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作用,因此就阐释四圣谛。在四圣谛的教法中,将法分成两部分:一是世间的苦与集,专讲凡夫所知的世间法的生灭无常;二是出世间的灭与道,专讲朝向出世间法的不生不灭。这些为凡夫开示的佛法,都是说明在因缘作用里面,一切的本性是没有的,是空的。这是依凡夫执取外有世间、内有身心的有相见,而建立缘起性空来解说实相无相。
但是,对于已经知道一切法都是心所变现出来的大菩萨,佛就不以世间有相的生灭见来解释诸法的实相。佛为他们说,世间是一个很广大(不可估量广大)的法界,在此法界中的种种变化,没有种种差别相,即法界里没有所谓众生、你、我、法,没有所谓心内、心外的种种差别,统统都是一个大法界,一些经典把它称为毗卢性海。这一类的佛法就不讲空相,直接阐释这一切都是心的显现,是无量无边的光明、一切佛的刹土,变化无量无边。这是佛为大菩萨诠释诸法实相的方式。
在人间所学习到的佛法、人间流传的佛经、佛书,以及很多人撰写的经书的注解、论著,都讲因缘、讲生灭、讲性空,这都是以人的智慧所能理解的方式来讲解诸法实相。佛对天人、有神通不可思议的菩萨就不以这种方式来讲解佛法。因为必须依听闻者的能力分别说实相,所以须菩提说:“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所谓非相,是指无相、空相,即没有一个相可得的意思。我们在人间理解“实相本无相”,是从所见的法不取相,以此谓无相,认为一切都是因缘生起无相而说非相。但是除此见解外,还有大菩萨更深广的理解,菩萨们不但知道诸法是心的幻化,而且还能自在地、庄严地幻化。实相非相对菩萨而言,是幻化、自在、庄严、光明的非相,不是如凡夫依六根境界有相知见所能够知道的缘起无相,也不是如阿罗汉证悟空性的非相而已。当一个人知道一切都是非相的时候,“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根据一些大乘经典说,证悟实相是有深有浅的差别,阿罗汉知道诸法实相如牛身上的一根毛,菩萨知道的比较多,佛所知道的如牛身上所有的毛。在小乘的经典中也这么说,佛所知道的法,多得像树上的叶子,然而佛在人间所阐释的佛法,好像是掉在地上的枯叶而已。
可见佛以无量方式说诸法实相,佛法不只是佛为我们人类所讲的那么一点点而已。在人间初发心的菩萨若希求觉悟,站在人的环境、能力、智慧,第一步要解决的是在生灭幻化中,破除执著幻化为实有的心。在这种情况下,此菩萨是以缘起性空来观诸法实相。但是在菩萨道来说,这是一个过渡的观点、一个暂时的看法,当菩萨修到某个程度时,就不会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就是说,当菩萨修到能够看到一切三千大千世界、十方佛世界都是心的显现,他再也不以缘起性空的道理来了解实相。他就知道生死、众生等一切,都是心的庄严幻化,此实相无相是一心法界本清净、庄严、圆满、智慧、光明,菩萨所见一切是一心与万法不二显现的诸佛海会,见到心、佛、众生、万法平等一如,这才是菩萨见到的真正诸法实相。所以如来说实相无相不可说,为众生强立“实相”的名称。有人认为《金刚经》所诠释的佛法义理,是在强调性空假名,即一切相是无相,是假名的。事实上,此经的重点并不是要讲性空假名,而是说实相,名称可以是缘起、性空、无相、假名、真心、涅槃,虽然众生不闻不知实相,众生唯有在称名后才能听闻,所以如来必须称名而说实相。但是,我们千万不要期望在佛法里追求到一个真实的实相,因为有求皆苦。未证悟者只可以依这些实相名称所指示的去修,不可依这些名称所指示的去证。以涅槃来说,涅槃是无造作心,你去追求涅槃的境界,就变成有为造作!再比如,你认为有一个佛菩萨清净的境界可追求,那也是错误的!认为有清净法、有涅槃法可得,认为凡夫未入涅槃、佛入涅槃,这些都是取法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须菩提又说:“我生逢佛世,能听深妙的经典而信解受持,还不算难。当来世后五百岁中,如有众生能听此经而信解受持的,这才是第一希有哩!”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 则名诸佛。”
为什么呢?因为这人已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初地菩萨能对此经的甚深佛法义理信解受持,因为他们破除了以上四相的执取。我、人、众生、寿者等一切相本来就是无相可得。“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能离诸相——法相与非法相,则名诸佛。你是如何知道“佛”这一回事?是否是心外的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最后成就佛土、示现成佛、相好庄严、度化众生;是否是心外的阿弥陀佛又有其佛土等等?这一切都是我们听来、学来的,更确切的说,是从耳朵听闻得来的,没有亲眼看到;就算真的有能力看到释迦牟尼佛及其佛土,那也不过是从眼睛耳朵得来的。这一切都是我们的心所变化、所作的。如果要以眼睛、耳朵……身心境界来看佛,见到佛有三十二相、种种功德庄严,有佛成就众生,以及成就的佛土,这样就是被六根所骗,所以佛在经中说,我们的六根犹如贼,会偷掉我们的心。
凡夫常在六根所知的境界里起心动念、执著、取相,然后生起众生、佛等种种见解。所谓离一切诸相,即远离六根的有相知见来看世间的一切。在世间里,我们看到男人、女人、好人、坏人、佛等等,当菩萨不去执取这些相的时候,在他看来,你、我、他,大家都是平等的。此平等并不是你、我、他比较后而认为平等,而是同是心的幻化,幻化中没有自相可得,所以平等。
好像你去看电影,影片中有国王、士兵、好人、坏人等等,这一切都是银幕所反射的光、色彩变化罢了。这一切的种种变化,都是我们的心通过六根执取相。当一个人不再执取幻化,觉悟是一心法界。就绝对相信:“我、你乃至佛,都是心的平等幻化,绝对没有差别的一心法界。”觉悟圆满时,就知道我与众生皆是佛。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如果有人也如此说,一般人听了就会很生气。比方中国的一些禅宗祖师说“见性成佛”,有些宗派的学者就不同意,不但认为不可能,还要诽谤那些祖师呢。可是禅宗祖师却敢斩钉截铁地说:你就是佛。在禅宗任何有证悟的参学者,都要向老师肯定自己是佛,这就是禅宗所谓的承当。在中国佛教,就发生很多这类的事情:当修行人觉悟了,自认跟佛没有差别;不但如此,他还说你跟佛也是没有差别的。如果修行者自认是佛,而别人不是,这人还有我慢贡高,肯定离觉悟还很遥远。那些真正开悟的祖师绝对不是这样,他们看到都是平等,没有差别的。所以当你听到:“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千万别害怕与惊愕,很多人不信那些敢承当自己与佛同行的觉悟者,不信此人离一切诸相,心里无法接受他那个平凡的样子就是佛。可是此处的经文声明佛灭后五百岁,还有人能够离一切诸相,并且说此人是佛。其实离一切相者必定认为你与佛也无差别!可见凡夫见佛是凡夫,佛见凡夫是佛。然而,离一切相而觉悟是无相的平等佛智,并非成就福得庄严的有相佛果现象,所以不必依靠庄严国土来觉悟,也不必依靠眷属来自我庄严而觉悟,更不必众生来成就他而觉悟。因为觉悟是不必圆满佛的有相功德,此觉悟者没有庄严的三十二相,也没有国土与眷属,而众生执著以有为的三十二相、国土、眷属、神通等功德来衡量觉悟者,因此,离一切相的觉悟者是不被众生承认的佛。
关于中国禅宗所讲的承当,即修行者自以为有所觉悟时,祖师就问:“你是不是佛?”有些人就会说:“是!”关键不在于他回答是佛与否,而是在于他是否离一切相,如果他心中再也不执取任何一个法,他就是一个与佛一样自由自在的觉悟者,所以他就是佛。凡夫要看到庄严的相好、要有佛的身、要有种种福报、种种的功德……认为如此才是佛,这样的见解就是以佛见、众生见、我见等来找看谁才是佛。但是,世间万法,就是无相的法界心,实相无相,无一法可得。在实相中,一切众生、一切佛都是心的显现罢了,此心是没有差别的法界心,《华严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前面我提过法界心,所谓的菩萨入法界度化众生,其实就是度自己心中的众生,菩萨很清楚是心的幻化罢了。所以当一个人知道一切都是心在作用,没有所谓的心外的法、心内的法、能知的法——心、所知的法——境,他都不执取这些法的时候,这个人就是离一切相的佛。但是,如果你要以种种外相来看他,那他绝对就不是了。因为这种种的外相,是有为的分别心与业力因果所成就的,而有为的外相与觉悟无关。
我曾经说过,如果我不准许释迦牟尼佛来成佛,佛就不能来。你们听了,觉得我很狂妄。不是狂妄,而是我很夸张地要让大家明白是业力最大,即使菩萨有无量的神通,众生的恶业也能够阻止菩萨来成佛。为什么呢?因为当众生与佛无缘,即使佛来了,他依然看不到!犹如已在山里的蚂蚁,却永远见不到山。就是说,一切法是业所显现,也是心的幻化所显现,当有佛出现的时候,就是心中显现这些事情。必须大家的心显现有成佛这件事情,然后才有人成佛,有人看到佛。心的显现就是业力的成熟,有这么一段业力因果从心中显现,因此,我们就分别:我是凡夫、他是佛。实际上,一切心、一切业与一切法是同一件事的不同描述,里面并没有所谓你、我、他,也没有你的、我的、他的,更没有是你做的、是我做的、是他做的等等。以佛法来说,成就佛果要具足无量功德,也要靠眷属的因缘来成就;如果没有眷属,菩萨是成不了佛的,不是佛单方面的能力能度化其眷属,佛所度化的眷属绝对不会全是凡夫,必须有能力被度化才行,比如释迦牟尼…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上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