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恼障。
佛问:“如来有法眼吗?”须菩提答:“如来有法眼。”法眼能够清楚知道世间的一切法,心与万法的变化、来去,前因后果,以及佛所讲的道理。肉眼与天眼必须境界现前,然而,法眼所知的境界不必在前,只要是法眼所知的范围内即能知道这些境界。菩萨有法眼能知一切法,法眼能够破除所知障。
法眼和慧眼所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慧眼所对的境界是法理,当观察一切法时,慧眼知道都是生灭无常,因缘在变化,没有主体等真理;法眼知道大千世界一切事物怎么来,怎么发生。比方说,现代人使用的电脑是怎样来?怎样发明的?以人类的知识都知道是慢慢研究开发,制造零件,把零件组合成,是很复杂的事情,不过无论任何复杂的法发生了,法眼要知道就能够知道。从初地、二地、三地……十地菩萨之间的法眼的深浅也不一样。佛也有法眼,能够知道一切法的来来去去,好像《放牛经》中记载,放牛人只知道十种放牛法,佛却知道十六种,这就是佛的法眼无碍。然而菩萨的法眼还有障碍。
佛问:“如来有佛眼吗?”须菩提答:“如来有佛眼。”佛眼与法眼的不同:法眼知道一切法的来来去去,但是在菩萨与佛之间,还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佛觉悟圆满而具有佛眼,一时皆能遍知一切有相无相的法,所以称佛为正遍知。佛能够在这个世间自由自在地出入,菩萨还不能如 佛那样自由自在地出入世间。所以大乘佛法称佛为业自在者。菩萨对自己的业还有不自在,因为还有所知障。
佛阐明这五眼,其实是要告诉我们佛的觉悟,并不是用我们肉眼所认识的那样子罢了。佛的肉眼、天眼,实非人天的眼根可比。佛的慧眼、法眼非罗汉与菩萨所能比,更何况是佛眼,属于心法,不从眼根得眼之名,是依智慧的能知能见而称为眼。佛眼觉悟法界心的本具智慧。尤其佛眼的所知能力,超过前四眼所知,佛眼能知广大无相的法界,在无相的法界里无有一法不知。这是法界心的圆觉本质,也称为佛眼,唯有佛眼能圆满地如实知见法界万法本来是觉性圆满的显现。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佛问:“恒河中的沙,我说它是沙吗?”须菩提答:“是!如来说是沙。”佛在度化众生的时候,是随着众生的因缘、能力而说法。当人类看是沙,佛也跟随着我们说是沙。因为当时人类能见到的物质数量最多的是沙,所以佛以沙为比喻、以沙为题材,为他们讲解佛法、讲解世间的道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再问:“如一恒河中所有的沙,每一粒沙等于一恒河,有这么多的恒河中所有的沙数的佛世界多吗?”须菩提答:“很多!很多!”我们众生只看到眼前的事物,有天眼的众生所见能够超出自己的世界,好像梵天能够看一个小千世界,佛眼更能看到无数恒河沙的佛世界。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佛告诉须菩提:“在无量无边的国土中无量无边的众生,他们的每一心念,佛都能够知道。”这是佛眼的能力,菩萨的法眼也能知道他所在的国土里无量无边的众生,但不是无量无边国土里的众生。为什么佛眼有此能力呢?因为一切法、一切心皆彼此含容,而且遍满法界,所以佛与一切众生的心当然也是如此,都是同一个不可分离的法界心,是不可分离的觉性。佛已圆满证悟此圆满的觉性,所以佛能够知道一切心;菩萨证悟此觉性不圆满,只能够知道其所知的范围内众生的心;凡夫执著自己身心为心,就只能知自心。
为什么皆为非心呢?心与万法就是法界光明的庄严显现,是不分彼此的,心与法无差别,皆是无相的,所以“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只是为了以语言说明而叫做能知的心。然而,心是不必依语言就能互相沟通的,乃至万法一向来都在互相沟通,亦不必依语言,原因是法界心中的心与法本具无彼此的觉性。此心在本经名为非心。
因为凡夫认为有众生、有物质、有思考……才有所谓分成心、物质等等差别。凡夫认为能够知道的功能,才叫做心;心所知道的东西叫做法。如果你知道这一切因缘互相觉知地互相影响,其影响遍法界,即每一法皆遍法界,是圆满的觉性不分彼此,每一法皆具有心的功能——觉性,所以此心是万法一如的法界心。那么,它没有所谓的这个是心、这个不是心,这个是法、这个不是法……都没有这种种分别。在法界的光明里面,没有所谓能知、所知的差别,全部是有觉性的法,就是心。所以一些觉悟的中国禅宗祖师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佛说,“这些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非心并不是我们现在思考的心的反面,而是指法界心。如果你不喜欢心这个名称,那就把它叫做法界光明,这就是大小乘都提到的心本质是光明,中国佛教把它简称为真如法界。法界就是一切法、一切心,心法不二。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法界即是一心法界,所以在此称它为法界心。一切法皆具觉性,没有能知的心与所知的法的差别,因此不可以分别成是心或是法。所以说一切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中的第一名句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二名句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两句经文是初学《金刚经》者的最爱,已经成为信徒的口头禅。
关于三心不可得,在中国禅宗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从前,中国四川省出了一位著名的讲经师,专门讲解《金刚经》,也注解此经,其所注解的《金刚经》很长,卷数很多,他每次担着《金刚经》的注解,到处去跟人家讲经说法,因为他俗姓周,人家就给他一个外号,叫做周金刚。后来,他听说禅宗有所谓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很气煞,不信。他说:“经中说菩萨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禅宗却说今生就能见性成佛,哪里有这么一回事?”他不同意,就到处去找禅师理论。当他走到沣阳,看见一个卖点心的老太婆,他向老太婆买点心,那老太婆看到他扛着很多东西,就问他扛什么?他说是《青龙疏抄》。老太婆问他:“《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点的是哪一个心?”他经不起老太婆这么一问,就愣住,不知所措。他觉得这老太婆不寻常,就请教她的老师是谁,老太婆指示他朝山上去,在那里会遇到一个禅师,德号龙潭。龙潭是地方名,古时中国人因为尊敬高僧大德,不直呼他们的名字,而用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名来称呼他们。他见到龙潭禅师,论说佛法几天后,就要动身回去,当时天色黑暗,龙潭禅师就点了一个灯笼给他照明。当周金刚要接过灯笼的时候,龙潭禅师就把灯笼吹熄,周金刚就在此刻觉悟了,他就是后来有名的德山禅师。德山禅师觉悟后,就把《青龙疏抄》烧掉。那天过后,他就离开了他的老师。他的老师——龙潭禅师说,那个人下山以后,就去呵佛骂祖。
过去、现在、未来心不可得,首先要弄清楚,过去、现在、未来不可得,然后才弄清楚心也不可得。以佛法来说,时间最不实在,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不存在的,它是人类捉摸不着却迷以为真的幻觉。现代科学家以相对论说:随着火箭速度的增加,从地球观察到火箭里的时间会变慢,而火箭里的观察者不觉得时间变长。时间能够变长变短,在佛经中早有记载,那些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能够用神通使得某个世界的时间变长,或者变短,而那个世界里面的众生不知道。可见佛法认为时间会变长或变短,甚至说可以通过心的影响,人为的影响使时间变长变短。
时间到底是什么?大乘佛法说,时间是一个不实在的假相,因为我们每一刹那执著一念接一念的心念活动,使我们产生时间的概念。我们运用第六意识来认识世间,如此才产生时间的分别;如果我们远离了第六意识的分别,就知道时间是不可得的。
那么,昨天、今天、明天是怎么一回事?你觉得昨天已经过去了;现在生活在今天,今天还没有过去;明天还没到来,你还没过明天的生活。你感觉你活在时间里,以为时间犹如射箭一去不回,是一条会自动由过去时直线向前推进到未来时,是没有第二分叉的唯一直线。但是以佛法来说,时间的流转并非唯一直线。小乘佛法说,依个别业报而使到六根感觉到不同的时间,不同境界有不同的时间觉受,即是说,时间不是只有一个,是多元的,然而,个别的众生(六根)只能有唯一的时间觉受。大乘佛法说,时间是心的显现,因为心的多元变化,对时间的觉受也是多元的;乃至心可以变化时间,菩萨可以“一时”出现在不同的空间,这“一时”在个别空间境界里的时间觉受是不同时的。也就是说,菩萨对 “一时”的觉受是广阔无边的。
我用比喻来说明:现在你们见到我,下个星期又见到我,如此在你的境界中,我出现了一次,又再出现一次。但是在这个期间,你也见到了其他的人,他们也出现在你的境界里,你的心把这些境界出现的次序依念念相续的排列起来,这就形成了你的时间。一秒是人类所规定的时间单位,所以我也用秒来说。在我们无量的业中,这一秒出现一个境界,那一秒又出现一个境界,下一秒再出现另一个境界……如此,一下子出现了广超法师,一下子出现了远青法师,待会儿果辉法师出现了,如此看到不同的人出来了。那是什么一回事呢?那是因为你跟广超法师有缘,因缘到了,他出现;因缘到了,远青法师出现;因缘到了,果辉法师出现;那因缘又到了,噢,广超法师又出现!然后你说:这就是我的时间。再比如,一个盘子里面有无数珠粒,一只蚂蚁正在某一粒珠上,接着走到另一粒珠。于是,蚂蚁觉得它从第一粒珠走到第二粒珠,当它继续走到不同的珠子去,假设它花了十秒走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下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