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佛接着又问:“证悟三果的阿那含会这样的想“我得阿那含果”吗?”须菩提答:“也不会的。”三果圣人断了戒禁取见、我见、疑、贪(淫欲)和嗔心——五下分结。他今生死后不会来欲界,而是投生到色界。因为没有了欲界的心,就不会回来欲界,所以三果称为不来果。“阿那含名为不来”,不来就是去,去哪里?去色界,称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没有所谓去色界这回事,是心、业在转化、变化,继续完成心的业习、习气,到最后进入涅槃,解脱了,没有所谓一个众生来去,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让他来去,所以名为阿那含。有些阿那含在死的那一刻,会证悟阿罗汉果;有些阿那含死的时候,去色界的五净居天修行证悟阿罗汉果;有些刚投生到色界,就证悟阿罗汉果;有些投生在色界轮转生死,然后在色界证阿罗汉果。有些阿那含在色界的五净居天的最低天死后,再投生上一层天,死后再上一层天,一直上……到最后进入涅槃;最差的阿那含最后一生要到无色界才入涅槃。所以阿那含有很多种,大约可分为七种。所以“不来”并不是指仅剩下一生或不来人间的意思,“不来”是在生死中再也不倒回到低的境界,向更高的境界朝向解脱。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佛又问:“阿罗汉会这样的想“我得阿罗汉道”吗?”须菩提答:“不会!”阿罗汉断除色界取、无色界取、掉举、我慢、无明——五上分结。如果阿罗汉有这样的想法:我得阿罗汉果,就执著有我、人、众生、寿者。
目连尊者告诉人家说:“我是阿罗汉。”而且不只如此,佛在世时,很多阿罗汉也让人家知道他们是阿罗汉。他们是否有所执著?并不是!因为阿罗汉已经证悟无我,虽然自称“阿罗汉”却不执著为实有定法是阿罗汉。佛也说我是佛,还教导阿难尊者在佛经的开始安放“如是我闻”,以让后学佛法者生信。本段经文说明,阿罗汉已证悟无我、人、众生、寿者,没有一个实在的法可以称为阿罗汉,所以须菩提说:“实无有法名阿罗汉。”意思是没有一个实在的法,可以称为阿罗汉。不只阿罗汉是如此,初果、二果、三果的圣者也如此;不只圣者是如此,众生也如此,即“实无有法名为众生”。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 “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菩提说:“世尊不是称叹我在诸大弟子之中,所得的无诤三昧最为第一吗?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在佛的弟子中,每个的道行、业习都有差别;虽然他们都证悟阿罗汉果,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每位圣者都有独自的特点,其中,须菩提的特点就是无诤三昧。梵语阿兰那,即无诤。三昧,即系心一境的正定。无诤三昧,即别人讨论任何事物,他都在定中,不参与,不与他人争执是非。阿罗汉都是离欲而心无所得的,所以须菩提不作如是想念:“我是离欲阿罗汉。”我如果作如是想念 “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佛在世的时候,比丘有两种类:一是住靠近村落人群的比丘,称为村落比丘;二是远离村落人群而住的比丘,称为阿兰那比丘。住靠近村落人群的比丘,比较喜欢与人来往、讨论事物,喜欢与人争论;反之,阿兰那比丘就不喜欢做这些事情,喜欢独处,少与他人争论。在这些阿兰那比丘之中,最为第一的就是须菩提长老。实际上,以须菩提没有做任何的事,所以称为乐阿兰那行。本段经文说明,阿罗汉不但离欲,而且其心实无所行,即再也不迷于任何法而去造作去修,所以阿罗汉已达到无修无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前面依声闻的证境说于法实无所得而证无为,现在依得道菩萨的于法实无所得而证无为。佛告诉须菩提:“我——如来从前行菩萨道,在燃灯佛的法会中,有没有实在的法可得?”须菩提说:“没有。”据说释迦牟尼佛在过去行菩萨道,在燃灯佛的时候,名为“善慧”,善慧菩萨见到佛时,想做供养,以身上仅有的钱,向一个宫女——耶输陀罗的过去生,求得五朵莲花去供佛。燃灯佛为善慧菩萨讲法,菩萨立刻证悟第八地,所以佛为他授记:九十一劫后,当得作佛,名释迦牟尼。菩萨知道一切法是由心变化出来的,因此在修道时,心不执取外相,知道在心中显现一切法,而在心中修。当善慧菩萨证悟第八地后,就有神通,立刻能飞上天空。佛问须菩提:“当时,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吗?”须菩提答:“于法实无所得。”一切法幻化不实,如果有个东西可修得,那只不过得个幻化罢了!修行者在修行的过程中,发心要修行,要修某种法门,成就某种修法,成就什么果位,这些都是有所得。以大乘的佛法来说,凡是有所得的,都是有为法,是造作的,最终会变坏。因为有为法有生有灭,一切能够作出来的,都是因缘所为;因缘作的,就会随因缘灭。
无为法非因缘法,不是因缘所作。修行者在开始修行时,认为有法可修可成就而精进地修,这些都是著相有为造作的法。当修行者在实修到某个程度,必然逐渐舍弃造作心。到证悟时,并没有得到任何东西,反而是失去了一些东西,就是他的心舍弃了有为造作的执著——烦恼和所知的迷执,即烦恼障和所知障。
修解脱道的行者,证悟阿罗汉果后,一切心愿都放下了。如果还有事要做、有佛法要修的话,那就还未成就阿罗汉果。同样的,如果修菩萨道的行者认为还有心愿要修、要做,那就没办法完成第八地菩萨果位。释迦牟尼佛在善慧菩萨的那一世,已经是第八地的菩萨,他一切都无所得了。为什么善慧菩萨于法实无所得呢?因为八地菩萨深知时、空及万物,一切都是心的幻化。
证悟者都说:“修行是无一法可得。”关于这个“得”,我要解释一下。依佛法说,如果我杀死一个人,我得了一个地狱的因果。如果我救了一个人的命,我得了一个生天的因果。不管你做任何(业)一件事情,都会得到相关的因果,不在于你想不想要得到。“得”在佛法中是很抽象的,如果修行者心无所住,在因果上肯定是有所得;越不执著的行者,所得越大。《金刚经》中说:“不著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随着修行者的执著减少,所得的功德更大。凡夫在迷惑的境界里做任何事情,烦恼心执著于境界,心量就随境界变小,功德也相对的变小;反之,心中没有执著,不但境界扩大,心量也扩大,功德也就大。
修道者在修行时,心中对一切法不生起得失想,这表示他的心没有执著,功德就更大。是无所得而得,并不是一无所得。千万要弄清楚,别以为修行无所得是指在因果上一无所得,这绝对是错误的!你的心越无所住,所得的果位就越高,到最后得道成佛果,修行哪里是一无所得?声闻修行者最终得到阿罗汉果,菩萨修行者最终得到佛果,并不是无一法可得,而是得到佛果时,心中无所得。因此,是心于法无所得,业力得成就因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要完成:一、降伏烦恼障,二、破除所知障,三、修种种的福德。在修种种的福德中,要完成:一、成就庄严的报身,二、成就庄严国土,三、成就眷属。初地到六地的菩萨并没有所谓的庄严国土,他们是以神通去不同佛国的国土做供养、去修菩萨道的事业,第七地菩萨才开始庄严国土。根据佛法说,菩萨修到第七地还有造作心,到第八地证入空、无相、无愿,佛法说他们无功用心,就是他们再也没有造作心去做了。初发心菩萨都发心要度化众生、要完成种种弘法利生的事业……修到八地的菩萨就放下心愿;因为有心愿就是有执著,是不能完成佛果的。佛在过去世开始修菩萨道时,发愿要度化众生,当他从第八地修到成佛的期间,是没有心愿的。菩萨从第八地开始,所做的庄严国土是无功用行,即随着他过去的愿力、业力因果,就继续做下去,但是他不再执著以前所发的愿了。
庄严有种种庄严的相,佛随着众生的因缘,在不同时期、不同时刻出现不同的庄严。在我们人间,众生看到的释迦牟尼佛是三十二相的比丘相,这是人间最庄严的形象。不同道行的菩萨,所看到的庄严佛土是不一样的。在娑婆世界最庄严、最殊胜的报身土是在最高的色界天——四禅天,此天的天人有各自不同的庄严国土。释迦牟尼的报身土就在四禅天里的其中一个天——摩醯首罗天,而佛在此天所示现佛的报身,是娑婆世界的最庄严身,比任何一位四禅天的天人还要殊胜。
在《维摩诘所说经》里佛对宝积菩萨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当时,舍利弗生起念头:“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佛土不净若此?”当时,螺髻梵王说它看到释迦牟尼佛的佛土是庄严清净的。那是螺髻梵王以天眼的能力,看到其能力范围的庄严!释迦牟尼佛知道舍利弗尊者的念头,于是以足指按地,使用神通让舍利弗尊者现前看到佛清净庄严的佛土。欲界天人看人间的佛身与人肉眼所见绝不相同,梵天王见人间的应化佛比人所见的更加庄严,因为它的心清净,所见都是清净庄严的境界。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此是一个名称,称为庄严佛土,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国土可以让菩萨去庄严,一切都是心所显现。我们众生现在所见的不庄严,也是心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上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