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上篇▪P5

  ..续本文上一页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菩萨应当如是不住相,不住布施相而布施。众生住相(执著有无相),可分两个层次来说:一是执著有外境——法相,二是执著有内心生起种种语言上的分别——心相。执著有外境与有内心皆是有相,反之则执著为无,执有执无皆是住相。比如你眼前所看见的一切,内心知道其形相而不生起任何的概念去分别,这就是所谓心了别境界,以所了别为实有就是著相。然后在内心中用语言构思,那就是语言概念上的分别,以所分别为实有也是著相。比方你看到一个人,心中知道是人,没有想那是男人,或是女人,虽然在语言上没有去分别,然而你的心中还是执著有男女相。但是对于空中的飞鸟却不分雌雄,因为你对飞鸟不执取雌雄相。

  以佛教心理的分析:相,是我们心通过根与外境接触,生起想的心所,想心所勾画种种的形相后,接着其他心念就在所勾画形相中分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用语言概念去区别、解释。所以,一切相都是我们的想心所分别而有的。如果我们深知此意,就要远离分别心的执取。这个“远离”,在《金刚经》中叫做“不住相”。所谓不住相,不是心不去想、不回应、不分别的意思,而是心明明了了,但不执著所分别的事情。菩萨不住相并不是说:“啊,我不管了,这没有我的事!”这样是阿罗汉的不住相。菩萨的不住相布施是明明了了布施相——布施功德、施者、受者,心中不去执著有布施行为、我施、他受,不即施相不离施行,如此才能不住相布施。

  我们做种种的善事,能够增长种种的利益,称为福德。如果菩萨布施不住相,福德就不可思量。为什么呢?因为所谓思量,是想心所在分别思量,所有可以在心中思量的事情,都是想心所回忆“过去法尘的记忆”。在想心所的回忆中,分别种种有无、生灭等法相,又分别一个、二个、三个等等数量,凡夫如此依法尘的记忆来思量一切数量的大小。佛法是如何衡量福德的大小?是以心的执著取相程度。即我们众生的心在做事情的时候,心执著:这个是我的,是我做的事情。当我们有这些执著的时候,心量就缩小了,如此功德就小,所能发挥的影响也跟着小了。因此,菩萨不住相布施,心量就广大,福德就不可量。根据佛法说,众生的心跟佛的是没有差别的,佛知道一切法都是心的作用,不执著任何事物。但是众生却执著某一物、某事件、某道理,心在小小的境界里执取种种的分别,有执取心就不能扩大,影响力就小了。当众生取相的执著越深,对所取相的业力就越大,心量越缩小,局限在所取的境界里,心量就是这样来衡量,福德会随心量而大而小。

  佛法说世间道的禅定也有所谓心量的大小。禅定心量如何有大和小?比方修定的时候,你会渐渐觉得心包容在整个世间里。这种现象如何产生?主因是:当你进入色界的定时,心量就打开扩大了。所以欲界的众生的心量比较小,色界的众生的心量就很广大。也因为心量大小的差别,色界众生的境界就比欲界众生的境界广大,比如梵天的天人能够看到一个小千世界。此处说菩萨不住相,那心量就不可量,谁也测量不到。

  为了说明菩萨无住心量是不可量,佛用比喻来问须菩提:“东方的虚空可思量吗?”须菩提说:“不可。”在此,佛用虚空为比喻来讲思量,即我们没办法衡量虚空有多大,但还是把虚空分为东、南、西、北、上、下等方位,这些都是人类的境界。佛就用人类的境界来开示,再问长老须菩提:“东、南、西、北、上、下方的虚空可思量吗?”长老须菩提说:“十方虚空是不可思量的。”佛即说:“菩萨不住相布施的功德,也同虚空一般的不可思量。”当一个人心中有住相,就有想,因为相是从想产生的。为了让你们了解菩萨无住相的广大心量,福德不可思量,我用以下的例子说明:

  慧忠禅师是唐朝的一位著名国师。有一天,从印度来了一位有神通的法师,叫做大耳三藏。

  禅师问:“你得他心通吗?”

  大耳三藏说:“不敢。”

  禅师问:“你说老僧现在心在什么地方?”

  大耳三藏问答:“和尚是一国之师,为什么却去四川看竞渡?”

  禅师再问:“你说老僧现在心在什么地方?”

  大耳三藏回答:“和尚是一国之师,为什么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

  禅师又问:“你说老僧现在心在什么地方?”

  这回大耳三藏找不到禅师了。为什么呢?原来慧忠禅师心中没有想的形相,谁也测量不到他的心了。

  佛法说,如果释迦牟尼佛生起一念世间的心,一切人间有神通的天、人、鬼神,都能够感应到佛的心在想什么;反之,谁都不知道佛的心在做什么。

  某禅师在山里教导禅法,当地的山神、地神等鬼神虽然都感应到他,知道他的存在,然而却找不到他。直到有一天禅师动了一个念头——世间心的想法,结果禅师就被鬼神找到了。鬼神对禅师说:“我们要供养您,但是却找不到!”为什么呢?因为禅师在那个地方教导禅法,有很多人跟随他修行,那些鬼神只看到跟随禅师修行的人,却找不到那教导修行的禅师。

  当你运用想心所时,不管你在哪里,有多远,任何有神通的人,都能够知道,就能够找到你。如果你心不著相,那么,谁也没有办法衡量你!

  佛说:“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菩萨应该如所教导那样的安住。“如所教”是指如何降伏心和如何安住心,佛说:“菩萨发心要度尽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但是心中不应生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此地降伏其心。佛又说:“菩萨对于一切法,心不要安住在其中,不生种种法相。”以无住无相为安住。

  我在前面说过,此经是佛针对加行位与见道位的初地菩萨所阐明的佛法,而初地菩萨专门行布施,因此,佛在此处就用布施来说明。菩萨行布施时,不应该住色、声、香、味、触、法。初地到七地的菩萨还有心要度化众生,修到八地的菩萨才是真正的进入空、无相、无愿的觉悟,对心对法都无所住,再也没有度化众生的心了。佛在本经主要是对刚破除我见(人我见)的初地菩萨说法,因此佛说,心中不应生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问须菩提:“可以用身相来见佛吗?”须菩提答:“不可,不可以用佛身的形相得见如来。”为什么呢?大乘佛法说佛在娑婆世界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应化身,释迦牟尼佛是因为人类的因缘成熟,才在人间以人身应化八十年。如果你认为释迦牟尼佛就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比丘身相,那么,在其他地方出现的佛又是谁呢?其实这些都只是应化身而已。

  不只是佛能以人身处处应化,菩萨也有这种能力,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应以什么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就现什么身来度化众生。例如观世音菩萨以天人身、国王身、大臣身、老妇人身……游诸国土,度脱众生。菩萨在世间出现种种不同的身,你以哪个身为他?这就是我们众生的烦恼——执著人我等四相。我们把人我等四相安在佛的身上来看佛是怎样的?于是有哪一位才是真的佛?佛在人间吗?佛无所不在吗?成道前是佛吗?成道后才是佛吗?涅槃后还是吗?等等迷惑。其实没有一位是真的,也没有假的。我们以“人我”的见解来观察所有的众生,也以此观察佛,于是对佛有以上迷惑。

  佛在人间应化的相不算真身,那么,在报身土中的佛算数吗?每一佛都有各自成佛的报身土,比如阿弥陀佛的报身土就是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的报身土就在娑婆世界的摩醯首罗天,那里的天人就看到佛的另外一个形相——光明的庄严报身,在光明中能够变化出佛的身来,很多菩萨也能够看到。哪一个身是佛的真身?统统都不是!

  娑婆世界有无量无数人居住的地方,有无数相对应的忉利天,有无数的地藏菩萨的分身在那里度化地狱的众生。有一回,佛到地球所对应的忉利天为母亲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当时,地藏菩萨那无数的分身都到同一个忉利天,然后在佛前合成一个身。如此的应化身无有定相,你说哪一个身才是他呢?所以对于那些不可思议神通的菩萨而言,没有所谓这个化身是我,那个化身不是我了,更没有所谓的真身化出无量身,但是我们众生就用各种形相来看。佛的能力比不可思议神通菩萨更加殊胜,佛的应化身无量无边,那就更不用说了。

  长老须菩提知道佛身无有定相,不同因缘、不同境界会见到不同的身相,乃至见到佛的本质,也只是见到实相本无相,所以长老须菩提说:“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凡夫一定用所认知的种种相,来理解佛所阐述的佛法道理;因此佛对凡夫说这些相都是因缘聚合,然后再阐明这些因缘聚合都是空的,没有实体的。一切因缘聚合、一切果报是业的显现,由心造作业力,再由心推动业力前进而演化成果报,所以业所显现的果报就是心的显现,此造作万法与推动业力的心不是身心的心,在此暂时称它为法界心。一切法是无自无他的法界心幻化出的因缘果报,并不是有个实在的外境的因缘变化。就是说,若以六根来看法界心所幻化的因缘,就看到有身、心、世间,进一步执取“我”在世间里受苦,于是生起“我”要出离世间的心。菩萨觉悟身心是法界心的变化,乃至诸佛、众生、万法都是法界心变化所显现,并不是有个实在的世间,不是有某位佛在某世间被某众生看到。所以长老须菩提说:“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佛的种种身相,并不是真实的身相,是法界心的显现。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说,我们看到的形相都是虚妄的,是执著的心造作出来,再去分别而有的幻相。当我们不再执著,远离了分别心,便能在原来所分别的诸相里,见到无相可得——非相。“非相”是无相的意思,见诸相非相就是见到无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上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