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见到“无相”必须有“觉知心”,见无相是“觉悟的心”见到“心本觉悟”,就是见到全体是无相的觉——见如来。见如来就是见一切相都是圆满的觉性——法界心的显现。由于法界心所显现的万法本无相,此无相在其他经典称为空相。但是见到诸相非相有圆满与不圆满,见空相是见觉性的空性部分,还未见觉性的圆满、微妙、幻化、自在。所以说证悟空性,只见如来的半身——成阿罗汉;见圆满觉性是见如来微妙幻化自在的全身——成佛。
何谓圆满觉性?佛觉悟到一切法都是觉性圆满。然而凡人以根、尘、识来认识所知的身心世界;天人用它们的根、尘、识来认识到另外的身心世界;阿罗汉远离根、尘、识见一切皆空相;菩萨看一切都是法界心所显现(但不圆满);佛看一切是觉性圆满的自在显现,所显现的身心都在互相影响变化,即我的身心影响你的身心,你的身心影响我的身心,大家互相牵引、互相因缘,在大乘的经典用“帝网”来形容这种情况。所谓帝网,即是忉利天主帝释悬挂宝珠网以装饰宫殿,这些宝珠的光明互相辉映,一珠现一切珠影,一切珠尽现一珠之中,各各如是,重重影现。
“帝网”非我们所知,现在我用世间的科学来说明:人类是住在地球上,有月亮绕着地球旋转,地球又绕着太阳旋转,地球吸引着月亮,月亮也吸引着地球。只是两颗星球互相吸引吗?到底是什么在互相吸引呢?其实并不是单一物体吸引着月亮,地球上有很多很多的人、大地、山河、花草树木等等,包括你、我;你吸引着月亮,月亮也吸引着你,这就是万有引力。你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吸引着月亮,月亮也吸引着你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同样的,月亮上的每一个原子吸引着你身上的每一个细胞,你身上的每一个原子跟月亮上的每一个原子也互相影响,所以你身上的每一个原子都逃不了整个宇宙所有原子的影响,谁都不能够逃脱谁的影响。虽然影响力有大小不同,但是都互相影响。有如佛经中所说的,帝网的一珠现一切珠影,一切珠尽现一珠之中,重重影现。因此有神通的人,在你身上的每一个原子里面,就看到别的东西对它的影响,乃至从死尸的骨头也能看到死者的过去与未来,以及死者和你的关系。
因此,大乘佛法说:“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 芥子是芥菜的种子,比喻轻微纤细物。就是说,你在轻微纤细的芥菜种子里,可以看到整个须弥山这么大的世界所发生的事情;在大如须弥山的世界里,也可以看到纤细的芥菜的种子里面的事情。世间的物质是这样的互相含摄、互相影响,众生的身心也是这样地互相影响,如此错综复杂的业力因果,就形成我们现今所见的情况。在这种种的互相影响中,谁都不能摆脱谁,谁都不属于谁的。
由于每一个法都全体无相,法法互相含摄而无界限,统称为法界心。但是我们以迷惑的心去分别,认为:这个是我的身体、身上的肉、肉里的细胞、细胞里的原子,都是属于我的。但是,这一切都不可以独立存在,这种种的互相影响,没有一个东西是属于谁的。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东西对你都有影响(缘),它们的影响力量(缘)都加在你的身上,你(的身心)也加力量在它们之中。这一切本来无差别相,在如此地互相因缘影响之下,形成了你所认识的一切法,于是你就认为世间真实是如此。其实这是我的心影响你,你的心影响我,你就看到我的形相,我就看到你的形相,一切都是心圆满地互相影响的显现。菩萨必须知道一切法只是无相、无界限的法界心所显现,法界心所显现的佛与法都是圆满觉性,如此地见如来则是见到觉性圆满。
如果菩萨觉悟到一切法本来无相,没有独立的某个法,知道在众缘互相的影响中,无有一法可得,某些经说这是菩萨证悟了空性;本经说是菩萨见到法的非相——真实相,即见到如来。不是见到佛身叫做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一切都平等,即你、我、他、佛、众生、凡心、圣心,都一律圆满无相、平等清净,如果觉悟这个真相,就是见到佛(如来)。如来的意思是“从如中来”,如者即真如、真理、真实之道,如即不动义。见到如来即见到诸法实相本不动、不生不灭,即诸法真实相。
经文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诸相是于六根见一切法的虚幻相,觉悟法的本质是无自性的因缘在互相作用,见种种法皆空无自性。见非相不见有种种法,更无一切法的本质——空无自性。就是说,见非相并非依六根境界所见到的法相及法的空性;而是觉悟到本来无一切法,无法相,无生灭相,无生灭就是如如不动。见非相即是见如来,见如来就是见到心、佛、众生,皆是平等无自他相——无相,就见到心与万法从如中来,就是见到法身。见诸相非相只是见到佛的无相,还未见到佛的圆满觉性。
凡夫学佛法,只见法相,就是见到有无、生灭、生死、身心、迷悟、凡圣等差别相,进一步明白法的本质空无自性,如此空无自性犹是见诸相,落入相——空相。阿罗汉见诸相非相,只见无生死、无佛、无法、无众生可得——见法身,见无相的法身并不圆满。菩萨不只是见诸相非相,更见万法本是互相含摄、无界限的法界圆觉,方便说佛以圆满法界为身(法界藏身)——法身,菩萨见此无边际的法身,所以也称为见佛的无边身,如此见如来,不但见诸相非相,更见一切皆是大觉圆满。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须菩提问佛:“未来世中,众生听到这样甚深的法门——言说章句,能生起真实信心吗?”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佛说:“在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严持戒行,广习布施利他的福德之人,于佛说的般若章句,能生起深切的信心,以此为实。”
这个世间有过去、未来、现在的时间概念,其实是从六根得来的。因为有这些概念,就生起时间的流转无常的心念,生起生死轮回的见解。以大乘的见解来说,没有实在的时间,只是众生执著各自的因缘变化次序为时间,而佛并不执取此次序为时间,所以对佛而言,就算佛灭度一千年后,有一个众生生起一念对佛法的信心,佛都能够知道。虽然佛说“后五百岁”,这并非佛的时间观念与众生的一样,佛只是随顺凡夫的知见而如此说。
关于“后五百岁”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依《大乘大集经》说,是佛灭后第五个五百岁,大约是两千五百年左右。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当知这些能生起深切信心的人,并不是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而是已经在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甚至佛说,听闻此深法能生一念净信的人,即为十方如来所知所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将来世的众生,心中动一个念头,对《金刚经》生起信心,佛都知道这个众生的种种福德因缘。
佛讲《金刚经》时,这个众生还未出世,当他生起信心时佛虽已涅槃却也能知道他。此人于过去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以及将来得无量福德,佛都悉知悉见。那么,在那个时候佛到底死了吗?还在不在?有人认为既然佛知道,就还没有死啰!有人认为佛早已经死了,怎么还能知道呢?
其实佛有无数的应化身,在我们人间的应化身早已经死了,佛所证悟的大涅槃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怎么会身体死了就消失呢?不生不灭怎么会在或不在呢?我们是用怎样的概念来看佛的涅槃?用死了就消失的概念来看佛涅槃了,然后就产生佛已经不在的念头。当你问佛到底在不在?大小乘学者都会说:“不能说在,也不能说不在。”那是因为不能够用语言来表达,但是两者是以不同的角度来说这件事情。如果以佛菩萨的境界来看,不能说在,也不能说不在,因为佛菩萨很清楚时间、空间都是心在作用,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在不在”是语言的范畴。那么,如果一千年后,有一个人想念释迦牟尼佛,在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知道他吗?以大乘的说法:“知道!”以小乘的说法:“没这回事!”可是大家都认为:“涅槃后的佛,不能说在,也不能说不在。”以大乘的说法,世间、时间、空间、众生都不是实在的,是心在变化,佛的觉悟无生死、无过去未来;因此佛灭度后,后五百岁,在那个时候佛也能够知道那个人动了一念心,其信心福德的过去因缘以及将来因果。这就是大小乘的不同境界,此处的悉知悉见是针对大乘的菩萨说的。
大约在两个星期前,丽娟居士在佛友资讯出版社问我:“师父呀,听您讲《金刚经》,我越听越糊涂,到底佛是什么?”“你是什么,佛也就是什么!”我的答案令她吃惊不已。因为你认为你有生死、你是什么、什么……把这些安在佛身上来看佛是什么、什么……就是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来看众生、看佛。
一个人开始信佛学佛时,佛是他最崇拜的圣人,心中必然对佛有无限的敬仰。但是,听闻《金刚经》说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之后,于是发觉自己以前对佛的见解是错误的,很多人就会无所适从,目前要信的佛又是谁呢?这就是般若经典常说的“听闻万法皆空,内心惊怖不已”。本经也说,若人听闻般若性空,不惊不怖,此人于多佛前早已种善根。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学佛者对于佛法的信心,有清净与不清净的差别:对小乘法生起清净信心者,就是具有四不坏信的初果圣者;对大乘法生起清净信心者,就是对一心法界的无相清净、圆满觉性,信心清净的初地菩萨;其余者是很有信心,然而信心未清净。这些众生如果对如是言说章句,生起净信,已能不执取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此即证悟了初地菩萨的境界——不执取法相、不执取非法相。
前面说过,一切都是心的显现,心是不分彼此地互相影响。众生于…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上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