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上篇▪P13

  ..续本文上一页算多呢?”须菩提答道:“恒河已经多得不可计数了,何况是那些恒河中的沙?这当然多啰!”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前面提到以修得身如须弥山王来比喻此凡夫福德很大,然而还不够殊胜,佛又对须菩提说:“我现在问你: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充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的种种宝物,拿来布施,你说他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说:“很多!”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佛告诉须菩提:“如果有人对于这般若经,能全部,甚至只受持一四句偈,或为他人宣说一四句偈,这人所得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者的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佛又说:“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这本经,有人诵持四句偈语,应当知道这个地方,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来此以香、花、灯、乐等做供养,像供养佛的塔庙一样。”在古代,佛的塔庙是供奉佛的舍利子,后来也供奉经书,因为佛的舍利子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会变化、会放光、会变大、会生长,而且有很多的天人来做护法,保护舍利子。如果这个地方的人没有好好供养,舍利子就会被天人拿走。供养舍利可分两种来说:一是佛的肉身焚化后,留下的舍利子收藏在塔庙中,让佛弟子供养,称为供养佛的身舍利;二是佛所阐述的经典,被后人刻成经文收藏在塔庙中,让佛弟子供养,称为供养佛的法舍利。佛经有载,在过去久远时代所供奉佛舍利的塔,也有人供养。

  佛又接着说:“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般若经典的,即按照《金刚经》的道理去实践,当知是人已成就最上第一殊胜希有之法!这部般若经典所在的地方,就等于有佛,恭敬此经,要像恭敬佛,尊重佛的弟子一样。”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如来比较功德完毕,须菩提问佛:“这部经应当叫做什么名称?我们应该怎样受持?”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这些法能够使你从生死的此岸,到达解脱生死的彼岸。并没有实在的法,可称为到彼岸,因为众生迷惑的时候,见到有生死轮回;如果解脱了,只见到生死轮回是心如幻如化的变化而已。好像一个人梦见自己生死了一次,醒来后了知梦中的生死不可得,然而梦中的情景并非什么也没有,在心中的确显现了这个梦,而且你在梦中当时认为是实在的。比如梦里你跟某某人结婚,生了几个孩子,后来就死了。你在梦中以为一切事情是真实的,但是当你醒来的时候,肯定知道是心在作用,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我们现在的种种境界就如在梦中,其实是心所变现出来的。当我们觉悟时就如梦醒,就知道这一切境界是不真实的。如上我所阐释心的变现,所举的原子与月球的比喻,你们应该了解心与物质互相为因缘,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属于谁的,互相的重重因果,造成这种业力因缘、因果。在这业力因果的变化中,我们的心分别这是境界、那是心。当众生有同样的业,见到同样的境界,就互相印证大家没看错,认为其中有真实的东西。其实,现实中的境界与梦里的境界同是心在作用,你却认为梦的境界是迷惑、假的。佛说你清醒的境界也是迷惑的、假的,同是幻化的生死大梦。《金刚经》告诉你:“这一切梦幻的生死境界中,无人我等四相,心不要住在梦幻的六根境界,要在梦幻里无住生心,从中觉悟此心本具金刚般若波罗蜜。”如果你认为有实实在在的修行、解脱生死的道路可行,那就是迷惑了。所以佛说,并没有实在的般若波罗蜜,此是心的变化,里面没有实体的事物。

  前一句经文说此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就是金刚智,任何有生灭的智慧皆非金刚智,在此以金刚的不坏性来形容般若智慧,其实就是指法界光明智慧,法界就是心,它本具智慧,不从修得,所以如金刚不可破坏。若智慧是转识成智,可转的是缘起法,则可破坏,因此不可转迷惑的识成解脱的金刚智,原因是金刚智不可转。因为万法、心、智慧及光明是不可分的,成佛时此心此法称为般若智慧,在凡夫时此心此法称为业力、因果及万法,皆是同一法界同一心体,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迷惑者认为迷惑的法——惑业苦,其实也是法界心所生,也是具备智慧的功德,因此在迷时造作业力与偿还果报一点也不错乱,如果那不是智慧还有什么可称为智慧?因为无有一法不是智慧心所显现,所以般若波罗蜜即万法本自具足,般若不因佛说而有。听来与修来的智慧只是有为的世间智慧,并非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佛问须菩提:“在金刚般若的法会里,到底佛有所说法吗?”须菩提答:“世尊!如来无所说。”

  什么叫做说法?我们先不谈佛有没有说法,比方我现在坐在这里讲话,你们坐在下面,如此说成:我说法,你们听法。以因缘来说,说法是一段因缘过程,其中,我有我的因缘,你们也有你们的因缘,乃至所有这个境界共业的心都参与这段业力因缘,才能显现这个境界。是大家共同来此成就这件事情,事成时,你看到有人在说法,于是你认为有实在的境界,你把它当成真实的了。

  你们认为有一个实在的广超法师在讲话。其实,如果没有种种因缘配合,绝对不会发生这件事情。在此事件的因缘过程,不但没有也不必人去控制,只要有因缘,事件就发生了。所以佛法常说“此有故彼有”,有种种因缘,我们的业(心中有关的因缘)就会完成业的显现。于是你看到现前的一切,我看到的也是你所看到的,于是就有共同想法 “我说法,你在听法”的情景。”这些业的显现必然是在每个人的心中,有过去种种的因缘在牵引,才促使这件事情发生。我们大家能够坐在这里,都是有缘人,没有缘的人不会走进这扇门里来,所谓:“佛门虽广大,只度有缘人。” 是有佛度有缘的众生吗?是大家过去共同造作的业力因果。那过去的业力因果又收藏在哪里呢?它不是外在的因果,是在大家的心中作用。大家的业力因果互相影响,佛说有业的现象——即有心的显现,但业与心皆无人我,是心的显现出这样的一段因缘,然后,我们把它叫做说法。于是就执著在因缘里,另外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广超法师在随缘说法、在讲话,因为我们已经把这一段业力因果,当成另有真实的事了。这犹如把电影里的人物与故事当成是真实的那样。

  有人听了可能有这样的疑问:“佛若没有说法,这么多的佛经从哪里来?”本经不是说 “实无有法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又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更进一步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其实此经就是金刚智慧,金刚智慧不从修行得来,是一切法本具智慧的功德。既然万法由心生,此心当具有左右万法的智慧,凡夫及佛皆同此心,一切诸佛及智慧皆从此心出,此心即此经——金刚般若波罗蜜,人人具有却不自知。须菩提知此心无自他相,故说“如来无所说”,意思就是说,实相中,万法皆法界心,此心本具智慧,无相、无人、无我,一切万法皆从智慧中来,你、我乃至佛和佛经,皆从此经出,即金刚不坏智,也叫做金刚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以现代语言来说,微尘就是原子,或者电子,即组合世界的最小元素。佛问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内所有的微尘,算起来多不多?”须菩提答:“很多!”

  在我们的境界中,微尘是非常非常小,世界是非常非常大,是微尘在世界里?还是由微尘组成世界?佛把微尘和世界放在一起说,不是要我们知道极大与极小是假名而有的因缘和合,而是要我们知道极大与极小是无相的,是不可分离的互相含容。当佛为菩萨讲法的时候,直接说在一个微尘中,可以看到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在大千世界中,可以看到微尘;最大的与最小的之间是没有界线的。在我们的感觉、概念上,最大的包含着最小的,最小的不能包含着最大的。实际上,这件事情是不能成立的,而我们却认为确确实实是成立的。你们同意我前面所举的例子:一个原子承受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原子给予它的吸引力。我们说地球跟月球互相吸引,即地球上的一个原子吸引着月球上所有的原子,那么,这个原子就包含着月球上所有的原子给予它的力量。其实它不只跟月球作用,它跟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物质都在作用。因此,一个原子里面就包含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跟它有关的力量;三千大千世界的任何一个极微里,都可以找到此原子所影响的力量,但是我们认为极小的只能在极大里面。那么,什么是极大和极小呢?是人依眼根分别取相而认为有不可分割的极小,进一步分别由无量的极小合成极大。

  其实,我们的心念的影响力也跟原子一样无边界,如果我们动了一个心念,就会影响三千大千世界,但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时时刻刻在影响全世界。同样的,三千大千世界里的一切东西也会影响我们。科学家用尽心思与一切科技,也无法确定一个原子到底有多大,因为所有的极大与极小没有实在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上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