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算多呢?”須菩提答道:“恒河已經多得不可計數了,何況是那些恒河中的沙?這當然多啰!”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前面提到以修得身如須彌山王來比喻此凡夫福德很大,然而還不夠殊勝,佛又對須菩提說:“我現在問你: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充滿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種種寶物,拿來布施,你說他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說:“很多!”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佛告訴須菩提:“如果有人對于這般若經,能全部,甚至只受持一四句偈,或爲他人宣說一四句偈,這人所得的福德,勝過七寶布施者的福德。”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佛又說:“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有這本經,有人誦持四句偈語,應當知道這個地方,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都應來此以香、花、燈、樂等做供養,像供養佛的塔廟一樣。”在古代,佛的塔廟是供奉佛的舍利子,後來也供奉經書,因爲佛的舍利子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會變化、會放光、會變大、會生長,而且有很多的天人來做護法,保護舍利子。如果這個地方的人沒有好好供養,舍利子就會被天人拿走。供養舍利可分兩種來說:一是佛的肉身焚化後,留下的舍利子收藏在塔廟中,讓佛弟子供養,稱爲供養佛的身舍利;二是佛所闡述的經典,被後人刻成經文收藏在塔廟中,讓佛弟子供養,稱爲供養佛的法舍利。佛經有載,在過去久遠時代所供奉佛舍利的塔,也有人供養。
佛又接著說:“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般若經典的,即按照《金剛經》的道理去實踐,當知是人已成就最上第一殊勝希有之法!這部般若經典所在的地方,就等于有佛,恭敬此經,要像恭敬佛,尊重佛的弟子一樣。”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如來比較功德完畢,須菩提問佛:“這部經應當叫做什麼名稱?我們應該怎樣受持?”佛告訴須菩提:“這部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般若,這些法能夠使你從生死的此岸,到達解脫生死的彼岸。並沒有實在的法,可稱爲到彼岸,因爲衆生迷惑的時候,見到有生死輪回;如果解脫了,只見到生死輪回是心如幻如化的變化而已。好像一個人夢見自己生死了一次,醒來後了知夢中的生死不可得,然而夢中的情景並非什麼也沒有,在心中的確顯現了這個夢,而且你在夢中當時認爲是實在的。比如夢裏你跟某某人結婚,生了幾個孩子,後來就死了。你在夢中以爲一切事情是真實的,但是當你醒來的時候,肯定知道是心在作用,並不是說什麼都沒有。我們現在的種種境界就如在夢中,其實是心所變現出來的。當我們覺悟時就如夢醒,就知道這一切境界是不真實的。如上我所闡釋心的變現,所舉的原子與月球的比喻,你們應該了解心與物質互相爲因緣,誰也離不開誰,誰也不屬于誰的,互相的重重因果,造成這種業力因緣、因果。在這業力因果的變化中,我們的心分別這是境界、那是心。當衆生有同樣的業,見到同樣的境界,就互相印證大家沒看錯,認爲其中有真實的東西。其實,現實中的境界與夢裏的境界同是心在作用,你卻認爲夢的境界是迷惑、假的。佛說你清醒的境界也是迷惑的、假的,同是幻化的生死大夢。《金剛經》告訴你:“這一切夢幻的生死境界中,無人我等四相,心不要住在夢幻的六根境界,要在夢幻裏無住生心,從中覺悟此心本具金剛般若波羅蜜。”如果你認爲有實實在在的修行、解脫生死的道路可行,那就是迷惑了。所以佛說,並沒有實在的般若波羅蜜,此是心的變化,裏面沒有實體的事物。
前一句經文說此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就是金剛智,任何有生滅的智慧皆非金剛智,在此以金剛的不壞性來形容般若智慧,其實就是指法界光明智慧,法界就是心,它本具智慧,不從修得,所以如金剛不可破壞。若智慧是轉識成智,可轉的是緣起法,則可破壞,因此不可轉迷惑的識成解脫的金剛智,原因是金剛智不可轉。因爲萬法、心、智慧及光明是不可分的,成佛時此心此法稱爲般若智慧,在凡夫時此心此法稱爲業力、因果及萬法,皆是同一法界同一心體,所以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迷惑者認爲迷惑的法——惑業苦,其實也是法界心所生,也是具備智慧的功德,因此在迷時造作業力與償還果報一點也不錯亂,如果那不是智慧還有什麼可稱爲智慧?因爲無有一法不是智慧心所顯現,所以般若波羅蜜即萬法本自具足,般若不因佛說而有。聽來與修來的智慧只是有爲的世間智慧,並非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佛問須菩提:“在金剛般若的法會裏,到底佛有所說法嗎?”須菩提答:“世尊!如來無所說。”
什麼叫做說法?我們先不談佛有沒有說法,比方我現在坐在這裏講話,你們坐在下面,如此說成:我說法,你們聽法。以因緣來說,說法是一段因緣過程,其中,我有我的因緣,你們也有你們的因緣,乃至所有這個境界共業的心都參與這段業力因緣,才能顯現這個境界。是大家共同來此成就這件事情,事成時,你看到有人在說法,于是你認爲有實在的境界,你把它當成真實的了。
你們認爲有一個實在的廣超法師在講話。其實,如果沒有種種因緣配合,絕對不會發生這件事情。在此事件的因緣過程,不但沒有也不必人去控製,只要有因緣,事件就發生了。所以佛法常說“此有故彼有”,有種種因緣,我們的業(心中有關的因緣)就會完成業的顯現。于是你看到現前的一切,我看到的也是你所看到的,于是就有共同想法 “我說法,你在聽法”的情景。”這些業的顯現必然是在每個人的心中,有過去種種的因緣在牽引,才促使這件事情發生。我們大家能夠坐在這裏,都是有緣人,沒有緣的人不會走進這扇門裏來,所謂:“佛門雖廣大,只度有緣人。” 是有佛度有緣的衆生嗎?是大家過去共同造作的業力因果。那過去的業力因果又收藏在哪裏呢?它不是外在的因果,是在大家的心中作用。大家的業力因果互相影響,佛說有業的現象——即有心的顯現,但業與心皆無人我,是心的顯現出這樣的一段因緣,然後,我們把它叫做說法。于是就執著在因緣裏,另外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廣超法師在隨緣說法、在講話,因爲我們已經把這一段業力因果,當成另有真實的事了。這猶如把電影裏的人物與故事當成是真實的那樣。
有人聽了可能有這樣的疑問:“佛若沒有說法,這麼多的佛經從哪裏來?”本經不是說 “實無有法得無上正等正覺”嗎?又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更進一步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其實此經就是金剛智慧,金剛智慧不從修行得來,是一切法本具智慧的功德。既然萬法由心生,此心當具有左右萬法的智慧,凡夫及佛皆同此心,一切諸佛及智慧皆從此心出,此心即此經——金剛般若波羅蜜,人人具有卻不自知。須菩提知此心無自他相,故說“如來無所說”,意思就是說,實相中,萬法皆法界心,此心本具智慧,無相、無人、無我,一切萬法皆從智慧中來,你、我乃至佛和佛經,皆從此經出,即金剛不壞智,也叫做金剛心。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以現代語言來說,微塵就是原子,或者電子,即組合世界的最小元素。佛問須菩提:“叁千大千世界內所有的微塵,算起來多不多?”須菩提答:“很多!”
在我們的境界中,微塵是非常非常小,世界是非常非常大,是微塵在世界裏?還是由微塵組成世界?佛把微塵和世界放在一起說,不是要我們知道極大與極小是假名而有的因緣和合,而是要我們知道極大與極小是無相的,是不可分離的互相含容。當佛爲菩薩講法的時候,直接說在一個微塵中,可以看到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在大千世界中,可以看到微塵;最大的與最小的之間是沒有界線的。在我們的感覺、概念上,最大的包含著最小的,最小的不能包含著最大的。實際上,這件事情是不能成立的,而我們卻認爲確確實實是成立的。你們同意我前面所舉的例子:一個原子承受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原子給予它的吸引力。我們說地球跟月球互相吸引,即地球上的一個原子吸引著月球上所有的原子,那麼,這個原子就包含著月球上所有的原子給予它的力量。其實它不只跟月球作用,它跟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物質都在作用。因此,一個原子裏面就包含著叁千大千世界所有跟它有關的力量;叁千大千世界的任何一個極微裏,都可以找到此原子所影響的力量,但是我們認爲極小的只能在極大裏面。那麼,什麼是極大和極小呢?是人依眼根分別取相而認爲有不可分割的極小,進一步分別由無量的極小合成極大。
其實,我們的心念的影響力也跟原子一樣無邊界,如果我們動了一個心念,就會影響叁千大千世界,但是我們不知道自己時時刻刻在影響全世界。同樣的,叁千大千世界裏的一切東西也會影響我們。科學家用盡心思與一切科技,也無法確定一個原子到底有多大,因爲所有的極大與極小沒有實在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總釋經文上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