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總釋經文上篇▪P14

  ..續本文上一頁實體。以凡夫肉眼的境界,認爲原子是被約束在一個很小很小的範圍裏,但是以萬有引力來看,原子竟然影響到月球去了,它並沒有被局限在你所看到原子那麼小的地方。極大與極小是我們執著六根形成的幻相而分別出來的,我們卻以爲是事實,而實際上微塵只不過是一個名稱,它本身沒有實在的實體。“我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也是一樣,是一個名稱,並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在這小至微塵到大如世界的種種因緣中,凡夫加以區分而給予名稱。語言名稱是人類邏輯思考的基礎,爲了要了解事物、表情達意,所以人類用語言來運作。佛經中有載,有的世界不用語言來講佛法,比如《維摩诘所說經》中的香積世界,是以香味來弘揚佛法的。在我們看來,這是不可思議的事;反之,那個世界的衆生看我們以語言爲弘法的工具,也一樣覺得太奇異了!因爲我們造了用語言來溝通的共業,所以要用語言來思惟一切,超出了語言所能思惟的,我們就認爲是不可思議的。其實,一切東西的本質本來不是語言可以思議的,思議不過是語言的行爲。

  比方說,當你向我說:“我看到一張桌子。”你的話是否說盡了當下見到的一切?你是否見到桌子的真面目?我聽了你的描述後知道什麼呢?其實我只知道我見過的桌子,並非你看見的那一張,就算你說出它是什麼形狀、大小、顔色、材料、所在方位等等。你見到的桌子不過是冰山一角,因爲不同的光線,不同的眼睛視力,桌子裏面、桌子背後等等,你都沒有去了解呢!況且還通過語言來表達,我聽到時,只能以我以前所見的來思惟你目前所見的東西。由此可見,一切“名”所表示的“相”,皆是個人心中有的,而且各自心中的“相”是依個人所好而有不同的執取並記憶在心中,所以這些被誤以爲真實的境界其實皆虛幻,因爲不同的六根對同一境界所見皆不同。因此本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是指本無此相,妄是心中妄加分別相。對一切相,本經中佛說:如來說某某相,即是非相,是名某某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經典記載佛具足叁十二相如下:

  (一)足安平相:即足底平直柔軟,安住密著地面。

  (二)千輻輪相:又稱手足輪相,即手掌、足心現一千輻輪紋。

  (叁)指纖長相:即手指、足指皆纖細圓長。

  (四)足跟圓滿相:即足踵圓滿廣平。

  (五)指缦網相:即手足指間,皆有缦網之紋樣,如鵝王之足。

  (六)手足如兜羅綿相:即手足極柔軟。

  (七)足趺高滿相:又作足趺隆起相,即足背高起圓滿之相。

  (八)腨如鹿王相:即股骨如鹿王之纖圓。

  (九)手過膝相:即立正時,兩手垂下,長可越膝。

  (十)馬陰藏相:即男根密隱于體內如馬陰(或象陰)之相。

  (十一)身廣長等相:身儀端正,豎縱橫廣均等,無不相稱也。

  (十二)毛右旋相:即佛發毛由頭至足皆右旋。其色绀青,柔潤。

  (十叁)毛孔一毛相:一孔一毛,生相不亂。

  (十四)金色身相:指佛身及手足悉爲金色,如衆寶莊嚴之妙金臺。

  (十五)圓光一尋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也。

  (十六)皮膚細軟相:身皮細滑塵垢不著,一切塵垢不染。

  (十七)七處隆滿相:指兩手、兩足下、兩肩、頸項等之肉皆隆滿。

  (十八)兩腋圓滿相:即佛兩腋下之骨肉圓滿不虛。

  (十九)身如獅子相:指身體平正,威儀嚴肅,如獅子王也。

  (廿)大人直身相: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

  (廿一)肩圓滿相:兩肩圓滿而豐腴。

  (廿二)四十齒相:指佛具有四十齒,一一皆齊等、平滿如白雪。

  (廿叁)諸齒齊密相:即諸齒皆不粗不細,齒間密接。

  (廿四)四牙白淨相:即四十齒外,四齒最白而大,其色鮮白光潔。

  (廿五)獅子頰相:即兩頰隆滿如獅子頰。

  (廿六)常得上味相:指咽喉中常有津液,得諸味中之最上味。

  (廿七)廣長舌相:即舌頭廣長薄軟,伸展則可覆至發際。

  (廿八)梵音相:即佛清淨之梵音和雅,近遠皆到,無處不聞。

  (廿九)目绀青相:即佛眼绀青,如青蓮花。

  (卅)睫如牛王相:指睫毛長整齊而不雜亂。

  (卅一)頂上肉髻相:即頂上有肉,隆起如髻,亦名無見頂相。

  (卅二)白毫光相:眉間有白毫右旋,柔軟如兜羅綿,常放光明。

  以上叁十二相,行百善乃得一妙相,稱爲“百福莊嚴”。轉輪聖王也具足這叁十二相,只不過眉間白毫不會放光,唯有佛白毫放光接引衆生。

  佛又問須菩提:“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嗎?”須菩提答:“不可以。佛隨順衆生說的叁十二相,沒有實在屬于某佛的叁十二相,是個名稱,名爲叁十二相。”若執取叁十叁亦有得叁十叁相,比如加上一個唇美麗或耳長壽相。”這叁十二相是種種善法、功德暫時所顯現出來的有爲形相,而我們的心也看到這些形相。就是說,世間的一切形相,是我們的心互相作用之後,轉換而成的,而這個轉換是心的變化,大家有不同的轉換。因此在佛經中說,餓鬼、天人、人類看同一樣東西,各個看出不同的結果。因爲在這個心的轉換當中,業力促使我們看到叁十二相,並不是有實實在在的叁十二相,它只是一個名稱,叫做叁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前面比較功德,第一以充滿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第二以充滿恒河沙數的世界七寶布施,現在佛告訴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體與生命做布施;如果又另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所得的福德更多!”布施在于犧牲自己所有的,全心全意去奉獻、去利益他人。自己所有的,最貴重的莫過生命。舍財還容易,舍身可難了。然而,不論布施財物或生命,都能夠得到很多很多的善法、功德,但是這些善法、功德不能使你解脫生死。如果有人對《金剛經》中所闡釋的佛法,能夠生起信心,能夠依法去實行,那他所得的功德,就比布施的功德還大,因爲這些功德能夠令他朝向解脫。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當時,須菩提深刻的理解到般若法門的義趣——義是義理,趣是意趣,感到法門的希有!無限感動,不自覺地涕淚悲泣而向佛說:“希有的世尊!佛所說的甚深微妙經典,我從過去所得慧眼以來,未曾聽說過如是之經!”

  在佛法中,一般以眼睛代表智慧明了,因此以智慧來觀察,稱爲慧眼。前面我已經說過須菩提是古佛——青龍佛再來,他如此說是贊歎佛所诠釋的佛法。有人認爲須菩提不是阿羅漢嗎?爲什麼還會掉眼淚呢?在大乘經典中記載,不但有阿羅漢掉眼淚,阿羅漢還跳舞呢!佛經有載,有一位大乘的緊那羅王菩薩,當他彈琴的時候,迦葉尊者跳起舞來。有人就問:爲什麼身爲阿羅漢的迦葉尊者也會跳起舞來?原來那位緊那羅王是個不可思議的大菩薩,他所彈出的琴聲,不僅使迦葉尊者跳起舞來,整個山河大地都在跳舞。菩薩的一些不可思議力量影響很大,我們不可用人的眼光來看。在我們認爲,阿羅漢沒有煩惱、沒有執著……但是這些不可思議的菩薩所做的事情,連阿羅漢也感到莫名其妙,百思不解!

  《維摩诘所說經》有載:維摩诘居士的室中有一天女,看見菩薩、聲聞、天人在聽聞妙法,便于室中顯現其身,而且隨即以天花散在諸菩薩及諸大弟子身上以爲供養。所散的天花飄至諸大菩薩的身上,隨即皆墮落,可是飄至諸大弟子的身上,便粘著不墮,阿羅漢不喜歡身上有花,設法除去身上所有的花,可是盡管用盡自己的神通力,都不能令花離去。這個也是菩薩的變化。

  《金剛經》是佛與須菩提的對答,其實是釋迦牟尼佛與青龍佛的對答。所以此處,並不是須菩提起了煩惱、激動而流淚,是表示尊者被這部經的不可思議所感動,而這樣贊歎。

  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長老須菩提稱歎深法難遇,接著說:“如果有人聽聞這深妙法門,生起清淨的信心,就能夠生起實相,這是極爲難得的!所以說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的!”

  佛在大小乘經典裏,都有講到諸法實相,但是對不同的衆生,則以不同的方式來诠釋:㈠對聲聞根性的“凡夫”說業力因果的無常、苦、無我是諸法實相,㈡對聲聞“聖者”說心行處滅的涅槃寂靜是諸法實相,㈢對菩薩根性的“凡夫”說萬行清淨的緣起性空是諸法實相,㈣對登地的菩薩說法界圓覺的莊嚴幻化是諸法實相。其中前叁種是依有身心世界的境界來說,第四種是依諸佛境界來說,不論佛以哪一種方式來說實相,必定引導衆生最終覺悟到諸法實相是無相的。

  在多數的經典中,都以空相爲實相。所有闡釋實相的法,都會強調:“凡夫眼前所知所見的一切,不是諸法實相,另外有所謂聖者所知的諸法實相,就是空、涅槃相。”因爲人類的能力只能以人的身心去了解萬法,佛就闡明我們的身心是五蘊和合。佛對比丘說:所謂的世間真實相,就是五蘊,即色、受、想、行、識的因緣和合。凡夫以六根得來的知識爲真實,佛知道凡夫迷惑以生滅爲事實,便隨順凡夫的生滅見,說明生滅是無常、苦、無我的幻相,進一步開示涅槃是真正的真實相。所以佛才爲我們诠釋有關涅槃的佛法道理。當佛爲我們闡釋涅槃,凡夫就執取生死輪回、生滅是一邊,不生不滅、涅槃清淨是另一邊,于是就想從生死輪回的此岸,度到解脫生死的彼岸。這就是佛在人間針對(不論大小乘的)凡夫所诠釋的法。在這一類的法中,佛開演業力因果的種種…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總釋經文上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