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显现,因此大乘经典说:“心净则国土净。”而执著有相的人,就追求外在的庄严。最庄严的佛土是佛的无相净土,就是一片光明的法界心,佛在光明中的功德显现,不只让菩萨看到庄严的佛土与佛身,甚至于佛身, 上一个毛孔放光,就可以让菩萨看到无数庄严的佛世界。佛能够放出无量光明,在菩萨的眼前呈现如大海般广阔无边的无量庄严佛土。在菩萨的智慧看来,这一切都是佛心的显现。在这无量国土中,人类只见到南赡部洲的人间,并且以为有真实的佛出世了,并认为佛的这一生是其业力因果成熟而来的,其实这也是佛度化众生,所显现的庄严佛土啊!这个庄严佛土与极乐世界同是不可思议!
因为凡夫认为佛菩萨在度化众生、在庄严国土。因此如来以庄严国土这回事问须菩提:“菩萨发心庄严佛土,究竟有佛土可庄严吗?”须菩提答:“没有真实的国土可庄严,也没有真实的能庄严法(即菩萨),也没有庄严的行为。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在本经中出现很多这类型的三句论法,有人以性空、缘起、假名来解释。于是解释说:庄严国土是因缘假合,空无自性,所以是假名庄严。然而,在菩萨看来,一切众生、一切国土等种种现象,都是心的变化。菩萨的国土是否庄严在于心是否庄严,当所知障破除的越多心越清净,心的幻化就越庄严,幻化越庄严,所化的国土就越庄严,如此名为庄严国土。所以佛菩萨的智慧所见,庄严国土的全体是法界心的显现——实相,并无因缘、假合、空性、假名的见解。但是众生取相,看到有外在的国土,于是佛为取相者开示因缘、假合、空性、假名。
菩萨看到的国土,本来就是法界心的庄严显现,而他就在其中(心中)庄严国土。所以菩萨是在庄严境界做庄严国土的事业,其智慧明了是心幻化成就此庄严境界。其实,凡夫业力所成就的境界,也是心不可思议的庄严幻化,但是凡夫却对此不知不觉。
从须陀洹至菩萨庄严佛土,说明贤圣证无为时,证悟果位虽不同,但是其所证悟的法毕竟是无所得,因为涅槃本无为,证悟无为乃是放下“有所得”的执著。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说:“所以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处佛重复说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这里是指应生怎样的心?佛说:“如是生清净心。”
什么叫做清净心?在人间,修定和修慧这两种修法,能生起舍心而令心清净。修定如何建立起清净心?凡夫修定进入四禅的时候,心才最清净。因为四禅的心没有造作,所以称为清净心——舍念清净。居住在欲界的凡夫,有种种不清净的欲界心念,修行者修到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还不够清净,最清净的是四禅。因为修行者进入四禅时会生起舍心,此心对一切外境没有造作,此时的正念正智最强,佛法称此舍心为舍念清净;由于第四禅以上的心,趋向无念而使到正念正智变弱,所以在修定时,四禅的舍心与正念正智才是修道者的最清净心。修慧如何建立起清净心?一个人修慧证悟初果到三果的当时,也会生起没有造作的清净心——舍心(舍觉支)。一般人的心对境界生起种种的分别,要这样,要那样……这种种的心有造作,就不平等、不清净。四禅及证悟前三果时的舍念清净是在色、声、香等里,依正念正智而生;然而,本经所说的“应如是生清净心”,并不是指四禅或证果时的舍心,而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的清净心。
我们的心与外境是相对应的。如果以唯识的说法,这个与外境相对应的心,叫做妄心,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生起,是因为外面境界动,我们才生起那样的心,那样的去分别。如果是人,就分别人所知的东西,以佛法说,这是迷惑的心。这个迷惑的心使我们对外境生起不同的看法,也因为我们过去有不同的业、不同的根、尘,就生起不同的识,这些心都不能算是清净的。在依身心境界生起的迷惑心当中,佛最强调的两个心念是:正念和正智。它们是清净心。不管修行人生起任何的心,正念和正智都一定要存在。虽然登地菩萨不再执取有为的正念正智,但是初发心菩萨要心清净,第一步就是要能够在色、声、香、味、触、法中保持正念和正智,不随烦恼心执取境界而生起种种的见解。何谓烦恼心?心有不同的活动次第,起先是不分人我的法界清净心显现身心世界等万法,其次是依六根、六尘生起第一念了别境界的六识——了别心,凡夫迷惑于法界的显现,以为了别心是能知者——我,所了别的境界中六根为身——我所,所了别的六尘为外在境界,然后才生起种种的分别心,最后才依分别心生起种种的烦恼心,即主要有贪、嗔、痴、慢、疑和各种不正知见。
在未解脱生死前,正念和正智是两个最重要的清净心。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知道自己心猿意马,为了不让它为所欲为,胡乱生起,在行住坐卧,时时刻刻保持正念与正智是非常重要的。当菩萨能无住生心时,就能够自在地运用心念,这时候就没有所谓好与坏的分别了。这样菩萨才有能力入世间;反之,如果你整天分别好坏善恶,就要赶快出世间。因为你看到好、看到坏,最后会越看越烦恼,总觉得一切都不如意,就想要快点离开世间。有了正念正智,定慧一体,就不被现前境界转,此时这位菩萨才有能力入世间,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
在登地菩萨的境界中,就不以有为的正念和正智为清净心,因为正念和正智是有生灭的,是有为的无常的清净心。在我们的生灭无常的境界中,正念正智是清净心所要具备的。我们的六识、六根所对的境界等等,都是生灭无常,是由心变现出来的。依六根而生起的清净心有很多层次,如初禅到四禅都有不同清净的舍念,这些都是无常的清净心,唯有不依六根而生起的心是最清净——法界心,此心不被六识、六根所染污,一切万法就是法界心的作用。请注意,法界心和舍心都不是平时的思惟心,法界心是无为,舍心是有为,都是清净心。
佛、菩萨知道当下这个世间就是法界心的显现,包括凡夫所见的凡夫世间也是法界心的显示,只是凡夫无法明了法界心,执取六识是心,其他是境,把依眼、耳、鼻、舌、身、意而生起的六识当成现前的心,其实能知的心是由清净的法界心所显现。有些经论把法界心称为如来藏,或称为常住真心。不过“常住真心”会被误解成六识的幻化影相里另有一个无所不在的真心,在这里就暂时借用如来藏来说明法界心。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所生的清净心并非依六根、六尘而生的六识心,是本来清净无有取舍的法界心。菩萨不住涅槃,入法界,就在心所显现的法界中做幻化佛事,没有所谓的某个身心是我,好像《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地藏菩萨以很多分身在不同的国土中出现,然后到忉利天聚集在一起出现在佛前,然后又合为一个地藏菩萨。当他出现在不同的国土中,众生认为他在轮回、他在那边执著地修行、他在度化众生等等。其实并非如此,地藏菩萨很清楚这是心所变现的;在我们看来,他是在那边做利生事业。
如果一个人的心不住色、声、香等,那么,世间还有什么能留住他们呢?他们还会对儿女私情或权利、名声及财富感兴趣吗?世间有谁的心不住色、声、香等?只有罗汉及菩萨心不住色、声、香等,但是罗汉是不住也不愿生心了,唯有登地菩萨才能不住六尘而生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弥山即是妙高山,此山不是我们人间所看到的山。根据佛经的记载,人类居住的地方,叫做南赡部洲。从南赡部洲与须弥山之间隔着香水海。须弥山只有天人和鬼神居住,山腰住着四大天王,山顶住着帝释天(玉皇大帝)。有些人说须弥山是喜马拉雅山,这是错误的!经典记载此山比日月还大。从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要经过香水海(不是地球上的咸水海)才到须弥山,须弥山并非人间境界,不可能在地球上。佛问:“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那样的高大庄严,你以为大不大呢?”须菩提说:“这当然很大!为什么呢?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身体是因果所造成的,凡夫看到实有身心在真实的世间;在佛菩萨看到身心世界是法界心所幻化,随着众生不同的业,见到不同的幻化境界,在不同境界里见到不同的身。大乘佛法说释迦牟尼佛有千百亿化身,即在不同的世界中,佛出现不同的身。在人间二千五百多年前,佛以悉达多太子的身份成佛。可能几千年以后,佛又在另外一个南赡部洲成道。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是由一佛度化,佛在色界最高的四禅天中的摩醯首罗天出现的报身,从那个地方来看大千世界,佛应化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从我们人间看上去,看不到报身佛的报身境界,也看不见佛在其他世界的应化身,只看到人间以八十岁的老比丘示现成佛的应化身,于是认为这就是佛。但是佛说,不同的佛身皆是心的显现,是佛随着众生的境界而出现的。不但佛身如此,众生的各种身也是心中的业力所显,同样的身在不同境界的众生看来是不相同的,所以没有所谓肯定最大的身,它是不实在的,是一个名称,叫做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本经较量功德,一层比一层深。比如前面只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来较量,这里就用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来比较。
佛问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的数目,每一粒沙就是一条恒河,有这么多的恒河中的沙数,算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上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