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是虚无,只是因缘会聚而让有缘者见到佛。如云的出现与消失,不曾有一个“佛身”多出来或减少了。然而你却觉得云的“存在”。云不能离大地、阳光等而形成,佛亦不能离众生及因缘等而成佛。如果你固执地认为主要是阳光造就云,那么,我们可以理解成:主要是般若之光明造就佛身!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释迦牟尼佛于人间示现悉达多成佛,当众生有缘,其六根境界就有佛出现,于是认为有佛存在;当佛示现入涅槃,众生就认为佛消失了,其实是众生的六根境界无佛出现。佛虽示现涅槃,只要与佛有缘的人还是会见到佛,因为涅槃前并非有个佛存在,涅槃后并非有个佛消失,涅槃也不是有个佛“变成其他组合”。佛与众生的业力、心力的互相影响,没有一定在哪里,没有一定形象。但是你执著有你、我、他等固定形象,并且执著此形象是实体的存在,认为实体的众生在那里出现。因为执取有“我的”身心,于是你就钻进身心里面生死轮回。在因缘中本无众生与佛 ,虽然迷者以为见到佛,佛没有执取此因缘为身心的存在,实相中没有死前的佛或死后的佛来来去去;如果佛涅槃前对众生有影响,只是有缘者见到某因缘——佛,那么,佛涅槃后对众生也有影响,依然是有缘者见到所应见的因缘。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的意思是:菩萨度化众生,一定要度化到他们的烦恼都解脱了,即解脱烦恼障,不会再来生死轮回。能够度众生解脱的菩萨不是一般的菩萨!过去的大德祖师在讲解《金刚经》时,就讨论过这到底是指哪一类菩萨?有些法师认为这些菩萨至少是初地菩萨。
长老须菩提问的是“菩萨要如何降伏其心”,而佛回答时,却不谈降伏自心,而是要菩萨生起使到所有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的心。这不是很奇怪吗?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原来菩萨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在没有一个众生得灭度。刚才说过了,菩萨修行到一个时候,就要知道一切都是业在作用,业由心所推动。既然一切都是心在作用,菩萨度众生是度什么?即是度自心中的众生。那么,心中的众生是怎么一回事?根据大乘的说法,一切的境界,包括你看到的众生、山河大地……种种幻相,都是你的心所变现出来的。所以菩萨必须觉悟到:因为心的互相影响,业力的互相牵引、影响,造成境界显现于六根前,迷惑的心分别境界里有众生与佛。菩萨要降伏自心,就是降伏心对幻化种种境界的迷惑执取。所以佛说,菩萨要降伏自心,应该发心去度(心中的)众生,进一步觉悟实在没有外在的众生得灭度。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很清楚一切相都是他的心所变化出来,度众生就是度自心的一切相——人我等相。如果菩萨认为外在的世间是真实的,他就会发现到有众生被他度化解脱生死了;但是,如果他很清楚一切都是心在作用,都是心在互相的业力因果牵引,就没有所谓众生得度了,如此菩萨就灭度一切众生了。如果菩萨心中还认为有你的心、有我的心……如此的分别,此菩萨还是认为有众生可度了。若菩萨觉悟一切只是业力因果、因缘变化,不执取人我等幻相,佛法说此菩萨觉悟一切法的真实性——诸法实相,即是觉悟 “自性清净涅槃”。
既然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也就没有众生被度到解脱生死的涅槃彼岸了,即菩萨心中无众生可度。“如果菩萨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他就不是菩萨。”这是鸠摩罗什法师译。玄奘法师译成:“菩萨不应该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一个法可以称为菩萨(译文:无有少法名为发趣菩萨乘者)。”从此段经文来看,本经所指的菩萨是已破我见的登地菩萨。
我相,是认为有一个我;人相,是认为有他人;众生相,是认为有各种各样的众生;寿者相,是认为有生命、有生死的活动。如果菩萨认为有这四相,那他就不是菩萨。一切所有在生死轮回中的众生,都认为有这四相。比如我们说某某人死了很可惜,为什么他这样短命?或者那个人是谁?这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等等,这些都是迷惑执著而有的种种相。这是我们迷惑执著某一类心念,认为有我,有了我的执著就从我而生起种种分别,然后进一步去执著有他人等等。小乘法以无常、苦、无我为法印,有人说《大般若经》等大乘经典以性空为法印——唯一实相印,是以“万法本空”讲“无人我相”,认为我们迷惑于本性空的万法,先执著有法,接着就执著种种法相。那么,到底是什么法执著什么法?是烦恼执著万法有自性。如果你执著世间任何一个法有其独立存在性,认为它是一件独立的事物,你就会由此生起其他的种种见。“我见”不过是你先执著“有法”的见解,再从中分别种种“法”跟你的关系,有关的叫做我,无关的叫做非我。众生以什么为我?众生以身心为我。
佛在某些经典,就阐释五蕴来破除众生对身心的执著。在此,佛是对要见道、加行道的菩萨阐释《金刚经》,就不阐明这些五蕴、十八界等佛法道理,只直接说:如果菩萨还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认为还有众生要度的话,那他就不是菩萨。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必定知道这四种相都不实在。当一个人发心要度众生,有我要度众生入涅槃,就生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当他认为有众生要度化,就有以上四个见,还有生死见和轮回见,这是初发心菩萨的烦恼。如果是即将见道的菩萨或者已经见道的初地菩萨,就不会执著上述人我等四相。
当菩萨开始要跟众生广结善缘,要做利生的事业,就要先做布施。这跟声闻修行者的修行道路不同。一般上,声闻修行者是先解决个人的烦恼,所以他们会从持戒做起,菩萨则会从布施修起。因此,许多的经典讲到初地菩萨不但在做布施的功德,而且必须圆满布施波罗蜜。所以以下经文,就以菩萨度众生要先做布施来阐明般若智慧。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初地菩萨行道时,要先圆满布施功德;在做布施的当儿不著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长老须菩提问:“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说要降伏心,就要度尽一切众生,要度众生必须先布施,而心里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可见,初地菩萨不著相布施,就是降伏其心。
前面长老须菩提问:“菩萨应如何住?”接下来,佛回答:“菩萨对于一切法,心要无所住行于布施,即所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为什么呢?众生根据什么来知道这个世间呢?众生依六根来接触(六尘)外境——色、声、香、味、触、法,就生起六识,所以我们的每一个心念,所看、所知、所想的,都离不开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我们在身心境界里认为有生死轮回、有修道等种种事业,都是我们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才感受到,心就执著在其间,迷惑地以为:我在世间里做了什么,完成了什么……大小乘经典都说众生好像在做梦,梦中的境界是幻化不实的,但是小乘论典却说身心世界是真实的苦、空、无常、无我。然而大乘论典皆说身心世界是幻化不实的境界,如果你认为在这幻化不真实的境界中有实法可修就错误了。为什么呢?因为既然身心世界是幻化的,出世间法是非幻化的,幻化的世间法怎能修出非幻化的出世间法呢?那是不可能的。
中国禅宗的马祖禅师曾经说: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道——真理是不属修的,如果是靠修成的话,就会坏。就是说,如果修行者从因果中修行得到结果——真理,从因果中得来的必定生灭无常,即使修成终归会变坏。也就是说,如果成佛与觉悟是从虚幻不实的身心境界里修来的结果,都是无常幻化,最终会变坏。
一般凡夫认为身心境界真实不虚而心住在里面,阿罗汉觉悟身心境界不实而远离之,菩萨知道身心境界是心的幻化,在幻化中不即不离地无住生心。所以菩萨修行时,并不在身心境界中造作或断除任何法,菩萨必然觉悟到色、声、香、味、触、法只是心所幻化的根尘识等因缘作用而已。菩萨必然觉悟到业的显现就是心的显现,所以菩萨的度生事业就是幻化自心,一切现象只有心的幻化而无一法可得、可住,因此“于法心无所住”。
当菩萨的心不住身心境界时,就不会执取有我、人、众生、寿者等种种相。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行于布施,不住并不是不生心,依然可以起心动念去分别一切,只要心不住在身心境界所知的一切法,不迷境界为真实,就对了。多数外道一旦觉悟到一切都是心的变化,就以为只要将心停止就能解脱,这是错误的。菩萨知道心是不会停止的,世间的一切法、因果现象,都是不会停止的,要停止的是那些执著的烦恼。如果你想把变现一切法的心停止,这是一个邪见——断灭见!世间一切是心的幻化,此心不是你的心,乃至“你的心念”也不是你的。你想把心切断、停止,这就是错误的见解!乃至入灭尽定也不过是暂时无意识心,并非心灭了。所以《金刚经》中说菩萨应无住生心,生心时不住内外心境,不求住正念,见心幻化一切法就是正念现前,不是把心停住不让它动。
因为《金刚经》是佛为菩萨讲的,所以开示不应住在身心境界里的佛法。如果是阐释小乘道的修法,佛就教导观察眼前的一切是无常的、是苦的、不实在的,即在幻化的世间里去观察无常与苦而出离幻化。现在佛对菩萨的教导不再是观察无常与苦,而是要菩萨观察心本无所住,在幻化的身心境界里无住生心。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上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