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總釋經文上篇▪P10

  ..續本文上一頁,不在于有沒有說,業力自知該如何運作,業力就是心力。明白這個比喻嗎?萬法唯心造不因爲心想盡辦法而有,只要有業力因緣,就會懂得動妄心去造作,結果見到有東西出現,而妄心卻認爲是我想如此做,而做出我所要的東西。妄心雖然執取造作,卻與萬法息息相關地互相清楚知道對方,于是妄心的造作毫無錯亂地圓滿因果報應。妄心既然造作(幻化)一切毫無錯亂,那不是和佛一樣,是圓滿的覺悟嗎?是啊!一切法本無迷悟差別,只是有一類心說有心境、人我、迷悟等等法。雖然如此,這些幻化的心與法,都是法界本具覺性的幻化顯現。

  如來所說法,本是心法不二的覺性、法界性,法界顯現的一切是緣起性空無相,非法非非法,非語言境界所能說,皆不可取、不可說。雖不可以說,但是還要再說哦!因爲凡夫必須說了才能知道、才能了解、才能相信嘛!

  何謂無爲?無爲是對有爲而說。佛對執取法相者說:凡是有心造作,由因緣造作的法,皆是有爲法。有爲法是迷者執取“有法”(即法存在義)而因緣造作所見,所以有爲法必有法相,必有生滅變化,必是衆緣所成。佛進一步對執取法相者說:無爲法是非因緣造作的法,不執取所以無相可得,無爲法雖非因緣且無相可得,但無爲是諸法實相,並非諸法以外另有虛無飄渺的無爲,無爲是一切法的真實性,即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本是涅槃相,本是清淨無爲的真如法性。無爲法在小乘純指涅槃,在大乘指法身、法界、一真法界、法性真如、大樂光明、真如自性、如來藏、佛心、佛性等等。同是法性真如,迷者迷法相全體有爲,悟者證法性全體無爲。然而,有爲、無爲俱是假名,其性本空無自性,有爲、無爲皆同一心法界,迷者、悟者同一覺性,爲了開悟迷者,佛巧立有爲、無爲,讓衆生離有爲,證悟無爲。

  經文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無爲法是沒有差別的。爲什麼說一切賢聖以無爲法而有差別,而不說是凡夫呢?所謂一切賢聖,是佛法中所指的聲聞的四果四向,大乘的初地到十地菩薩。就是這些賢聖心中要朝向修道、要解脫生死,證悟無爲法,結果就産生了這種種的差別。本來我們不知道無爲法,佛出世後,才爲我們闡明:凡夫在世間所做的一切是有爲法,涅槃是無爲法。如此我們追求涅槃,要修行朝向涅槃。一切賢聖修行時一步一步地解除煩惱,一分一分地覺悟,因爲是以有爲心求證無爲,就産生了種種果位的差別,所以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凡夫執迷而入叁界六道,所以只能說凡夫以有爲法而有差別,不能說凡夫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佛爲了較量一個人對《金剛經》生起清淨的信心的功德有多大,而舉例問須菩提:“假使有人以充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是人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回答:“很多!”凡夫修行所做的種種福德,如幫助窮苦的人、布施很多財物等等,是妄心執著取相的有爲造作,因爲取相,所以有相可以數,有相的福德就有福德多少的分別。

  可是,須菩提說:“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非福德性中的“性”就是法界性,法界的本具覺性,此性遍滿法界不可量。福德性就是從法界不可量的智慧所作的無相福德,如此福德沒有所謂多和少的差別。

  “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

  假使另有人對于本經,不要說受持整部經,就是受持一四句偈,或爲他人說一四句偈,所得的功德,也是超過那人的布施福德。爲什麼呢?因爲那人布施的福德是取相、著相,是有數量可數的有相的福德,所以說福德多;現在此人不取相、不著相,無相的福德就不可數,不可數的勝過可數的。

  佛在說法後,經常會念出偈語,作爲講法的總結,如果是四句的,稱爲四句偈。“受持”就是在我們接受佛法的過程,有信、解、受、持的次第:即先相信;進一步了解;了解後就受——完全接受、肯定下來;然後去修持、實踐那些佛法。所以此處的受持並不是了解,而是去實踐的意思,即根據四句偈,心去完成它。整部經只受持四句偈就夠嗎?佛法可以多學多信解,可是修行時,受持四句偈就夠了,經典記載,佛指導弟子修行,只要依一兩句佛法修持就能解脫。可是,老師不在旁邊指導修行時,千萬別以爲只要學會一兩句佛法就夠了。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一切諸佛以及諸佛所證悟的正等正覺法,都出自《金剛經》中所講的:金剛般若波羅蜜——不可壞的覺性。此覺性非因緣、非生滅,遍滿法界,遍一切處皆具此不可破壞的覺性,故名金剛般若波羅蜜,悟此智者即一切智。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其他譯本加多一句:“是名佛法。”

  世間凡夫還沒有學習佛法之前,執取世間道理爲真實;學習了佛法,就執取佛法道理,認爲佛法是真實的、是神聖的,這是妄心分別執取佛所覺悟的法,認爲佛所覺悟的佛法,就是真理。因爲凡夫執著佛法,佛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謂佛法,是佛隨順衆生的智慧與所用的語言,開示佛所覺悟的實相。對于衆生而言,實相只不過是一個名稱罷了,因爲迷惑的衆生是以自己所知所見來理解實相。那麼,是否是真實有佛所講的實相?

  “即非佛法”,真實的佛法道理,就是無道理可取的無實相。爲什麼呢?因爲一切法是心的顯現,而我們卻在所顯現的萬法裏找尋道理。一般衆生貪嗔癡執著的對象是情感、名利等;修行者執著他的老師、所修的法,當他修到一個時候,就向往覺悟的道理、真理,而去追求真理。真理非實相,實相非有無,無理可據可說。

  切記,菩薩觀實相即“一切法是心的顯現”是事實不是道理,不是思惟所得的真理。

  比如口渴喝水了就不渴,這不是道理,只是尋求道理的人從中推理。試想嬰兒是懂得道理才會喝水嗎?嬰兒小便在母親懷裏是不講理嗎?爲何我在你家門前小便是不講理呢?如果說嬰兒于理無知,無知什麼?于衆生互不侵犯的道理無知!侵犯什麼?犯了衆生所愛所有。理從何來?道理從執取來!從愛來!從存在來!從有無來!

  什麼是真理?學佛者說佛所覺悟的道理即是真理。什麼是覺悟的道理?以大乘的佛法來說,一切衆生本來就在覺悟中,但是衆生自己不知道,然後另外再去尋找覺悟的道理,《法華經》形容爲額頭上已有珠,還到處找珠。只要有覺悟的道理可以證悟,這個道理就是造作的、是分別心得來的。這些都不是絕對的!所以真正的佛法,並不在佛所講的道理。經典中說: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手指就如佛所講的佛法,佛真正要讓你知道的真理就如月亮。不管手指怎樣指,迷者還是看手指,不會去看月亮。當一個人覺悟的時候,他就知道所要看的是月亮,不是手指!看見月亮時正好賞月,不必再尋求任何道理;證悟實相時法喜充滿,法喜不必任何高深理論。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去抓種種佛所講的道理來用,真正的佛法是一切道理都用不上!爲什麼呢?任何人想運用任何道理來覺悟,那個人就是起是非心,一定有種種是與非的執著,道理上的議論不是真正的佛法。

  以下佛從小乘初果證無爲說起,乃至菩薩莊嚴佛土,皆因對涅槃無爲的證入深淺不同而果位不同,以此闡明賢聖證無爲法的差別。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佛問須菩提:“須陀洹會這樣的想 “我得須陀洹果”嗎?”須菩提回答:“不會的。”須陀洹是聲聞乘的初果,即斷了叁結——疑惑、戒禁取見和我見的煩惱。實際上,不只初果聖者清理了這叁種煩惱,登地菩薩也斷除了這叁種煩惱。修行者證悟須陀洹果,心朝向涅槃,只剩下七生的生死,七生以後,就不來生死了。

  須陀洹的意義,即是入流,或譯爲預流,即入聖人之流,其實是沒有聖人之流可入。本經闡明須陀洹覺悟到如何不迷惑于色、聲、香、味、觸、法,所以名爲須陀洹。爲什麼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來說明呢?因爲修解脫道的人要修到不迷惑,其心必須遠離色、聲、香、味、觸、法。如果完全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阿羅漢果的證量,初果是預入聖人之流,只是知道如何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只是遠離心,當他證得須陀洹的時候,不見有果位可證可入,只知道心遠離了色、聲、香、味、觸、法。所以在證果的過程中,並不是得到一些東西,而是丟掉了一部分煩惱執著的分別心。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佛又問:“證得二果的斯陀含會這樣的想“我得斯陀含果”嗎?”須菩提答:“不會的。”完成初果的聖人,更進一步減輕貪心和嗔心,就證悟二果;如果一個人的貪、嗔心都很輕微,在斷了叁結時就能證悟二果。二果聖者只剩下二生,即死後生天、再回來人間二次的生死,就能夠解脫了,所以稱爲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斯陀含知道沒有所謂的我在生死來去,因爲來來往往是衆生的妄心分別的。如果妄心不去執取我,就沒有所謂的我來回天上人間一次了。證悟者看到的是心、業力在變化罷了,沒有所謂去天上,來人間的看法。斯陀含確知只是天上人間的業力因果在變化,沒有一個我在天上人間來回一次。不只是證悟的聖者沒有來去,甚至于在生死輪回中的衆生,也是沒有來去的。我們認爲我們有來去,那是我們的妄心說的。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總釋經文上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