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上篇▪P14

  ..续本文上一页实体。以凡夫肉眼的境界,认为原子是被约束在一个很小很小的范围里,但是以万有引力来看,原子竟然影响到月球去了,它并没有被局限在你所看到原子那么小的地方。极大与极小是我们执著六根形成的幻相而分别出来的,我们却以为是事实,而实际上微尘只不过是一个名称,它本身没有实在的实体。“我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也是一样,是一个名称,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在这小至微尘到大如世界的种种因缘中,凡夫加以区分而给予名称。语言名称是人类逻辑思考的基础,为了要了解事物、表情达意,所以人类用语言来运作。佛经中有载,有的世界不用语言来讲佛法,比如《维摩诘所说经》中的香积世界,是以香味来弘扬佛法的。在我们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反之,那个世界的众生看我们以语言为弘法的工具,也一样觉得太奇异了!因为我们造了用语言来沟通的共业,所以要用语言来思惟一切,超出了语言所能思惟的,我们就认为是不可思议的。其实,一切东西的本质本来不是语言可以思议的,思议不过是语言的行为。

  比方说,当你向我说:“我看到一张桌子。”你的话是否说尽了当下见到的一切?你是否见到桌子的真面目?我听了你的描述后知道什么呢?其实我只知道我见过的桌子,并非你看见的那一张,就算你说出它是什么形状、大小、颜色、材料、所在方位等等。你见到的桌子不过是冰山一角,因为不同的光线,不同的眼睛视力,桌子里面、桌子背后等等,你都没有去了解呢!况且还通过语言来表达,我听到时,只能以我以前所见的来思惟你目前所见的东西。由此可见,一切“名”所表示的“相”,皆是个人心中有的,而且各自心中的“相”是依个人所好而有不同的执取并记忆在心中,所以这些被误以为真实的境界其实皆虚幻,因为不同的六根对同一境界所见皆不同。因此本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是指本无此相,妄是心中妄加分别相。对一切相,本经中佛说:如来说某某相,即是非相,是名某某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经典记载佛具足三十二相如下:

  (一)足安平相:即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着地面。

  (二)千辐轮相:又称手足轮相,即手掌、足心现一千辐轮纹。

  (三)指纤长相:即手指、足指皆纤细圆长。

  (四)足跟圆满相:即足踵圆满广平。

  (五)指缦网相:即手足指间,皆有缦网之纹样,如鹅王之足。

  (六)手足如兜罗绵相:即手足极柔软。

  (七)足趺高满相:又作足趺隆起相,即足背高起圆满之相。

  (八)腨如鹿王相:即股骨如鹿王之纤圆。

  (九)手过膝相:即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

  (十)马阴藏相:即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或象阴)之相。

  (十一)身广长等相:身仪端正,竖纵横广均等,无不相称也。

  (十二)毛右旋相:即佛发毛由头至足皆右旋。其色绀青,柔润。

  (十三)毛孔一毛相:一孔一毛,生相不乱。

  (十四)金色身相:指佛身及手足悉为金色,如众宝庄严之妙金台。

  (十五)圆光一寻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也。

  (十六)皮肤细软相:身皮细滑尘垢不著,一切尘垢不染。

  (十七)七处隆满相:指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之肉皆隆满。

  (十八)两腋圆满相:即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

  (十九)身如狮子相:指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狮子王也。

  (廿)大人直身相: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

  (廿一)肩圆满相:两肩圆满而丰腴。

  (廿二)四十齿相:指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

  (廿三)诸齿齐密相:即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

  (廿四)四牙白净相:即四十齿外,四齿最白而大,其色鲜白光洁。

  (廿五)狮子颊相:即两颊隆满如狮子颊。

  (廿六)常得上味相:指咽喉中常有津液,得诸味中之最上味。

  (廿七)广长舌相:即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

  (廿八)梵音相:即佛清净之梵音和雅,近远皆到,无处不闻。

  (廿九)目绀青相:即佛眼绀青,如青莲花。

  (卅)睫如牛王相:指睫毛长整齐而不杂乱。

  (卅一)顶上肉髻相:即顶上有肉,隆起如髻,亦名无见顶相。

  (卅二)白毫光相:眉间有白毫右旋,柔软如兜罗绵,常放光明。

  以上三十二相,行百善乃得一妙相,称为“百福庄严”。转轮圣王也具足这三十二相,只不过眉间白毫不会放光,唯有佛白毫放光接引众生。

  佛又问须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吗?”须菩提答:“不可以。佛随顺众生说的三十二相,没有实在属于某佛的三十二相,是个名称,名为三十二相。”若执取三十三亦有得三十三相,比如加上一个唇美丽或耳长寿相。”这三十二相是种种善法、功德暂时所显现出来的有为形相,而我们的心也看到这些形相。就是说,世间的一切形相,是我们的心互相作用之后,转换而成的,而这个转换是心的变化,大家有不同的转换。因此在佛经中说,饿鬼、天人、人类看同一样东西,各个看出不同的结果。因为在这个心的转换当中,业力促使我们看到三十二相,并不是有实实在在的三十二相,它只是一个名称,叫做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前面比较功德,第一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第二以充满恒河沙数的世界七宝布施,现在佛告诉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体与生命做布施;如果又另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所得的福德更多!”布施在于牺牲自己所有的,全心全意去奉献、去利益他人。自己所有的,最贵重的莫过生命。舍财还容易,舍身可难了。然而,不论布施财物或生命,都能够得到很多很多的善法、功德,但是这些善法、功德不能使你解脱生死。如果有人对《金刚经》中所阐释的佛法,能够生起信心,能够依法去实行,那他所得的功德,就比布施的功德还大,因为这些功德能够令他朝向解脱。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当时,须菩提深刻的理解到般若法门的义趣——义是义理,趣是意趣,感到法门的希有!无限感动,不自觉地涕泪悲泣而向佛说:“希有的世尊!佛所说的甚深微妙经典,我从过去所得慧眼以来,未曾听说过如是之经!”

  在佛法中,一般以眼睛代表智慧明了,因此以智慧来观察,称为慧眼。前面我已经说过须菩提是古佛——青龙佛再来,他如此说是赞叹佛所诠释的佛法。有人认为须菩提不是阿罗汉吗?为什么还会掉眼泪呢?在大乘经典中记载,不但有阿罗汉掉眼泪,阿罗汉还跳舞呢!佛经有载,有一位大乘的紧那罗王菩萨,当他弹琴的时候,迦叶尊者跳起舞来。有人就问:为什么身为阿罗汉的迦叶尊者也会跳起舞来?原来那位紧那罗王是个不可思议的大菩萨,他所弹出的琴声,不仅使迦叶尊者跳起舞来,整个山河大地都在跳舞。菩萨的一些不可思议力量影响很大,我们不可用人的眼光来看。在我们认为,阿罗汉没有烦恼、没有执著……但是这些不可思议的菩萨所做的事情,连阿罗汉也感到莫名其妙,百思不解!

  《维摩诘所说经》有载:维摩诘居士的室中有一天女,看见菩萨、声闻、天人在听闻妙法,便于室中显现其身,而且随即以天花散在诸菩萨及诸大弟子身上以为供养。所散的天花飘至诸大菩萨的身上,随即皆堕落,可是飘至诸大弟子的身上,便粘着不堕,阿罗汉不喜欢身上有花,设法除去身上所有的花,可是尽管用尽自己的神通力,都不能令花离去。这个也是菩萨的变化。

  《金刚经》是佛与须菩提的对答,其实是释迦牟尼佛与青龙佛的对答。所以此处,并不是须菩提起了烦恼、激动而流泪,是表示尊者被这部经的不可思议所感动,而这样赞叹。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长老须菩提称叹深法难遇,接着说:“如果有人听闻这深妙法门,生起清净的信心,就能够生起实相,这是极为难得的!所以说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的!”

  佛在大小乘经典里,都有讲到诸法实相,但是对不同的众生,则以不同的方式来诠释:㈠对声闻根性的“凡夫”说业力因果的无常、苦、无我是诸法实相,㈡对声闻“圣者”说心行处灭的涅槃寂静是诸法实相,㈢对菩萨根性的“凡夫”说万行清净的缘起性空是诸法实相,㈣对登地的菩萨说法界圆觉的庄严幻化是诸法实相。其中前三种是依有身心世界的境界来说,第四种是依诸佛境界来说,不论佛以哪一种方式来说实相,必定引导众生最终觉悟到诸法实相是无相的。

  在多数的经典中,都以空相为实相。所有阐释实相的法,都会强调:“凡夫眼前所知所见的一切,不是诸法实相,另外有所谓圣者所知的诸法实相,就是空、涅槃相。”因为人类的能力只能以人的身心去了解万法,佛就阐明我们的身心是五蕴和合。佛对比丘说:所谓的世间真实相,就是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的因缘和合。凡夫以六根得来的知识为真实,佛知道凡夫迷惑以生灭为事实,便随顺凡夫的生灭见,说明生灭是无常、苦、无我的幻相,进一步开示涅槃是真正的真实相。所以佛才为我们诠释有关涅槃的佛法道理。当佛为我们阐释涅槃,凡夫就执取生死轮回、生灭是一边,不生不灭、涅槃清净是另一边,于是就想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度到解脱生死的彼岸。这就是佛在人间针对(不论大小乘的)凡夫所诠释的法。在这一类的法中,佛开演业力因果的种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上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