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差别的显现,皆是具有觉性——佛法。当迷惑的凡夫心迷六根时,见到一切皆是生死流转、不自在的。其实不清净六根所见不清净的一切,也是清净法界心所显现。佛为罗汉说是生死与涅槃,为菩萨说是法界所显现,为凡夫说是业力报应的显现;为小乘人说是五蕴、十八界的作用,为大乘人说阿赖耶识瀑流,说空性,说佛性,说如来藏,这种种方便依众生的根性、智慧高低不同而开示各种名称,都是为了说明:法界诸法如义。
经文很清楚地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就是一切法皆平等、清净、皆具觉性、皆是佛性、皆心所生、皆无性相、皆无生灭相、皆涅槃相、皆如如不动。一切法皆具上述法性,所以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其中无实无虚,佛是如义,众生亦如义;当菩萨证悟诸法如义时,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灭,此时菩萨觉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佛者即诸法如义,所以佛性即诸法如义。佛性即觉性,一切法皆有觉性,所以一切法皆有佛性,但不是一切法能成佛。曾经有一位法师说:“一切皆有佛性,有情无情皆能成佛。”他的见解是“因为有佛性才能成佛;反之,就不能成佛。”当时我指着一堆牛粪便问:“这堆牛粪有没有佛性?”他回答:“有!”再问“它能成佛吗?”他迟疑了一下,说:“成。”我接着说:“我把它分成两堆,哪一堆先成佛?”哈哈,他这回迷惑了,知道吗?佛法不可以乱乱听,乱乱学。请弄清楚:一切法皆是佛法,即是指一切都是法界心所显现出来,所以都是佛法——觉性的流露,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东西了。如果你认为有众生、有佛……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这个不包括在那个的范围里,于是有成佛的与未成佛的法,这些都是迷惑者的看法,不是佛所说的一切法皆是佛法。如果你学到的佛法是从不清净转成清净,从凡夫修成佛,这些全是凡夫法;凡夫法有高低、染净、凡圣等不平等的法相。清净的佛法是法本无相,无相法平等无高低、染净、凡圣,即一切法皆如义,皆是佛法。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佛进一步说,所谓一切法——种种幻化的法相,其实全是无相的真如法性——非一切法,所显现的一切,同是一心法,无有一法在另一法之外,每一法皆是圆满十方的一心法界,其中没有差别,即诸法如义。如此诸法如义的一心法界,佛说即非一切法,为了宣说的缘故,是名一切法。菩萨如此觉悟一切法如义,远离空有之见,不见有一法何来自性空,非缘起有,非假名有。佛随众生而方便开示成有相的缘起法相与无相的真如法性,这一切全是觉性的显现。所以,此经阐明的“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并非根尘识的缘起性空,亦非性空唯名。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上篇里佛以凡夫修得身如须弥山王,比喻此凡夫福德很大。在此佛向须菩提重提人身长大,世间最大的大身就是佛的报身,佛能现无量身,乃至最大身,而一切佛身非身,所以为非大身。佛随顺世间人说人身长大,但是佛并没有像世间人那样认为有大身的想法。好像我们拿筷子吃饭,如果有一个地方的人,没有看过筷子,在他看来,那只不过是你很善巧地使用两根竹子罢了。他根本没有所谓的“你拿筷子吃饭”的看法。须菩提知道佛并没有“大身”的看法,所以回答:“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这里以佛身为喻,说明佛为众生说种种法相,并非有实在某个法,都只是“名相”,而目的要告诉我们,一切名相所指的法相,其实是实相无相,无相中无有一法可得,生死、涅槃、法界、真如一切平等,即诸法如义,所以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当一个人发心要度众生的时候,整天心想着、认为要度很多众生,意味着这个人对外境有执著,他不知道是心在作用,这还不配称为菩萨。根据大乘的经典,菩萨有很多分类,真正能够称得上菩萨的,能够入如来之家的,是从初地菩萨开始。在初地之前的初发心菩萨行者,其心反反复复,可以说是菩萨,也可以说不是;今天他说要做菩萨,可能明天他说不要了。当菩萨行者修到初地菩萨的果位,就不会说:我当灭度无量众生。为什么呢?“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菩萨不但觉悟到没有无量众生可度,也觉悟到无能度众生的菩萨,因为初地菩萨觉悟到一切都是心的幻化,一切法皆因自心中分别而有,乃至缘起性空亦从分别心建立,所以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前面说到当初地菩萨证悟诸法如义时,已觉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时菩萨度众生就是幻化自心,而无外在的众生可度,所以初地菩萨并非欲灭度无量众生而有愿。然而,初地菩萨还有所知障,虽然能在其所知的法界里无住(六尘的人我相)生心而心见诸法如义,可是,当所知障造成无法超越其所知境界时,其心无法觉遍法界,因为心的幻化力不遍法界,所以,八地以下的菩萨欲令心觉悟圆满法界而有愿。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在前面已提到菩萨庄严佛土,这里为何重说呢?因为前面的庄严佛土,佛开导菩萨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进一步开示圣贤修行时的无为法差别,更进一步说菩萨庄严佛土。到了这里的庄严佛土,佛教导菩萨如实知见一切法,不再是修心无住了。
当菩萨的道行修到庄严佛土时,此菩萨已觉悟到庄严佛土就是心的幻化,菩萨知道庄严佛土就是庄严幻化的心。所以如来说菩萨庄严佛土时,没有一个实在庄严佛土的行为与相貌。但是在我们看来是有的,因此是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如果菩萨通达无我相、无法相,如来说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大乘认为初地菩萨已经破我见,从断烦恼障上至少是小乘的初果,在断所知障上比阿罗汉还殊胜。然而,释迦牟尼佛最后一次降生人间已超越十地菩萨,依南传佛教说是凡夫菩萨。其实这是极大的错误,因为南传佛教经典记载着佛出世的当天就说:“这是我的最后一生。”这是无师自证,如此成就以小乘果位来说最少是辟支佛呢!
凡夫以六根境界所知为知,然而,“知”不一定是六根才有的事,以下以五眼的不同境界来说明“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眼在佛法里代表智慧,能照见破除无知,叫做眼。凡夫迷惑于所知境界而生烦恼,这叫做烦恼障。阿罗汉与菩萨对所知境界无知,这叫做所知障。天眼能照见破除肉眼所知境的无知,慧眼能照见破除凡夫的烦恼障,法眼能照见破除菩萨的所知障,佛眼能知一切法。
佛问:“如来有肉眼吗?”须菩提答:“如来有肉眼。”世间人类的眼根,叫做肉眼。我们人类是通过六根——眼、耳、鼻、舌、身和意,知道世间的一切,其中,眼睛和耳朵是智慧来源的主要渠道。因为人类眼睛器官的局限,只能看到眼界所对的境——色尘,即必须有光线,我们才能够看到东西,所以肉眼所知有一定的范围。不同动物的肉眼所看也有不同的范围,比方人类的肉眼,只能看到红色到紫色之间的光线;有些动物能够看到红外线、紫外线,这是人类所不能看到的。
佛问:“如来有天眼吗?”须菩提答:“如来有天眼。”天人的眼睛,叫做天眼。天眼有好几种,欲界天人的天眼,是由修福报得来的;色界天人的天眼,是由定力得来的。比较强的天眼能够看很广的境界,比较差的天眼所见的境界就相对的小。但是所有的天眼都有其共同的能力:不论大小、远近、亮暗、阻碍,天眼都能够看到;此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挡住天眼所看的范围。比方有天眼的人,就能够看穿这堵墙,看到墙背后的情景。佛教说,娑婆世界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极乐世界只有一个世界。在娑婆世界里以人类所住的日月的范围(太阳系),称为一个世界,一千个世界合称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称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称一个大千世界。天眼有能力的不同、境界的不同,所看的范围有广大和狭小的差别, 所有天眼无法看到自己所在界以上的天人境界,比如欲界第三天的天人,就不能看到欲界第三天以上的天界。初禅天的天眼能够看一个小千世界的范围,二禅天的天眼能够看一个中千世界,三禅天的天眼能够看三千大千世界。佛经有载,色界的天眼只能在初禅天的定心使用,因为二、三、四禅天的天人定力很深,所以那里的天人没办法动用,必须把定力退到初禅天,才能够使用天眼。
我们用肉眼看东西,要有光线为助缘;天眼就不同,不必有光线,即使是在很黑暗的地方,天眼也能够看。天眼绝对不是人类的眼根,是心的一种能力,因为它是在眼识的活动范围,所以被归入眼睛的类别中。
佛问:“如来有慧眼吗?”须菩提答:“如来有慧眼。”慧眼就是智慧。慧眼能够看清楚生死轮回、佛所讲的世间苦(不自在)、空(没有自性)、无常(因缘生灭)、无我(没有主体)的出世间解脱的佛法,而使修行者朝向解脱、放下执著。声闻有慧眼,从初果、二果、三果到阿罗汉果的圣者所具有的慧眼都不一样。证悟空性的小乘圣者有慧眼,慧眼能够破除烦…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下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