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识活动的众生。因此,无色界的众生是无法被看见的,即使有天眼通的人也看不到,它们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
众生把心念和物质看成是分开的,但是在大乘佛法中说,物质与心是一起作用的,是不可分割的,即物质离心独立活动,或心离物质独立活动是不可能的。在密宗《时轮金刚》的经续中说,就算是无色界的众生,还是有很微细的物质在作用。大乘经典中说,有一类的乾闼婆,平时没有人知道它们的行踪,但是佛一放光,它们就出现。它们没有物质让你摸到、看到,但是当佛放光的时候,你就可以看到它们。这一类的众生是不属于有色或无色。
三、从众生的有没有想心所来分类:有想,是指有思惟心想的众生。无想,是指没有思惟心想的众生。如印度的一些外道,专门修无想定,死后就生到色界四禅天的无想天去。当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停止不活动,称为无想,人间修道者进入无想的定,称为无想定,执取无想定者死后转世到无想天。无想天的众生在定中,当它的定力因果受用完了,六识又再活动起来,它又变成有想的众生了。佛法也把灭尽定归入无想,但是进入灭尽定是暂时无想,这里的无想只是指无想天的众生。佛法说“无想”是执著“无想心”为涅槃的烦恼,所以无想只是六识不活动,身心还是存在世间的。非有想非无想,凡夫众生修到三界的最高天——非想非非想天,而在这天上的众生,没有如其他众生粗想的烦恼,叫做非有想;没有“无想天天人”之无想的烦恼,叫做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不是属于有想,也不是属于无想。除了无想天以及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外,其他的众生都有想。
菩萨要如此发心:我应该令所有众生都进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什么是无余涅槃?佛教说,众生认为世间是苦的,想要摆脱苦,就利用种种的方法修道,这包括中国的道教,印度的外道,以及其他的修行者。根据佛法说,只有极少数宿世有佛法善根者,才能证得凤毛麟角般的辟支佛,一般修行者都无法达到解脱生死。若依佛所教导的修道方法修行,外道也能解脱生死。作为一个佛教徒,自己未解脱生死以前,不应看轻外道修行者,他们可能修得比你还好还精进高明呢!比如佛陀身边的大弟子原本都是外道的高人呢!只需讲一句佛法,就能依法修行证果了!你比得上他们吗?都是修道人,所以高僧都不忌道。
佛教所说的解脱生死是怎么一回事?佛教信仰因果轮回,轮回是迷惑、造业、苦报的轮转相续,要解脱生死就必须不再迷惑与造业,先了解轮回的世间因果和涅槃的出世间因果,然后依出世间的道路修行,从断烦恼而生起智慧来出离生死。当修行者证悟到解脱生死,必定是烦恼已断、不执取世间一切法、自知不受后有(来世果报)。因为已证悟到无生,所以此生了结就不再生,佛法称之为不生不灭的涅槃。如果一个人不再轮回就是解脱生死。
很多外道追求永生以达到不死,以佛法来说永生是不可能的,因为有生就有老死,要维持无常身心的生存必须有新陈代谢的变化,无变化的生存与死了的木乃伊没两样,然而为了生存,身体需要新陈代谢却是最痛苦之事。比方说,有些中国道教的修行者,要求保持肉身,超生到别的地方去。基督教徒认为信上帝,此生死后就到天国永生;背叛者则下地狱成为撒旦的门徒,天国和地狱只是受苦乐不同,然而都是永生不死,这样的永生若依然依靠身心活动,有新陈代谢的成长吗?若有,苦也!若无,形同死人!
基督教徒带着身心的永生,甚至于成为最高级的天人——他化自在天,以佛教的观点来说,只要有身心活动必会老死。未摆脱身心的生灭变化,期望永恒是不可能的。
佛法说要解脱生死,就要先证悟本来无生——涅槃。佛说众生的身心是幻化不实的,众生迷惑执著身心实有,当众生要死的时候,总是执著要有一个身心,然后去追求另一个身心,因此就投生到下一世去了,于是在不同的身心中转来转去,众生就是如此这般地形成生死轮回。如果众生在死的时候不执著身心为实有,没有要再生的心念,就不会再生——无生。佛教说涅槃不是永生,是不生;不生所以不死,无生无死即是涅槃。所以涅槃的第一个关键,就是在死的时候不再生。涅槃绝对不是再生了之后永生。到底有没有“不生”与“不死”这回事?佛法说生灭是幻相,实相无生灭,所以本无生死,只是众生迷有生死,所以说不再迷生死,就觉悟而证得涅槃。
众生执著世间的一切法,认为有一个我,我在生死轮回。佛法说,世间本来没有一个我。因为没有我,所以也没有我在生死轮回。因为众生的烦恼执著,所以才说有我。当众生觉悟了,把执著我的烦恼放下,就能够觉悟到没有生、没有死是真实的。
既然涅槃是不生不灭,是什么东西达到涅槃?是执著我而有生死,若无我,则无我生、无我灭,证悟无我就不再有我生、我死,就是达到不生不灭。因此,证悟涅槃必定证悟无我。《杂阿含第三十九经》中说:“我說彼识不至东、西、南、北、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涼、清淨、真实……”可见证涅槃者不是无所见,而是唯见法,虽无我而无所至趣,是智慧却不是空无所有。
对于涅槃,小乘佛法分两个阶段来说:
一、有余涅槃:修行者断烦恼后,就能觉悟到没有生死可得,称为悟无生。虽悟无生,但是此生还未死,也称为证有余涅槃,余是指余下身心活动。
二、无余涅槃:当证涅槃的圣者死后不再生,就不再死,身心无余,叫做无余涅槃,无余是指无六根的身心活动。然而,并非断灭的永远消失,是清净的寂灭。
大乘佛教对于涅槃,还有更进一步的解释: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是大、小乘佛法对涅槃见解最大差别之处,小乘佛法中完全没有自性清净涅槃。所谓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指世间种种变化不是真实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是用迷惑的心去了解世间,这迷惑的心所见的有无等现象是迷惑六根所成的幻相,但是迷惑的心却认为是真实的。以迷惑的心看到世间里有、无、生、灭的现象,其实如梦中所见一样都不是真实存在。当一个人真正觉悟时,就会看到世间没有发生所谓的生、灭、有、无的现象,也就知道原来一切法本来没有生、灭相可得,不生不灭是一切法的真正本质,即一切法的本性本来就是无生灭相——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大乘佛法说,世间一切万法都是本无生灭的清净涅槃,如果以迷惑生灭有无的心去看,就会有这些疑问:清净涅槃是否永远存在不灭?清净涅槃是否本来具有?这些都是错误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迷惑有无的心把涅槃理解成有某个法存在,存在必是生灭的,于是认为涅槃也是生灭的。因此,一切众生虽然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却惟有当修行者不再执取迷惑的幻心时,才会知道本来是清净涅槃的。
二、无住处涅槃:当菩萨觉悟到一切法本来是清净涅槃时,此菩萨就不会执著:出离生死、要入涅槃。此菩萨进一步修道,最后于一切法心无所住,就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他就证悟了无住处涅槃。
当修行者修解脱道,如果能证悟阿罗汉果,就是先完成有余涅槃;当他死后,就完成无余涅槃。那么,这些阿罗汉死后究竟到了哪里?小乘佛法认为这个问题不可作答,不只不可以作答,连提问都是错误的,因为没有阿罗汉在哪里。当修行者证悟阿罗汉果后,就知道无人我,生前死后都没有我是阿罗汉,更没有死后阿罗汉在哪里;未证悟者认为有一个阿罗汉死了,就会问:“他不再轮回,那到底去了哪里?”这是我们执著有一个“他”不断地在轮回生死,所以问这个问题。本来没有你、我、他,这个或那个,是我们迷惑的心去分别而得来的。因此,当修行者证悟无余涅槃,不要认为他在这世间消失了,那是一个错误的断灭见。涅槃并非是先存在然后不存在,而是涅槃前本来就没有他的存在,涅槃后也没有他消失了。如果你认为:“我要修行跳出世间,然后永远消失掉。”那就错误了,错在于认为有一个我存在世间,于是产生各种错误的见解和问题。
因此,涅槃绝对不可以用人类的知识、语言来描述。佛法里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来形容这种悟境。言语道断意思是,一切语言都无法表达;心行处灭意思是,有造作的生灭心是无法达到涅槃。迷惑于心行及语言者就会有这类疑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证得涅槃?有。涅槃后的释迦牟尼佛在不在?在!如果佛不在,那我拜佛、礼佛做什么?佛涅槃后,为什么还能够感应到佛?这些人错误地认为佛是一个存在个体。其实,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在作用,就算佛涅槃了,只要有因缘,就有人能够感应到佛。当我这样讲时,你就会认为:“这样佛就在啰!”你认为消化了的食物对你现在的身体有益处吗?有!那些食物能给你益处,它们还在吗?不是不在!它们已经变成营养。既然如此,万物的消失都是“变成其他组合”继续存在,不是真的消失,只是重新组合;其实,万物出现时绝对不是自己独立存在,也是以组合的形式存在。一切心念、业力因果、凡夫及圣贤亦是如此“变成其他组合”而不曾消失。因为本来不曾存在,哪来消失?
佛到底在哪里?其实,这是对“存在”有错误的概念。举个例来让大家明白“存在”的概念, 比如天上的云下了一阵滂沱大雨,大地草木皆湿润了。你不会执取是云下的雨,雨后天晴,云不见了,却令草木茁壮成长,枝繁叶茂,绿意盎然。你知道这么一个过程:水——水蒸气——云——雨——水。其中云不是单一的东西,是众因缘令云(其实是水)飘在空中,众因缘让你看到它“存在”。但是实际上不曾有一个东西多出来;云消失了,也不曾少了一个东西。佛已经不执著某个身心为我,因此能到处应化现身;佛为了度化人而在人间以人身应化,于是便示现入胎出世,出家修道,成佛至涅槃,这一切如云出现于空中,…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上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