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在于有没有说,业力自知该如何运作,业力就是心力。明白这个比喻吗?万法唯心造不因为心想尽办法而有,只要有业力因缘,就会懂得动妄心去造作,结果见到有东西出现,而妄心却认为是我想如此做,而做出我所要的东西。妄心虽然执取造作,却与万法息息相关地互相清楚知道对方,于是妄心的造作毫无错乱地圆满因果报应。妄心既然造作(幻化)一切毫无错乱,那不是和佛一样,是圆满的觉悟吗?是啊!一切法本无迷悟差别,只是有一类心说有心境、人我、迷悟等等法。虽然如此,这些幻化的心与法,都是法界本具觉性的幻化显现。
如来所说法,本是心法不二的觉性、法界性,法界显现的一切是缘起性空无相,非法非非法,非语言境界所能说,皆不可取、不可说。虽不可以说,但是还要再说哦!因为凡夫必须说了才能知道、才能了解、才能相信嘛!
何谓无为?无为是对有为而说。佛对执取法相者说:凡是有心造作,由因缘造作的法,皆是有为法。有为法是迷者执取“有法”(即法存在义)而因缘造作所见,所以有为法必有法相,必有生灭变化,必是众缘所成。佛进一步对执取法相者说:无为法是非因缘造作的法,不执取所以无相可得,无为法虽非因缘且无相可得,但无为是诸法实相,并非诸法以外另有虚无飘渺的无为,无为是一切法的真实性,即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本是涅槃相,本是清净无为的真如法性。无为法在小乘纯指涅槃,在大乘指法身、法界、一真法界、法性真如、大乐光明、真如自性、如来藏、佛心、佛性等等。同是法性真如,迷者迷法相全体有为,悟者证法性全体无为。然而,有为、无为俱是假名,其性本空无自性,有为、无为皆同一心法界,迷者、悟者同一觉性,为了开悟迷者,佛巧立有为、无为,让众生离有为,证悟无为。
经文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是没有差别的。为什么说一切贤圣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而不说是凡夫呢?所谓一切贤圣,是佛法中所指的声闻的四果四向,大乘的初地到十地菩萨。就是这些贤圣心中要朝向修道、要解脱生死,证悟无为法,结果就产生了这种种的差别。本来我们不知道无为法,佛出世后,才为我们阐明:凡夫在世间所做的一切是有为法,涅槃是无为法。如此我们追求涅槃,要修行朝向涅槃。一切贤圣修行时一步一步地解除烦恼,一分一分地觉悟,因为是以有为心求证无为,就产生了种种果位的差别,所以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凡夫执迷而入三界六道,所以只能说凡夫以有为法而有差别,不能说凡夫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佛为了较量一个人对《金刚经》生起清净的信心的功德有多大,而举例问须菩提:“假使有人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是人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回答:“很多!”凡夫修行所做的种种福德,如帮助穷苦的人、布施很多财物等等,是妄心执著取相的有为造作,因为取相,所以有相可以数,有相的福德就有福德多少的分别。
可是,须菩提说:“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非福德性中的“性”就是法界性,法界的本具觉性,此性遍满法界不可量。福德性就是从法界不可量的智慧所作的无相福德,如此福德没有所谓多和少的差别。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假使另有人对于本经,不要说受持整部经,就是受持一四句偈,或为他人说一四句偈,所得的功德,也是超过那人的布施福德。为什么呢?因为那人布施的福德是取相、著相,是有数量可数的有相的福德,所以说福德多;现在此人不取相、不著相,无相的福德就不可数,不可数的胜过可数的。
佛在说法后,经常会念出偈语,作为讲法的总结,如果是四句的,称为四句偈。“受持”就是在我们接受佛法的过程,有信、解、受、持的次第:即先相信;进一步了解;了解后就受——完全接受、肯定下来;然后去修持、实践那些佛法。所以此处的受持并不是了解,而是去实践的意思,即根据四句偈,心去完成它。整部经只受持四句偈就够吗?佛法可以多学多信解,可是修行时,受持四句偈就够了,经典记载,佛指导弟子修行,只要依一两句佛法修持就能解脱。可是,老师不在旁边指导修行时,千万别以为只要学会一两句佛法就够了。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一切诸佛以及诸佛所证悟的正等正觉法,都出自《金刚经》中所讲的:金刚般若波罗蜜——不可坏的觉性。此觉性非因缘、非生灭,遍满法界,遍一切处皆具此不可破坏的觉性,故名金刚般若波罗蜜,悟此智者即一切智。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其他译本加多一句:“是名佛法。”
世间凡夫还没有学习佛法之前,执取世间道理为真实;学习了佛法,就执取佛法道理,认为佛法是真实的、是神圣的,这是妄心分别执取佛所觉悟的法,认为佛所觉悟的佛法,就是真理。因为凡夫执著佛法,佛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谓佛法,是佛随顺众生的智慧与所用的语言,开示佛所觉悟的实相。对于众生而言,实相只不过是一个名称罢了,因为迷惑的众生是以自己所知所见来理解实相。那么,是否是真实有佛所讲的实相?
“即非佛法”,真实的佛法道理,就是无道理可取的无实相。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是心的显现,而我们却在所显现的万法里找寻道理。一般众生贪嗔痴执著的对象是情感、名利等;修行者执著他的老师、所修的法,当他修到一个时候,就向往觉悟的道理、真理,而去追求真理。真理非实相,实相非有无,无理可据可说。
切记,菩萨观实相即“一切法是心的显现”是事实不是道理,不是思惟所得的真理。
比如口渴喝水了就不渴,这不是道理,只是寻求道理的人从中推理。试想婴儿是懂得道理才会喝水吗?婴儿小便在母亲怀里是不讲理吗?为何我在你家门前小便是不讲理呢?如果说婴儿于理无知,无知什么?于众生互不侵犯的道理无知!侵犯什么?犯了众生所爱所有。理从何来?道理从执取来!从爱来!从存在来!从有无来!
什么是真理?学佛者说佛所觉悟的道理即是真理。什么是觉悟的道理?以大乘的佛法来说,一切众生本来就在觉悟中,但是众生自己不知道,然后另外再去寻找觉悟的道理,《法华经》形容为额头上已有珠,还到处找珠。只要有觉悟的道理可以证悟,这个道理就是造作的、是分别心得来的。这些都不是绝对的!所以真正的佛法,并不在佛所讲的道理。经典中说: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手指就如佛所讲的佛法,佛真正要让你知道的真理就如月亮。不管手指怎样指,迷者还是看手指,不会去看月亮。当一个人觉悟的时候,他就知道所要看的是月亮,不是手指!看见月亮时正好赏月,不必再寻求任何道理;证悟实相时法喜充满,法喜不必任何高深理论。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抓种种佛所讲的道理来用,真正的佛法是一切道理都用不上!为什么呢?任何人想运用任何道理来觉悟,那个人就是起是非心,一定有种种是与非的执著,道理上的议论不是真正的佛法。
以下佛从小乘初果证无为说起,乃至菩萨庄严佛土,皆因对涅槃无为的证入深浅不同而果位不同,以此阐明贤圣证无为法的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佛问须菩提:“须陀洹会这样的想 “我得须陀洹果”吗?”须菩提回答:“不会的。”须陀洹是声闻乘的初果,即断了三结——疑惑、戒禁取见和我见的烦恼。实际上,不只初果圣者清理了这三种烦恼,登地菩萨也断除了这三种烦恼。修行者证悟须陀洹果,心朝向涅槃,只剩下七生的生死,七生以后,就不来生死了。
须陀洹的意义,即是入流,或译为预流,即入圣人之流,其实是没有圣人之流可入。本经阐明须陀洹觉悟到如何不迷惑于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名为须陀洹。为什么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来说明呢?因为修解脱道的人要修到不迷惑,其心必须远离色、声、香、味、触、法。如果完全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阿罗汉果的证量,初果是预入圣人之流,只是知道如何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只是远离心,当他证得须陀洹的时候,不见有果位可证可入,只知道心远离了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在证果的过程中,并不是得到一些东西,而是丢掉了一部分烦恼执著的分别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佛又问:“证得二果的斯陀含会这样的想“我得斯陀含果”吗?”须菩提答:“不会的。”完成初果的圣人,更进一步减轻贪心和嗔心,就证悟二果;如果一个人的贪、嗔心都很轻微,在断了三结时就能证悟二果。二果圣者只剩下二生,即死后生天、再回来人间二次的生死,就能够解脱了,所以称为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斯陀含知道没有所谓的我在生死来去,因为来来往往是众生的妄心分别的。如果妄心不去执取我,就没有所谓的我来回天上人间一次了。证悟者看到的是心、业力在变化罢了,没有所谓去天上,来人间的看法。斯陀含确知只是天上人间的业力因果在变化,没有一个我在天上人间来回一次。不只是证悟的圣者没有来去,甚至于在生死轮回中的众生,也是没有来去的。我们认为我们有来去,那是我们的妄心说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上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