才叫做发心。发心是愿承受种种的苦,而不是追求种种的乐。如果一个人
认为佛很好、很美妙、很快乐,他也要成佛,自己乐,大家也乐,那样还不能够算是发心。
所以发心"为一切智",一切智就是成佛,佛具备一切智,要知道什么,都能够知道,所以佛被称为一切智者。
"勤修福聚",当一个人发心要成佛的时候,就要修种种的福德,如果福报不够,就没办法利益众生。一个人发心成佛之前要做菩萨,做菩萨要穿金戴玉,在所有菩萨的庄严相中,除了现出家身的弥勒菩萨、地藏菩萨外,其他的菩萨都穿金戴玉,满身珠宝。为什么呢?因为菩萨要有这些金银财宝来利益众生,所以菩萨一定要"勤修福聚",各种各样的福报都要去修、去做,对修习福报绝对不会厌倦;修解脱道的修行者就不是这样。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个瞎了眼的比丘,不能穿针来缝衣服,他喊有没有人愿意帮他,佛说:"我来帮你。"佛亲自为一个比丘穿针。虽然佛的福慧已经圆满,但是佛为末世众生以身作则,继续修集福德。所以菩萨获知哪里有修集福德的机会,他都会很高兴地去做。因为这对自己好,具足福德后,将来也能够给众生利益。"不惜生命",菩萨为了成佛愿意舍弃一切,甚至连生命都可以不要。
"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及微尘数劫",当他发心以后,就到无量无边不同的佛世界去修道,同时在无量劫里长远地累积智慧与福德资粮。"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及微尘数头目手足",佛在修道的过程中,有人向他乞求头目、手足,他都愿意布施。不只如此,一切财物,他也愿意布施,甚至连国土、妻子、儿子都布施。世间人认为怎么可以布施妻子呢?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有人跟他化缘,他就把妻子布施出去,这不等于他不爱妻子,当菩萨的功德具足的时候,就有这种愿意被布施的妻子。
我在这里顺便讲一个故事: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有一世做一位很能干的太子,叫做须达拏,因为他的福报,所以有一只很会打战的白象。在古代多数骑马或骑其他的野兽来作战,那只白象很大,它一吼,所有的野兽都跑掉,因此其他国家都不敢来攻打他们。邻国的国王就请教一些人,有个外道告诉国王:"这位太子很爱布施,您就跟他化缘,跟他要
那只象嘛!"国王说:"他哪里会给我那镇国之宝?"外道却持着相反的看法。邻国的国王就去讨,结果太子真的把象布施给他。他这么布施,举国上下的人民都很讨厌他,认为他是一位亡国的太子,连保卫国家最有利的武器都布施出去,哪里有用!因为老百姓的不满,国王没办法,就把太子放逐到别的地方。临走时,国王给他一些金银珠宝,太子没有埋怨,带着妻儿离开。一路上,他把所有的金银珠宝全都布施给了贫穷的人,最后只剩下妻儿,就在树林旁边住下来。后来,他又碰到一个外道来跟他化缘,要他的儿子,他想把儿子布施出去,妻子伤心流泪,哭得很惨,他不理会妻子的哭泣,把儿子布施了。最后,那个外道来跟他化缘,要他的妻子,他也把她布施出去。为什么佛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能够这样布施呢?因为他看到世间苦、众生苦,一心只想到要利益众生。为什么他的妻子(耶输陀罗的过去世生)接受被布施呢?因为在燃灯佛降生人间的时候,善慧菩萨(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世生)要供养佛,但是他没有东西,看见宫女拿着莲花,他就跟她化缘,宫女看到菩萨相好庄严,很喜欢他,就对菩萨说:"你要我的花,就要发愿生生世世娶我为妻。"菩萨说:"可以,但是我很喜欢布施,我可能把你布施掉。"宫女说:"没有问题。"因为她发愿生生世世要跟着善慧菩萨修行,既然修行就要布施啰!佛什么都布施,包括他自己也布施。曾经有一世,佛也是做太子,在森林里看见悬崖下有一只母老虎,肚子饿得很惨,很想吃掉自己的小老虎。太子从悬崖上跳下去,要让给老虎吃,但是却没死,因为有护法鬼神保护他。他再跳下去,撞到树枝、石头,把自己撞死,然后给老虎吃。这样的布施是很不容易的。我再讲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尊者,在过去世曾经与佛一起发愿要行菩萨道。有一世,有一位天人为了要试探在修菩萨道的舍利弗(过去世生),便化做病人,向舍利弗声称他得了一种病,医生说必须吃人的眼睛才会好,他就向舍利弗化缘,舍利弗将左眼挖出来布施给他。那个人拿了左眼说错了,应该是右眼,不是左眼。舍利弗再将右眼挖出来给他,那个人拿了右眼说:"你的眼睛是臭的,我不要,我不能拿
来做药!"结果就把它丢掉。因为这样,舍利弗想:"哎呀,菩萨太难做啰!"他就退心,改修解脱道,在释迦牟尼佛降生人间时证悟阿罗汉果。你们想不想做菩萨呀?成佛可真不容易,要历尽千辛万难才能完成,所以我们要随喜佛的不可思议的功德。
"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菩萨除了要行种种难行苦行之外,还要圆满种种的波罗蜜。所谓波罗蜜,就是度到彼岸,即修种种的法…
《普贤菩萨行愿品(广超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