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總釋經文上篇▪P2

  ..續本文上一頁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本經的說法主是釋迦牟尼佛,當機者是須菩提。“長老”,是尊稱。凡年高的,或德高的比丘,都稱爲長老。須菩提是梵語,譯作空生或善現。傳說:他誕生時,家內的庫藏財寶忽然不見;不久,財物又自然現出,所以叫做須菩提。根據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記載:須菩提是古佛再來,在過去已經成佛了,佛號叫做青龍佛。因此,古代大德注解的《金剛經》被稱爲《青龍疏鈔》。

  佛弟子請佛說法,有應行的禮儀。所以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問佛。“袒”,是袒露肉體。比丘們平時在房內只穿下衣,見客時穿上、下衣,出外時穿上、下衣,袈裟覆蓋兩肩,身體都是不袒露的;要在行敬禮時,才把右肩袒露出來,表示尊重。

  須菩提先贊歎釋迦牟尼佛:太希有了,世尊!如來善于護念諸菩薩,又能善巧的付囑諸菩薩!爲什麼佛是希有的呢?因爲在叁千大千世界中一時只有一佛度化衆生,而且在某個時候、某個地點才有佛在人間示現成道。此外,佛會爲比丘開示般若法門的《金剛經》是更加希有的。

  “如來”,是佛的另外一個稱號,“如”是“不動”,“如來”是“如如不動而來”的意思。根據大乘佛教的說法,釋迦牟尼佛是在色界的最高天——摩醯首羅天(印度外道所認爲的大自在天)的報身淨土成佛的報身,在人間是佛的應化身。而佛已超脫叁界生死,所證悟的一切法本來是沒有生滅、來去,但爲度衆生而于有緣者前示現來去,因此佛稱號爲如來。我們看到佛有來去,只是迷惑境界所見。往後經文中有更深入地解釋如來,這裏只是簡單說明。

  什麼叫做護念?護念即攝受,亦是照顧的意思。就算沒有看到對方時,也有心要照顧、幫忙他,叫做護念。

  什麼叫做付囑?付囑即叮咛教誡;就是碰面時,交代一個人事情,叫做付囑。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思是:覺悟的有情衆生。根據佛法說,菩薩先要知道世間是苦的;然後要有出離心;他雖然知道世間苦而要出離,但是看到衆生也在受苦,而生起大悲心;因爲大悲心而發願要回來這個世間度化衆生,如此才稱爲發菩提心的菩薩。當菩薩發了菩提心,不等于已完成了菩薩的道業,他還需要去修菩薩道。

  古代有些大德說,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共分爲五十二個階位,即是所謂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覺和妙覺。然而,經典中未曾將十信、十行、十回向列爲菩薩果位。《大佛頂首楞嚴經》說:“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加行心是未有所證,即凡夫菩薩尚未入菩薩果位。《菩薩璎珞本業經》說:“菩薩出世間果者從初地至佛地。”可見初地以前皆非菩薩果位。菩薩的果位是以菩薩的智慧、解脫和波羅蜜圓滿的程度來決定的,在《華嚴經》中的十住品和十地品正是以智慧、解脫和波羅蜜解來開示菩薩果位。至于經中的十信、十行、十迴向品只是講菩薩應修的叁十件事。

  菩薩修到初地,就是菩薩的見道。菩薩修到第八地的時候,才真正的進入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無願,猶如禅宗所說的無心。就是說,菩薩發很多的願要度化衆生,當他修到第八地的時候,才放下一切願,此時菩薩已無造作心,開始任業力因果去完成佛果;到第十地菩薩後才真正圓滿十波羅蜜。成佛與第十地菩薩之間還有等覺、妙覺菩薩。所謂等覺、妙覺菩薩並非菩薩果位,是菩薩已經修道圓滿,不必再修,只等待因緣成熟成佛,好像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前一生(普明菩薩)在兜率天,等待因緣成熟了來人間示現成佛。

  在如此衆多的菩薩當中,佛都會護念、付囑他們。在《金剛經》中講到:甚至于佛滅度幾百年後,有人對《金剛經》有信心,佛都能夠知道,可見佛時時刻刻都在協助、照顧各種等級的菩薩。所以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這問題在本經一共問了兩回,第一次回答的總綱是:于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離一切相,不執取一切法,此時菩薩無住生心。第二次回答的總綱是:如實知見諸法如義,知一切心,行一切善,此時菩薩心法一如。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譯爲無上正等正覺,意思是最圓滿覺悟,就是成佛。佛的覺悟之所以“無上”是因爲再也沒有更高的覺悟了;“正等”的意思是再也沒有其他聖賢的覺悟能與佛相比。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的覺悟。

  怎樣的覺悟才算圓滿?根據大乘佛法說,佛不只是覺悟到解脫煩惱與生死輪回,也覺悟到世間的一切法的實相——空相;甚至于世間的一切法的來去變化,佛統統都能知道,即達到了無所不知的程度。因爲我們對世間的境界有迷惑、執著,所以就沒辦法達到無所不知的境界,佛法把它稱爲所知障。菩薩的所知障破除得越多,對世間的了解就越透徹,以世間凡夫的看法,此位菩薩的神通廣大、能力超強。大乘經典中說,完全解脫所知障的菩薩是不可思議菩薩,能夠將一個世界從一個地方丟到另一個地方去,而在那個世界裏面的衆生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比方說,我吐一口口水,口水中的細菌依然如常地在裏面過生活;口水莫名其妙地幹了,它們死掉還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那麼,那些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也是如此,在我們的娑婆世界,或其他世界中,他們沒有時間、空間的障礙,有能力在其中自由自在地變化。

  爲什麼菩薩有這些能力呢?那就是大、小乘佛法對世間看法和修道用心的差別:小乘佛法認爲我們所知所見的世間一切是無常、是苦的,但是他們不知道這一切都是從心變化出來的。此心並不是煩惱的妄想心,而是一切衆生、一切諸佛本具的法界平等、智慧圓滿、清淨莊嚴、無所不覺的法界心。當菩薩知道是這個法界心變化出萬法,就懂得怎樣應用心,于是能夠自在地變化。如果是修解脫道的行者,只求解脫自心的煩惱,不修菩薩的自在幻化事業。由于不能做到自在幻化,解脫也就不圓滿,所以阿羅漢絕對無法修到無上正等正覺!因爲他只處理內心的煩惱,對外在的世間怎樣的變化,統統都不想去知道,所以沒辦法破除所知障。

  長老須菩提問:“如果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人,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大乘佛法說:“一佛出世,千佛擁護。”每一佛在世間應化成佛,其他的佛也會來協助佛度化衆生。當釋迦牟尼佛到人間成佛,其他佛菩薩也會應化人間助佛弘道,由青龍佛應化的須菩提長老早已經知道菩薩要如何發心、如何安住心、如何降伏心。但是爲了讓其他菩薩也知道,所以就明知故問,佛也明知故答。

  菩薩修行從心修起,就要將心安住在所修的法門,進一步降伏內心的煩惱,所以長老須菩提問:“菩薩的心應住在哪些法?應如何降伏心中的煩惱?”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聽了長老須菩提的贊歎與請問,就贊歎他說:“很好!很好!真如你所說的一樣!如來的確是能善巧護念菩薩,能善巧付囑菩薩的。現在,我要爲你說發大菩提心的人,應當如此安住,應當如此降伏其心。你應該非常專心,以智慧的心來聽!”須菩提聽了,歡喜地回答說:“是的!世尊!我們很歡喜,很願意聽您的教誨。”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佛告訴須菩提:“發了心的菩薩,要令所有一切衆生之類進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什麼是衆生?“衆”是很多種類,“生”是生命,是生起,“衆生”就是很多種類的生命或依衆緣而生的意思。一切衆生可以分作叁類:

  一、從衆生出生的方式來分類:有四種: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四生。卵生:由母體先生下一個蛋,把蛋加以孵化,然後才有一個新的生命,如:雞、鴨、鵝等,都是屬于卵生。胎生:在母體中先已完成了一個新的生命,到了相當時期就從母體中生出來,如:人、豬、馬、牛、羊等,都是屬于胎生。濕生:先從母體生下卵,而卵在陰濕的地方,到了相當時期以後,借著地下的濕氣以完成新生命,如:蟲、蟻、微生物等,還有以細胞分裂而生的微生物,都是屬于濕生。化生:不需要憑借肉體,而是隨業發生的。如:色界、無色界的衆生有很大善業的業力因果,今生在人間死後,即刻以一個形相在色界或無色界天出現;如果衆生在人間造很大的惡業,今生死後,也是沒有經過胎兒的生長過程,即刻以一個形相在地獄出現;衆生死了還沒有轉世之前的半中間狀態成爲中有,還有物質身——中陰身,此身也是忽然出現的化生;佛教接受石頭、花草樹木也會化生出衆生。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作者就是根據此觀點,而描述它是由石頭化生出來的;佛經記載在地球形成的時候,光音天的天人福報盡了墮落人間而化生爲人,稱爲劫初的人,此時的人不從父母生;除此之外,還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是從蓮花化生。

  二、從衆生有沒有色法(身體)來分類:有色,就是有物質的身體;無色,就是沒有物質的身體。佛教認爲,物質有粗、細的差別。比如人的身體是一種物質,鬼道衆生是另外一種物質,人和鬼道衆生的物質不同,鬼能夠穿過人的身體,人也能夠穿過鬼的身體。爲什麼呢?因爲不同空間(界)的衆生之間的物質沒有障礙,所以就能夠互相穿透。天人身體的物質又與人的不同,如此分爲不同種類的物質。凡是能夠被我們看到、感受到,也就是我們前五根所能接觸到的物質,都稱爲有色。無色,就是沒有物質,只有心…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總釋經文上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