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1、礼敬诸佛

  二、个别解释大愿

  1、礼敬诸佛

  经文: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普贤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第一大行愿--礼敬诸佛是怎么一回事。所谓礼敬,就是好像现今莘莘学子在学校修学世间的学识,上课时向老师说的三部曲--起立、行礼、坐下中的"行礼",这是学校教育中德智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很简单的敬礼。古代人们要向老师学习手艺或知识,除了要供奉老师外,同时还要虔诚地礼敬老师,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如此恭敬地敬礼老师。古代人尊师重道,学习佛法时,就更加虔诚地礼敬法师;现代修学佛法者,对于礼敬法师根本就谈不上。有些自以为学问很好、受高深教育的大学生、学习了很多佛法的大居士,认为出家人算得了什么,在这一类居士的心目中只礼敬佛,除佛以外,就全都没值得他礼敬的了。

  为什么我们要礼敬诸佛?我们世间人心中感激一个人,或是感激一些鬼神,都会去拜,去礼敬。那么,身为佛教徒的我们,不但对佛要有恭敬心,更要生起非常感激的心来礼敬佛。为什么?因为佛经无量劫修苦行悟道,都是为了众生;佛降生人间是非常难得的;佛的种种功德、德行、智慧使到我们都想顶礼佛,我们要以此种心情来礼敬佛。对于礼敬诸佛,我们要认识到也有些人去到庙里看到什么都拜,他们拜佛、菩萨、鬼神的心是一律平等的,他们礼敬有神通,超过人能力的鬼神,如此的敬礼者,是不包括在学习普贤行愿之数。

  修学普贤行愿者,最基本最基本的条件,即是要发菩提心、发愿、成佛、度化众生。如果这些都还没做到,他就不可能有心要修习普贤行愿。一个人既然发菩提心要成佛、度化众

  生,必然对佛菩萨有相当的了解,那么,他以了解所生起的恭敬心的礼敬,并不是一般那些迷神通者那样的礼敬。所以我们每次一到佛堂,看到佛像就一心一意地顶礼。我们是以尊敬老师,尊敬佛的品德的心情来礼敬。如此礼敬时,身口意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起源于印度,流传到世界各国后,基于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而以不同的方式礼敬佛。中国佛教徒礼敬佛时,是站着合掌于胸前,拜下去,然后站起来,如此三拜后,还来个问讯;藏传佛教是以五体投地,整个身体扑在地上,手伸出去接佛的足,如此顶礼佛,叫做大礼拜;南传佛教是以跪着,然后拜下去,不站起来,如此三拜顶礼佛。

  根据佛经的记载,最恭敬的是藏传礼佛的方式,甚至头发都要铺在地上,让佛踏在上面走过。古代的男、女都留长头发,所以他们有这样的条件来礼敬佛;同时,要以最恭敬的大礼拜方式来礼敬佛,也要有场地空间,新加坡的庙堂都很小,以中国佛教的方式来礼敬佛就可以了。这些都是礼敬佛时身体的行为。

  我们去庙堂看见佛像,在礼敬佛时,口中要念:礼敬本师释迦牟尼佛,同时还要观想佛站在我们的面前,然后才顶礼下去,并不是礼敬那尊佛像,这样才算完成了礼敬佛的身口意的仪轨,这是正信佛教徒所必须知道的,但是以这样的方式礼敬诸佛,跟以下的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礼敬诸佛完全不一样。

  经文: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我在开始礼敬佛时,知道所礼敬的并不是眼前这一佛而已;我的礼敬是非常广大的,从法界开始,礼尽佛在人间示现的应化身、摩醯首罗天宫的庄严报身净土中的报身和法界中的法身。

  有人说法界就是心,即众生的心、佛的心,一切心都没有差别,它显现世间的万法,称为法界心,也称为法界一心,有

  些人把它称为一真法界。法界之意是:一切法都从那边显现出来,好像眼根所对的外境叫做色尘,眼根也叫做眼界,色尘也叫做色界;从中生起眼识,这样去知道世间。法界包含了眼、耳、鼻、舌、身、意的一切法,也包括了佛、凡夫、世间一切物质。它们全都是从法界中显现出来,显现中有种种虚空、空间、种种物质、种种众生、若干等心。

  现在我所礼敬的是从法界所变化出的无量无边的虚空界中的无数过去、现在、未来的佛,称为十方三世诸佛,无数的佛土中有无数的佛。

  经文: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我以普贤十大行愿的愿力,心非常决定、肯定的相信,而且了解、确实有这么一回事。"如对目前",法界中的虚空界,虚空界中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一切佛土中的佛世尊,就像全都出现在他的眼前一模一样。这是普贤菩萨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凡夫的眼睛一次只能看一个界。比方说,如果现在我们的眼睛看眼前的东西,就没办法看太空的东西,没办法看显微镜里的东西,即只能看现前的境界;有神通的人眼前能够看到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同时也能够看到我们所看不到的东西。好像有些人在一个地方看到鬼,我们却没有看到,这其实就是等于说,他的眼睛除了看到我们的眼界所看的境界以外,还能看到我们眼界所看不到的另外境界;这显示他的眼睛能够看到一个界以上的境界。有些人的神通能够看穿墙壁,看到很远的地方,那他的境界就更广了。现在,普贤菩萨的境界就是在眼前所有十方虚空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都现前。这种情形是可以发生的,只是众生迷惑办不到。

  好像,当你一心一意很投入地看电影,银幕上的影像就是你现前的境界,在那个时候,旁边的人在做什么,你都不知道,但是有一些人可以很专心地看戏,又可以注意身边的事物。我用这个例子,比喻他们看到了两个境界。这个比喻虽然是

  不恰当的,但是让你了解:当你一心投到银幕上的时候,你忘记身边的境界,你只知道银幕上的境界;当你不专注在银幕上的时候,你同时就可以看两方面的事物。我们众生的业报,使到我们都没有看过去无量的业的境界,只专注看现在所看的境界。我们不相信能够知道现在以外的境界,因为我们的心执著现前的境界,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普贤菩萨没有这些执著,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心的显现,那他的心就不执著,也不以眼前的某一个境界为界了。

  再打个比喻:当你走过卖电器的商店,有三架电视机播放第八波道、第五波道、首选波道的节目,你一眼看过去都知道这三个波道的节目的存在,但是我们众生的业力,如果你要专心观看,只能观看一个波道的节目;如果我们想要同时观看三个波道的节目,是办不到的。因为我们的业习执著而办不到,所以我们对现前境界也是办不到,只能看一个境界,而我们不知道只要放下我们的业习执著就办得到。所以我们要相信普贤菩萨说: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为什么?因为当我们礼敬佛,并不是礼敬眼前那尊佛的塑像,而是观想佛出现在我们的前面,然后礼敬。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我们平时在礼敬时,每次只观想某一佛而已,如果你要修普贤十大行愿,就要一次观想所有十方三世诸佛都出现在我们前面,我们不要参杂其他的念头,一心专注地,恭敬至诚地,以清净的身语意业,经常不断地修习礼敬诸佛。

  经文: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极微尘数,是有如原子那么多的数目,就是无量无数的意思。我先观想现出无量无数的佛世界,然后观想我出现在无量无数的佛面前;在每一佛的面前,出现无量无数的我,每一个我在礼敬无量无数的佛,就是以这样广大的境界来礼敬诸佛。这是普贤行愿所要行的礼敬诸佛。

  

  经文: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修学普贤十大愿王的人,要做到在所有的虚空界都去礼敬诸佛,都去完成这个行愿;因为虚空界是无量无边的,所以我这个礼敬诸佛的行愿都到无量无边的世界去做。其实这段经文的意思是:不管你是菩萨,或是刚发菩提心的凡夫,不管你到任何地方,都要完成这个礼敬诸佛的行愿。

  经文: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

  乃至有众生的地方,我也要做这个礼敬,到没有众生的地方为止,乃至没有众生出现了,众生烦恼尽,乃至没有烦恼众生的地方,我礼敬诸佛的行愿才完成。意思是,我修习普贤十大愿中的礼敬诸佛,原意是为了成佛救度众生,因此,我的心愿是一心一意要到任何有众生、有烦恼的地方修习这普贤十大愿。

  经文: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不管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有众生的地方,我都要去实践普贤十大愿,乃至于有众生造业、众生有烦恼的地方,我都要去实践普贤十大愿。这样的一个愿望,从凡夫发菩提心开始,是一种观想,如果修到普贤菩萨的境界,即修到完成普贤菩萨的德行时,就不只是观想,愿力就结果,真的能够做到了。我们要有信心,自认也能这样礼敬诸佛,以后就可以完成普贤菩萨的境界。因此,普贤菩萨说,一定要深心信解,如对目前,这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你们生起坚固的信心,我再为你们重复解释所谓境界的问题。

  依据《华严经》的说法,所谓的佛、菩萨、阿罗汉、凡夫都是我们的心造作的。我们的心去作佛、菩萨、阿罗汉、凡夫,

  同时心也显现其所作的那个境界里的一切境像。这一切在我们凡夫的感觉中,都是过去业力显现。因为我们凡夫迷惑,只执著某一道业,在里面完成一生。我们执著眼前的境界,是属于空间、物质里面的境界。佛、菩萨、阿罗汉再也不执著眼前的境界,就知道一切都是心所幻化变出来的;这个能变化的心,是没有分你、我、他的。这没有界限的心,是诸佛、菩萨,乃至凡夫都具有,而我们不知道。这样的一个心即是法界,从法界幻化出佛、菩萨、阿罗汉、凡夫,还有他们的境界;本是一片光明幻化,有如电影中的光影变化其中本无时间、空间及人我的差别。阿罗汉不再执著虚幻的境界,心就回归常寂光…

《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1、礼敬诸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