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释经文上篇
于法无住生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不论大小乘佛教经典,经文的开始都有“如是我闻”四个字,据说佛在涅槃前,阿难尊者就请示佛:“将来三藏结集时,经典前面应安何语?”佛说用“如是我闻”,以让后学佛法者生信。“如是”指这部经,“我”是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阿难尊者说:佛或圣弟子们曾经如此说此经,我如此听来,如今重诵给大家听,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于佛或圣弟子们所说。
“一时”,泛指某一时候,即那一次说法时。
“佛”,是佛陀的简称,译为觉悟者。佛教是讲觉悟的宗教,然而觉悟有很多层次,教主释迦牟尼佛是一个觉悟圆满的圣者。
什么是觉悟?佛教说烦恼众生迷惑于生死轮回,不再迷惑执取生死轮回就是觉悟。阿罗汉的觉悟已经解脱个人的烦恼而不再生死轮回,但是还有无知;佛不但解脱烦恼与生死轮回,更进一步觉悟一切智,能知一切法,如此圆满的觉悟称为无上正等正觉。根据南传佛教的说法,佛的觉悟与阿罗汉的觉悟是没有多大的差别的,所以有时候称佛为大阿罗汉,但是还是承认佛所觉悟的一切智比较圆满。依北传大乘佛教的说法,觉悟有很多层次,简单的说有二:一是烦恼障的解脱,即烦恼解脱,放下了对生死的执取;二是所知障的解脱,即于所知的万法解脱了,圆满了知一切法——一切智。小乘佛法只讲烦恼障的解脱,即只要烦恼解脱,就算是觉悟,证悟的次第是从初果预流到四果罗汉;他们认为根本不需要解脱所知障,也没有谈到。
所谓烦恼障,是我们有很多烦恼,分别事物是这样那样,执著要这样做,要那样做……烦恼障可分为两种:一是见解上的烦恼,称为见惑;二是行为上的烦恼,称为思惑。在小乘各部派,都有讲到见惑和思惑的烦恼,此烦恼是修行者急需解脱的。但是,除了见思惑的烦恼障,我们对所知境还有无知的迷惑,如:世间是怎么发生?众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世间一切的种种变化……我们都不知道——所知障。以个人解脱烦恼来说,就不必知道那么多,比方一位要证悟阿罗汉果以达到解脱的人,不必知道这个世界的某滴雨水是怎样来的,不必知道众生如何从无量劫以来生死轮回到今天。但是如果他要成佛,就必须知道。根据佛法说,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的某一滴雨水是怎样来的,佛都知晓,这就是破除了所知障的一切智者的所知;反之,只顾自己解脱的阿罗汉就不知道这些事情了。根据大乘佛法说,佛的觉悟是无所不知,这才叫做圆满解脱。如此看来,小乘中所谓佛的圆满解脱,与大乘的解释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佛不但觉悟烦恼已经没有了,并且毫无障碍地清楚知道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事物的来去变化,这样的觉悟才称为无上正等正觉。
“舍卫”,本是城名,应称为憍萨罗国舍卫城。因为印度古代习俗,以国都来称呼国名,憍萨罗国的首都在舍卫,所以也称为舍卫国。舍卫,是闻物、闻者、无物不有、丰德、好道的意思。此城的政治、文化、物产等都很发达,为全印度所闻名,所以叫做舍卫。
佛成道后,在摩揭陀国度化时,给孤独长者前来闻法,证悟初果,身心充满了法喜,皈依为优婆塞。后请佛来舍卫城度化国人,发心要找一个园地来安顿佛与其弟子们,结果他在城外看中了一个属于祇陀太子的园林。他要求祇陀太子把园林卖给他,太子不答应,除非长者拿黄金铺地。长者听后真的用黄金铺地,那份真和诚,让祇陀太子十分感动,就答应把园地卖给长者,而园地里的树林他不卖,要供养佛与其僧团。这个园林的园地是给孤独长者——须达发心修盖供养的;树是波斯匿王太子祇陀奉施的。祇陀的树林,给孤独长者的园,所以总名为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佛有四众弟子,有出家与在家的;出家弟子又分为男众——比丘,女众——比丘尼。“比丘”是乞士的意思,就是“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比丘是怎样来的呢?佛成道后,观察哪个众生有因缘得度,就去度化。最先皈依的是一条龙,在人间,它是最先知道佛成道的。然后,是两位缅甸商人经过佛成道圣地——菩提迦耶,看到佛陀相好庄严,满怀欢喜,就皈依了佛。皈依之后,他们拿了佛的头发回缅甸供养。接下来,佛才正式开始度化众生,首先在鹿野苑度化五比丘。他们原是佛出家时的侍者,佛成道后遇到他们时,他们还不信佛已经成道,这是因为他们看见佛在修行时,放弃了苦行。后来佛为他们讲法,他们生起信心,证悟阿罗汉果,佛称他们为“善来比丘”。所谓善来比丘,是佛亲自度化的比丘。佛在度化出家众时,没有亲自为他们剃头,只对他们讲:善来比丘,鬓发自落……那个人的头发就自动掉落下来,这好神奇哦!
此“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众”中的“众”,最少是四个比丘聚集在一起,即是僧伽的意义。“大比丘”中的“大”,是很多、很伟大的意思,他们都是证果的阿罗汉比丘。这千二百五十人,都是跟随佛听法的常随众。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尔时”,是指讲《金刚经》的那一天。“世尊”,是佛的通号之一。佛一共有十一个称号,即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金刚经》中则用了佛、如来、世尊。佛的功德智慧,究竟无上,不但为世间的人天所尊重,也是出世的三乘圣者所尊重的,所以称为世尊。
“食时”,此翻译不很恰当,让我们来看玄奘法师的翻译:“尔时,世尊于日初分……”古代的印度人把一天的时间分为六分,白天三分,晚上三分。所谓日初分,是早上六点至十点之间。佛没有规定进食的时间,但是规定出家人所住之处——阿兰若,不能离人群太远,方便佛与其弟子去托钵化缘。一般上阿兰若与村落的距离要少于五公里,如此距离的托钵时间是去一小时,回来一小时,总共花两小时。如果比上述距离更远的地方是不适合比丘居住的。为什么呢?因为花太多的时间在托钵,相对的,修行办道的时间就减少了。如果佛早上六点出去托钵,最远距离来回花了两小时,那进食的时间是早上八点;如果阿兰若与村落的距离近,佛可能在早上七点就进食了,所以佛进食的时间不定。佛虽然没规定进食的时间,但是却规定过午不食、天亮前不食,食时就是天亮到中午之间。所以“食时”这个翻译会使我们误会,应该是“要出去托钵的时候”。“著衣持钵”,印度的夏天很炎热,佛的僧团中的比丘平时只是穿一条裙,上身是赤膊的;当比丘要外出,或参加法会时,才穿好衣服。此即是乞食的时候到了,所以佛著衣持钵进城去。佛制:比丘有三衣,一条是围裙——安陀会,又叫下衣,不论睡觉做事,就算是大小便时,也不离身。一条叫做郁多罗僧,也叫上衣,即入众的常礼服,在大众中所穿。一条叫做僧伽黎,也叫大衣,因用两层布做成,能御寒,所以又叫做复衣,在乞食、说法等时所穿的,大衣是比丘的被盖,也是大礼服。佛规定比丘离住处时,这三条衣都要带在身边,不可离开比丘太远。此三衣在中国流传有三种:一是唐朝的道宣律师所制定的律宗的三衣,流传最广;二是达摩禅师从印度传来的三衣,仅在禅宗道场流传,宋朝时还传到日本;三是唐朝时期密宗祖师由印度传来的三衣,只在密宗道场流传。此处的“著衣”是托钵时把三条衣都穿,这种情景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但在泰国、缅甸还有一些持戒严格的比丘依然三衣随身去托钵,即他们下半身穿安陀会,身穿郁多罗僧,把僧伽黎搭在肩上。“持钵”,钵是出家人吃饭用的器皿,庙堂中的大磬就是依钵的形状而铸造的。“入舍卫大城乞食”,乞食是佛规定的。就是说,佛规定比丘僧团每天要去乞食化缘,不可以收藏食物。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佛一生唯从白衣居士乞食,不向比丘比丘尼得食,所以,与比丘们一起去乞食。佛规定比丘在托钵化缘的时候,要平等行化,不得越次而乞。为什么呢?因为有些比丘专选美食来乞,有些专乞有钱人,有些专选好朋友来乞。为了克服食欲及免世俗的讥毁,佛制次第乞;不只要次第乞,而且若乞食超过七家,就是犯戒。乞七家而得不到食物当天就没得吃,就是所谓“托空钵”。在中国佛教的一些讲经师常说“罗汉托空钵。”罗汉怎么会托空钵?如果多托几家,一定会有食物的嘛!有些讲经师嘲笑罗汉不修福报,没人供养,却认为一生在化缘盖庙的主持有福报。
“饭食讫,收衣钵”,乞食以后,即回祇树给孤独园吃饭。饭吃好了,把所著的衣——僧伽黎,盛放饭食的钵,一一收好。有时天气热时,佛与其僧团中的比丘是赤膊的,在一般情况下是穿上衣和下衣,收大衣。如果你们曾经去参观泰国曼谷的玉佛寺,其所供养的释迦牟尼佛像是赤膊的。后来,有些比丘有病,如皮肤病,怕弄脏了衣服,里面就添多了一条衣,叫做覆肩衣(译音僧脚欹、僧祗支),就像现在的汗衫,此处衣是指一切布料。比丘原本只有三件衣服,后来又多收了两条覆肩衣,就变成五件。佛规定头陀只允许收三件衣,一般比丘可以收五件衣。
“洗足已,敷座而坐”,入城乞食是赤足的,双足沾染尘埃,所以需要洗足,但是佛与比丘是吃完饭才洗足,这说明此次佛与其弟子是在树林里共用餐,不是到居士家里受供。然后,敷座而坐,等待佛开示说法。“敷座”有两种情形:一种安排好一些上座的座床,一种只是在干草上敷一块布——坐具(尼师坛),五衣加上这坐具,就有六衣。此处的敷座,就没有讲到座床,应该是以坐具为座而坐!
玄奘法师的这段翻译是:“敷如常座,结跏趺坐,端身正愿,住对面念”,饭吃完后,衣钵收好,就静坐观心。
时,长老须菩提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上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