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見到“無相”必須有“覺知心”,見無相是“覺悟的心”見到“心本覺悟”,就是見到全體是無相的覺——見如來。見如來就是見一切相都是圓滿的覺性——法界心的顯現。由于法界心所顯現的萬法本無相,此無相在其他經典稱爲空相。但是見到諸相非相有圓滿與不圓滿,見空相是見覺性的空性部分,還未見覺性的圓滿、微妙、幻化、自在。所以說證悟空性,只見如來的半身——成阿羅漢;見圓滿覺性是見如來微妙幻化自在的全身——成佛。
何謂圓滿覺性?佛覺悟到一切法都是覺性圓滿。然而凡人以根、塵、識來認識所知的身心世界;天人用它們的根、塵、識來認識到另外的身心世界;阿羅漢遠離根、塵、識見一切皆空相;菩薩看一切都是法界心所顯現(但不圓滿);佛看一切是覺性圓滿的自在顯現,所顯現的身心都在互相影響變化,即我的身心影響你的身心,你的身心影響我的身心,大家互相牽引、互相因緣,在大乘的經典用“帝網”來形容這種情況。所謂帝網,即是忉利天主帝釋懸挂寶珠網以裝飾宮殿,這些寶珠的光明互相輝映,一珠現一切珠影,一切珠盡現一珠之中,各各如是,重重影現。
“帝網”非我們所知,現在我用世間的科學來說明:人類是住在地球上,有月亮繞著地球旋轉,地球又繞著太陽旋轉,地球吸引著月亮,月亮也吸引著地球。只是兩顆星球互相吸引嗎?到底是什麼在互相吸引呢?其實並不是單一物體吸引著月亮,地球上有很多很多的人、大地、山河、花草樹木等等,包括你、我;你吸引著月亮,月亮也吸引著你,這就是萬有引力。你身上的每一個細胞吸引著月亮,月亮也吸引著你身上的每一個細胞。同樣的,月亮上的每一個原子吸引著你身上的每一個細胞,你身上的每一個原子跟月亮上的每一個原子也互相影響,所以你身上的每一個原子都逃不了整個宇宙所有原子的影響,誰都不能夠逃脫誰的影響。雖然影響力有大小不同,但是都互相影響。有如佛經中所說的,帝網的一珠現一切珠影,一切珠盡現一珠之中,重重影現。因此有神通的人,在你身上的每一個原子裏面,就看到別的東西對它的影響,乃至從死屍的骨頭也能看到死者的過去與未來,以及死者和你的關系。
因此,大乘佛法說:“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 芥子是芥菜的種子,比喻輕微纖細物。就是說,你在輕微纖細的芥菜種子裏,可以看到整個須彌山這麼大的世界所發生的事情;在大如須彌山的世界裏,也可以看到纖細的芥菜的種子裏面的事情。世間的物質是這樣的互相含攝、互相影響,衆生的身心也是這樣地互相影響,如此錯綜複雜的業力因果,就形成我們現今所見的情況。在這種種的互相影響中,誰都不能擺脫誰,誰都不屬于誰的。
由于每一個法都全體無相,法法互相含攝而無界限,統稱爲法界心。但是我們以迷惑的心去分別,認爲:這個是我的身體、身上的肉、肉裏的細胞、細胞裏的原子,都是屬于我的。但是,這一切都不可以獨立存在,這種種的互相影響,沒有一個東西是屬于誰的。整個叁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東西對你都有影響(緣),它們的影響力量(緣)都加在你的身上,你(的身心)也加力量在它們之中。這一切本來無差別相,在如此地互相因緣影響之下,形成了你所認識的一切法,于是你就認爲世間真實是如此。其實這是我的心影響你,你的心影響我,你就看到我的形相,我就看到你的形相,一切都是心圓滿地互相影響的顯現。菩薩必須知道一切法只是無相、無界限的法界心所顯現,法界心所顯現的佛與法都是圓滿覺性,如此地見如來則是見到覺性圓滿。
如果菩薩覺悟到一切法本來無相,沒有獨立的某個法,知道在衆緣互相的影響中,無有一法可得,某些經說這是菩薩證悟了空性;本經說是菩薩見到法的非相——真實相,即見到如來。不是見到佛身叫做見如來。爲什麼呢?因爲一切都平等,即你、我、他、佛、衆生、凡心、聖心,都一律圓滿無相、平等清淨,如果覺悟這個真相,就是見到佛(如來)。如來的意思是“從如中來”,如者即真如、真理、真實之道,如即不動義。見到如來即見到諸法實相本不動、不生不滅,即諸法真實相。
經文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見諸相是于六根見一切法的虛幻相,覺悟法的本質是無自性的因緣在互相作用,見種種法皆空無自性。見非相不見有種種法,更無一切法的本質——空無自性。就是說,見非相並非依六根境界所見到的法相及法的空性;而是覺悟到本來無一切法,無法相,無生滅相,無生滅就是如如不動。見非相即是見如來,見如來就是見到心、佛、衆生,皆是平等無自他相——無相,就見到心與萬法從如中來,就是見到法身。見諸相非相只是見到佛的無相,還未見到佛的圓滿覺性。
凡夫學佛法,只見法相,就是見到有無、生滅、生死、身心、迷悟、凡聖等差別相,進一步明白法的本質空無自性,如此空無自性猶是見諸相,落入相——空相。阿羅漢見諸相非相,只見無生死、無佛、無法、無衆生可得——見法身,見無相的法身並不圓滿。菩薩不只是見諸相非相,更見萬法本是互相含攝、無界限的法界圓覺,方便說佛以圓滿法界爲身(法界藏身)——法身,菩薩見此無邊際的法身,所以也稱爲見佛的無邊身,如此見如來,不但見諸相非相,更見一切皆是大覺圓滿。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須菩提問佛:“未來世中,衆生聽到這樣甚深的法門——言說章句,能生起真實信心嗎?”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
佛說:“在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嚴持戒行,廣習布施利他的福德之人,于佛說的般若章句,能生起深切的信心,以此爲實。”
這個世間有過去、未來、現在的時間概念,其實是從六根得來的。因爲有這些概念,就生起時間的流轉無常的心念,生起生死輪回的見解。以大乘的見解來說,沒有實在的時間,只是衆生執著各自的因緣變化次序爲時間,而佛並不執取此次序爲時間,所以對佛而言,就算佛滅度一千年後,有一個衆生生起一念對佛法的信心,佛都能夠知道。雖然佛說“後五百歲”,這並非佛的時間觀念與衆生的一樣,佛只是隨順凡夫的知見而如此說。
關于“後五百歲”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依《大乘大集經》說,是佛滅後第五個五百歲,大約是兩千五百年左右。
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當知這些能生起深切信心的人,並不是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而是已經在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甚至佛說,聽聞此深法能生一念淨信的人,即爲十方如來所知所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將來世的衆生,心中動一個念頭,對《金剛經》生起信心,佛都知道這個衆生的種種福德因緣。
佛講《金剛經》時,這個衆生還未出世,當他生起信心時佛雖已涅槃卻也能知道他。此人于過去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以及將來得無量福德,佛都悉知悉見。那麼,在那個時候佛到底死了嗎?還在不在?有人認爲既然佛知道,就還沒有死啰!有人認爲佛早已經死了,怎麼還能知道呢?
其實佛有無數的應化身,在我們人間的應化身早已經死了,佛所證悟的大涅槃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怎麼會身體死了就消失呢?不生不滅怎麼會在或不在呢?我們是用怎樣的概念來看佛的涅槃?用死了就消失的概念來看佛涅槃了,然後就産生佛已經不在的念頭。當你問佛到底在不在?大小乘學者都會說:“不能說在,也不能說不在。”那是因爲不能夠用語言來表達,但是兩者是以不同的角度來說這件事情。如果以佛菩薩的境界來看,不能說在,也不能說不在,因爲佛菩薩很清楚時間、空間都是心在作用,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在不在”是語言的範疇。那麼,如果一千年後,有一個人想念釋迦牟尼佛,在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知道他嗎?以大乘的說法:“知道!”以小乘的說法:“沒這回事!”可是大家都認爲:“涅槃後的佛,不能說在,也不能說不在。”以大乘的說法,世間、時間、空間、衆生都不是實在的,是心在變化,佛的覺悟無生死、無過去未來;因此佛滅度後,後五百歲,在那個時候佛也能夠知道那個人動了一念心,其信心福德的過去因緣以及將來因果。這就是大小乘的不同境界,此處的悉知悉見是針對大乘的菩薩說的。
大約在兩個星期前,麗娟居士在佛友資訊出版社問我:“師父呀,聽您講《金剛經》,我越聽越糊塗,到底佛是什麼?”“你是什麼,佛也就是什麼!”我的答案令她吃驚不已。因爲你認爲你有生死、你是什麼、什麼……把這些安在佛身上來看佛是什麼、什麼……就是以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來看衆生、看佛。
一個人開始信佛學佛時,佛是他最崇拜的聖人,心中必然對佛有無限的敬仰。但是,聽聞《金剛經》說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之後,于是發覺自己以前對佛的見解是錯誤的,很多人就會無所適從,目前要信的佛又是誰呢?這就是般若經典常說的“聽聞萬法皆空,內心驚怖不已”。本經也說,若人聽聞般若性空,不驚不怖,此人于多佛前早已種善根。
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學佛者對于佛法的信心,有清淨與不清淨的差別:對小乘法生起清淨信心者,就是具有四不壞信的初果聖者;對大乘法生起清淨信心者,就是對一心法界的無相清淨、圓滿覺性,信心清淨的初地菩薩;其余者是很有信心,然而信心未清淨。這些衆生如果對如是言說章句,生起淨信,已能不執取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此即證悟了初地菩薩的境界——不執取法相、不執取非法相。
前面說過,一切都是心的顯現,心是不分彼此地互相影響。衆生于…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總釋經文上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