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上篇▪P2

  ..续本文上一页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本经的说法主是释迦牟尼佛,当机者是须菩提。“长老”,是尊称。凡年高的,或德高的比丘,都称为长老。须菩提是梵语,译作空生或善现。传说:他诞生时,家内的库藏财宝忽然不见;不久,财物又自然现出,所以叫做须菩提。根据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记载:须菩提是古佛再来,在过去已经成佛了,佛号叫做青龙佛。因此,古代大德注解的《金刚经》被称为《青龙疏钞》。

  佛弟子请佛说法,有应行的礼仪。所以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问佛。“袒”,是袒露肉体。比丘们平时在房内只穿下衣,见客时穿上、下衣,出外时穿上、下衣,袈裟覆盖两肩,身体都是不袒露的;要在行敬礼时,才把右肩袒露出来,表示尊重。

  须菩提先赞叹释迦牟尼佛:太希有了,世尊!如来善于护念诸菩萨,又能善巧的付嘱诸菩萨!为什么佛是希有的呢?因为在三千大千世界中一时只有一佛度化众生,而且在某个时候、某个地点才有佛在人间示现成道。此外,佛会为比丘开示般若法门的《金刚经》是更加希有的。

  “如来”,是佛的另外一个称号,“如”是“不动”,“如来”是“如如不动而来”的意思。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释迦牟尼佛是在色界的最高天——摩醯首罗天(印度外道所认为的大自在天)的报身净土成佛的报身,在人间是佛的应化身。而佛已超脱三界生死,所证悟的一切法本来是没有生灭、来去,但为度众生而于有缘者前示现来去,因此佛称号为如来。我们看到佛有来去,只是迷惑境界所见。往后经文中有更深入地解释如来,这里只是简单说明。

  什么叫做护念?护念即摄受,亦是照顾的意思。就算没有看到对方时,也有心要照顾、帮忙他,叫做护念。

  什么叫做付嘱?付嘱即叮咛教诫;就是碰面时,交代一个人事情,叫做付嘱。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意思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根据佛法说,菩萨先要知道世间是苦的;然后要有出离心;他虽然知道世间苦而要出离,但是看到众生也在受苦,而生起大悲心;因为大悲心而发愿要回来这个世间度化众生,如此才称为发菩提心的菩萨。当菩萨发了菩提心,不等于已完成了菩萨的道业,他还需要去修菩萨道。

  古代有些大德说,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共分为五十二个阶位,即是所谓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觉和妙觉。然而,经典中未曾将十信、十行、十回向列为菩萨果位。《大佛顶首楞严经》说:“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加行心是未有所证,即凡夫菩萨尚未入菩萨果位。《菩萨璎珞本业经》说:“菩萨出世间果者从初地至佛地。”可见初地以前皆非菩萨果位。菩萨的果位是以菩萨的智慧、解脱和波罗蜜圆满的程度来决定的,在《华严经》中的十住品和十地品正是以智慧、解脱和波罗蜜解来开示菩萨果位。至于经中的十信、十行、十迴向品只是讲菩萨应修的三十件事。

  菩萨修到初地,就是菩萨的见道。菩萨修到第八地的时候,才真正的进入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无愿,犹如禅宗所说的无心。就是说,菩萨发很多的愿要度化众生,当他修到第八地的时候,才放下一切愿,此时菩萨已无造作心,开始任业力因果去完成佛果;到第十地菩萨后才真正圆满十波罗蜜。成佛与第十地菩萨之间还有等觉、妙觉菩萨。所谓等觉、妙觉菩萨并非菩萨果位,是菩萨已经修道圆满,不必再修,只等待因缘成熟成佛,好像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一生(普明菩萨)在兜率天,等待因缘成熟了来人间示现成佛。

  在如此众多的菩萨当中,佛都会护念、付嘱他们。在《金刚经》中讲到:甚至于佛灭度几百年后,有人对《金刚经》有信心,佛都能够知道,可见佛时时刻刻都在协助、照顾各种等级的菩萨。所以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问题在本经一共问了两回,第一次回答的总纲是:于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一切相,不执取一切法,此时菩萨无住生心。第二次回答的总纲是:如实知见诸法如义,知一切心,行一切善,此时菩萨心法一如。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意思是最圆满觉悟,就是成佛。佛的觉悟之所以“无上”是因为再也没有更高的觉悟了;“正等”的意思是再也没有其他圣贤的觉悟能与佛相比。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成佛的觉悟。

  怎样的觉悟才算圆满?根据大乘佛法说,佛不只是觉悟到解脱烦恼与生死轮回,也觉悟到世间的一切法的实相——空相;甚至于世间的一切法的来去变化,佛统统都能知道,即达到了无所不知的程度。因为我们对世间的境界有迷惑、执著,所以就没办法达到无所不知的境界,佛法把它称为所知障。菩萨的所知障破除得越多,对世间的了解就越透彻,以世间凡夫的看法,此位菩萨的神通广大、能力超强。大乘经典中说,完全解脱所知障的菩萨是不可思议菩萨,能够将一个世界从一个地方丢到另一个地方去,而在那个世界里面的众生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比方说,我吐一口口水,口水中的细菌依然如常地在里面过生活;口水莫名其妙地干了,它们死掉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那么,那些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也是如此,在我们的娑婆世界,或其他世界中,他们没有时间、空间的障碍,有能力在其中自由自在地变化。

  为什么菩萨有这些能力呢?那就是大、小乘佛法对世间看法和修道用心的差别:小乘佛法认为我们所知所见的世间一切是无常、是苦的,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一切都是从心变化出来的。此心并不是烦恼的妄想心,而是一切众生、一切诸佛本具的法界平等、智慧圆满、清净庄严、无所不觉的法界心。当菩萨知道是这个法界心变化出万法,就懂得怎样应用心,于是能够自在地变化。如果是修解脱道的行者,只求解脱自心的烦恼,不修菩萨的自在幻化事业。由于不能做到自在幻化,解脱也就不圆满,所以阿罗汉绝对无法修到无上正等正觉!因为他只处理内心的烦恼,对外在的世间怎样的变化,统统都不想去知道,所以没办法破除所知障。

  长老须菩提问:“如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大乘佛法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每一佛在世间应化成佛,其他的佛也会来协助佛度化众生。当释迦牟尼佛到人间成佛,其他佛菩萨也会应化人间助佛弘道,由青龙佛应化的须菩提长老早已经知道菩萨要如何发心、如何安住心、如何降伏心。但是为了让其他菩萨也知道,所以就明知故问,佛也明知故答。

  菩萨修行从心修起,就要将心安住在所修的法门,进一步降伏内心的烦恼,所以长老须菩提问:“菩萨的心应住在哪些法?应如何降伏心中的烦恼?”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听了长老须菩提的赞叹与请问,就赞叹他说:“很好!很好!真如你所说的一样!如来的确是能善巧护念菩萨,能善巧付嘱菩萨的。现在,我要为你说发大菩提心的人,应当如此安住,应当如此降伏其心。你应该非常专心,以智慧的心来听!”须菩提听了,欢喜地回答说:“是的!世尊!我们很欢喜,很愿意听您的教诲。”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佛告诉须菩提:“发了心的菩萨,要令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进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什么是众生?“众”是很多种类,“生”是生命,是生起,“众生”就是很多种类的生命或依众缘而生的意思。一切众生可以分作三类:

  一、从众生出生的方式来分类:有四种: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生。卵生:由母体先生下一个蛋,把蛋加以孵化,然后才有一个新的生命,如:鸡、鸭、鹅等,都是属于卵生。胎生:在母体中先已完成了一个新的生命,到了相当时期就从母体中生出来,如:人、猪、马、牛、羊等,都是属于胎生。湿生:先从母体生下卵,而卵在阴湿的地方,到了相当时期以后,借着地下的湿气以完成新生命,如:虫、蚁、微生物等,还有以细胞分裂而生的微生物,都是属于湿生。化生:不需要凭借肉体,而是随业发生的。如:色界、无色界的众生有很大善业的业力因果,今生在人间死后,即刻以一个形相在色界或无色界天出现;如果众生在人间造很大的恶业,今生死后,也是没有经过胎儿的生长过程,即刻以一个形相在地狱出现;众生死了还没有转世之前的半中间状态成为中有,还有物质身——中阴身,此身也是忽然出现的化生;佛教接受石头、花草树木也会化生出众生。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作者就是根据此观点,而描述它是由石头化生出来的;佛经记载在地球形成的时候,光音天的天人福报尽了堕落人间而化生为人,称为劫初的人,此时的人不从父母生;除此之外,还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是从莲花化生。

  二、从众生有没有色法(身体)来分类:有色,就是有物质的身体;无色,就是没有物质的身体。佛教认为,物质有粗、细的差别。比如人的身体是一种物质,鬼道众生是另外一种物质,人和鬼道众生的物质不同,鬼能够穿过人的身体,人也能够穿过鬼的身体。为什么呢?因为不同空间(界)的众生之间的物质没有障碍,所以就能够互相穿透。天人身体的物质又与人的不同,如此分为不同种类的物质。凡是能够被我们看到、感受到,也就是我们前五根所能接触到的物质,都称为有色。无色,就是没有物质,只有心…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上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