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誠心忏悔,發誓以後再也不做惡了。因此,忏悔後要恒住淨戒一切功德,即要持好戒,因爲持戒就不會去造惡。
經文: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普賢十大行願中的忏悔業障,與前面相同,還是要發願:凡是有衆生的地方,我都要去忏悔,如是虛空界,衆生界,衆生業,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的忏悔無有窮盡,然而要到成佛的時候才盡。爲什麼呢?因爲成佛的時候就會覺悟到虛空不可得,衆生不可得,一切幻化不實,到那個時候,我的忏悔就盡了。
剛才我說業障有煩惱障和所知障,你要很懇切地對你現前所看到的一切,被無知障礙而做忏悔。佛法說,衆生與佛本來平等,因爲衆生迷惑執著,造成不知道的東西很多,而執著現前的境界是衆生最重的煩惱,所以要忏悔。別以爲只需忏悔所造的惡業,你要忏悔執著現有身心的活動,要忏悔你迷惑于眼前的一切,這些都是過失,也就是所知障。你的煩惱又在現前的境界裏執著,因此忏悔業障並不只是忏悔世間人
認爲善、惡行爲中的惡行爲罷了。因爲障礙你的不只是現前惡的行爲,還有過去無知惡業的行爲,還未生起的煩惱,以及還沒有現前的業報……所以都要忏悔。
我們可以通過忏悔業障把所有的業都忏除掉嗎?一個迷惑的衆生認爲一切業都是過去,現在的心念是他的心,而過去所出現的全都是境界,其實一切都是心在作用。因爲一切都是心在作用,所以忏悔就從心來轉變,心一轉變,業也就轉變;當心真正放下煩惱,那一切業也就放下了。因爲業是我們的心去"抓"出來用的。就是說,我過去有無量無邊的業,我偏偏不幹,就只幹廣超法師這一生;你們也是一樣,偏偏不選別的,就選擇這一生,這個樣子來幹。即是你有無量無邊的業,你的煩惱執著去"抓"出來,如果你的煩惱執著不再去抓的話,這一切業就不能影響你了,所以業還是能夠從心忏悔而轉變。當心不再執著身心境界爲實在的時候,心就轉變了,因此業就通過這樣來轉變。如果你還是認爲業有真正實在、外在的東西在作用,那任由你怎麼忏悔,業還是忏除不完。
5、隨喜功德
經文: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
普賢十大行願中的第五行願是隨喜功德。所謂隨喜功德,是你對別人做的一些好事生起歡喜心。隨是跟隨、依順、不違背的意思;喜是歡喜、不恨、不討厭的意思。我們衆生有很多煩惱,其中嗔的煩惱包含很廣,可分爲:妒嫉、忿、恨、惱、怒……人類之間産生鬥爭,多數是由嗔心所引起的。如果你有隨喜的心,那很多嗔的煩惱就不會生起,就不會跟衆生競爭了。只要衆生做一點善事,你心中生起歡喜心,就是隨喜。有些人不但隨喜,他還會很高興地參與。比方說,寺廟中放置捐錢箱,上面就寫著"隨喜功德"。這裏的隨喜並不是別人做的好事,你也參加一份,而是別人做了好事,當時
你生起歡喜心。隨喜有很多功德:能夠降伏嗔心,也能夠培養慈愛心等等。有隨喜心的人經常會看衆生的優點,不會看衆生的缺點;世間人很愛找別人的毛病,專看別人的缺點。如果你經常看衆生的優點,煩惱就減少;如果你專看別人的缺點,那你就很煩惱。不但如此,而且還會把煩惱傳回給對方,甚至你還自以爲了不起,要糾正對方的缺點。如果你隨喜做得好,你的慈心就會越來越強,嗔心就越來越少。我們應該從隨喜佛的功德做起。
經文: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爲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的時候,爲成就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所謂發心,是指發心要成佛的時候。當一個人聽到別人稱贊佛的偉大,佛的了不起,他也要成佛,這不是發心,這是貪心。發心並不是喜歡佛的種種相好莊嚴、殊勝功德、慈悲偉大……發心最主要是深知自己的苦,衆生也在苦海中漂泊,自己知道能夠依據佛的教導,通過修行種種法門,成就種種觀行,放下各種執著,就能夠脫離苦海,同時也要引導衆生出離苦海。然後決定不要先求個人的解脫,要先利益衆生,就發心修習種種法門,具足無窮的智慧,以及修習無量的福德,不只要自己解脫,還要成佛廣度衆生,引導衆生出離苦海,如此生起慈悲心。因爲他知道世間充滿著各種苦楚,卻願意接受這些苦,願意再來世間救度衆生,這才叫做發心。發心是願承受種種的苦,而不是追求種種的樂。如果一個人
認爲佛很好、很美妙、很快樂,他也要成佛,自己樂,大家也樂,那樣還不能夠算是發心。
所以發心"爲一切智",一切智就是成佛,佛具備一切智,要知道什麼,都能夠知道,所以佛被稱爲一切智者。
"勤修福聚",當一個人發心要成佛的時候,就要修種種的福德,如果福報不夠,就沒辦法利益衆生。一個人發心成佛之前要做菩薩,做菩薩要穿金戴玉,在所有菩薩的莊嚴相中,除了現出家身的彌勒菩薩、地藏菩薩外,其他的菩薩都穿金戴玉,滿身珠寶。爲什麼呢?因爲菩薩要有這些金銀財寶來利益衆生,所以菩薩一定要"勤修福聚",各種各樣的福報都要去修、去做,對修習福報絕對不會厭倦;修解脫道的修行者就不是這樣。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個瞎了眼的比丘,不能穿針來縫衣服,他喊有沒有人願意幫他,佛說:"我來幫你。"佛親自爲一個比丘穿針。雖然佛的福慧已經圓滿,但是佛爲末世衆生以身作則,繼續修集福德。所以菩薩獲知哪裏有修集福德的機會,他都會很高興地去做。因爲這對自己好,具足福德後,將來也能夠給衆生利益。"不惜生命",菩薩爲了成佛願意舍棄一切,甚至連生命都可以不要。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及微塵數劫",當他發心以後,就到無量無邊不同的佛世界去修道,同時在無量劫裏長遠地累積智慧與福德資糧。"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及微塵數頭目手足",佛在修道的過程中,有人向他乞求頭目、手足,他都願意布施。不只如此,一切財物,他也願意布施,甚至連國土、妻子、兒子都布施。世間人認爲怎麼可以布施妻子呢?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有人跟他化緣,他就把妻子布施出去,這不等于他不愛妻子,當菩薩的功德具足的時候,就有這種願意被布施的妻子。
我在這裏順便講一個故事: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有一世做一位很能幹的太子,叫做須達拏,因爲他的福報,所以有一只很會打戰的白象。在古代多數騎馬或騎其他的野獸來作戰,那只白象很大,它一吼,所有的野獸都跑掉,因此其他國家都不敢來攻打他們。鄰國的國王就請教一些人,有個外道告訴國王:"這位太子很愛布施,您就跟他化緣,跟他要
那只象嘛!"國王說:"他哪裏會給我那鎮國之寶?"外道卻持著相反的看法。鄰國的國王就去討,結果太子真的把象布施給他。他這麼布施,舉國上下的人民都很討厭他,認爲他是一位亡國的太子,連保衛國家最有利的武器都布施出去,哪裏有用!因爲老百姓的不滿,國王沒辦法,就把太子放逐到別的地方。臨走時,國王給他一些金銀珠寶,太子沒有埋怨,帶著妻兒離開。一路上,他把所有的金銀珠寶全都布施給了貧窮的人,最後只剩下妻兒,就在樹林旁邊住下來。後來,他又碰到一個外道來跟他化緣,要他的兒子,他想把兒子布施出去,妻子傷心流淚,哭得很慘,他不理會妻子的哭泣,把兒子布施了。最後,那個外道來跟他化緣,要他的妻子,他也把她布施出去。爲什麼佛在過去世行菩薩道時,能夠這樣布施呢?因爲他看到世間苦、衆生苦,一心只想到要利益衆生。爲什麼他的妻子(耶輸陀羅的過去世生)接受被布施呢?因爲在燃燈佛降生人間的時候,善慧菩薩(釋迦牟尼佛的過去世生)要供養佛,但是他沒有東西,看見宮女拿著蓮花,他就跟她化緣,宮女看到菩薩相好莊嚴,很喜歡他,就對菩薩說:"你要我的花,就要發願生生世世娶我爲妻。"菩薩說:"可以,但是我很喜歡布施,我可能把你布施掉。"宮女說:"沒有問題。"因爲她發願生生世世要跟著善慧菩薩修行,既然修行就要布施啰!佛什麼都布施,包括他自己也布施。曾經有一世,佛也是做太子,在森林裏看見懸崖下有一只母老虎,肚子餓得很慘,很想吃掉自己的小老虎。太子從懸崖上跳下去,要讓給老虎吃,但是卻沒死,因爲有護法鬼神保護他。他再跳下去,撞到樹枝、石頭,把自己撞死,然後給老虎吃。這樣的布施是很不容易的。我再講一個故事: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尊者,在過去世曾經與佛一起發願要行菩薩道。有一世,有一位天人爲了要試探在修菩薩道的舍利弗(過去世生),便化做病人,向舍利弗聲稱他得了一種病,醫生說必須吃人的眼睛才會好,他就向舍利弗化緣,舍利弗將左眼挖出來布施給他。那個人拿了左眼說錯了,應該是右眼,不是左眼。舍利弗再將右眼挖出來給他,那個人拿了右眼說:"你的眼睛是臭的,我不要,我不能拿
來做藥!"結果就把它丟掉。因爲這樣,舍利弗想:"哎呀,菩薩太難做啰!"他就退心,改修解脫道,在釋迦牟尼佛降生人間時證悟阿羅漢果。你們想不想做菩薩呀?成佛可真不容易,要曆盡千辛萬難才能完成,所以我們要隨喜佛的不可思議的功德。
"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菩薩除了要行種種難行苦行之外,還要圓滿種種的波羅蜜。所謂波羅蜜,就是度到彼岸,即修種種的法…
《普賢菩薩行願品(廣超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