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作用,因此就闡釋四聖谛。在四聖谛的教法中,將法分成兩部分:一是世間的苦與集,專講凡夫所知的世間法的生滅無常;二是出世間的滅與道,專講朝向出世間法的不生不滅。這些爲凡夫開示的佛法,都是說明在因緣作用裏面,一切的本性是沒有的,是空的。這是依凡夫執取外有世間、內有身心的有相見,而建立緣起性空來解說實相無相。
但是,對于已經知道一切法都是心所變現出來的大菩薩,佛就不以世間有相的生滅見來解釋諸法的實相。佛爲他們說,世間是一個很廣大(不可估量廣大)的法界,在此法界中的種種變化,沒有種種差別相,即法界裏沒有所謂衆生、你、我、法,沒有所謂心內、心外的種種差別,統統都是一個大法界,一些經典把它稱爲毗盧性海。這一類的佛法就不講空相,直接闡釋這一切都是心的顯現,是無量無邊的光明、一切佛的刹土,變化無量無邊。這是佛爲大菩薩诠釋諸法實相的方式。
在人間所學習到的佛法、人間流傳的佛經、佛書,以及很多人撰寫的經書的注解、論著,都講因緣、講生滅、講性空,這都是以人的智慧所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諸法實相。佛對天人、有神通不可思議的菩薩就不以這種方式來講解佛法。因爲必須依聽聞者的能力分別說實相,所以須菩提說:“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所謂非相,是指無相、空相,即沒有一個相可得的意思。我們在人間理解“實相本無相”,是從所見的法不取相,以此謂無相,認爲一切都是因緣生起無相而說非相。但是除此見解外,還有大菩薩更深廣的理解,菩薩們不但知道諸法是心的幻化,而且還能自在地、莊嚴地幻化。實相非相對菩薩而言,是幻化、自在、莊嚴、光明的非相,不是如凡夫依六根境界有相知見所能夠知道的緣起無相,也不是如阿羅漢證悟空性的非相而已。當一個人知道一切都是非相的時候,“是故如來說名實相。”根據一些大乘經典說,證悟實相是有深有淺的差別,阿羅漢知道諸法實相如牛身上的一根毛,菩薩知道的比較多,佛所知道的如牛身上所有的毛。在小乘的經典中也這麼說,佛所知道的法,多得像樹上的葉子,然而佛在人間所闡釋的佛法,好像是掉在地上的枯葉而已。
可見佛以無量方式說諸法實相,佛法不只是佛爲我們人類所講的那麼一點點而已。在人間初發心的菩薩若希求覺悟,站在人的環境、能力、智慧,第一步要解決的是在生滅幻化中,破除執著幻化爲實有的心。在這種情況下,此菩薩是以緣起性空來觀諸法實相。但是在菩薩道來說,這是一個過渡的觀點、一個暫時的看法,當菩薩修到某個程度時,就不會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就是說,當菩薩修到能夠看到一切叁千大千世界、十方佛世界都是心的顯現,他再也不以緣起性空的道理來了解實相。他就知道生死、衆生等一切,都是心的莊嚴幻化,此實相無相是一心法界本清淨、莊嚴、圓滿、智慧、光明,菩薩所見一切是一心與萬法不二顯現的諸佛海會,見到心、佛、衆生、萬法平等一如,這才是菩薩見到的真正諸法實相。所以如來說實相無相不可說,爲衆生強立“實相”的名稱。有人認爲《金剛經》所诠釋的佛法義理,是在強調性空假名,即一切相是無相,是假名的。事實上,此經的重點並不是要講性空假名,而是說實相,名稱可以是緣起、性空、無相、假名、真心、涅槃,雖然衆生不聞不知實相,衆生唯有在稱名後才能聽聞,所以如來必須稱名而說實相。但是,我們千萬不要期望在佛法裏追求到一個真實的實相,因爲有求皆苦。未證悟者只可以依這些實相名稱所指示的去修,不可依這些名稱所指示的去證。以涅槃來說,涅槃是無造作心,你去追求涅槃的境界,就變成有爲造作!再比如,你認爲有一個佛菩薩清淨的境界可追求,那也是錯誤的!認爲有清淨法、有涅槃法可得,認爲凡夫未入涅槃、佛入涅槃,這些都是取法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
須菩提又說:“我生逢佛世,能聽深妙的經典而信解受持,還不算難。當來世後五百歲中,如有衆生能聽此經而信解受持的,這才是第一希有哩!”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 則名諸佛。”
爲什麼呢?因爲這人已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初地菩薩能對此經的甚深佛法義理信解受持,因爲他們破除了以上四相的執取。我、人、衆生、壽者等一切相本來就是無相可得。“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能離諸相——法相與非法相,則名諸佛。你是如何知道“佛”這一回事?是否是心外的釋迦牟尼佛在過去叁大阿僧祇劫修行、最後成就佛土、示現成佛、相好莊嚴、度化衆生;是否是心外的阿彌陀佛又有其佛土等等?這一切都是我們聽來、學來的,更確切的說,是從耳朵聽聞得來的,沒有親眼看到;就算真的有能力看到釋迦牟尼佛及其佛土,那也不過是從眼睛耳朵得來的。這一切都是我們的心所變化、所作的。如果要以眼睛、耳朵……身心境界來看佛,見到佛有叁十二相、種種功德莊嚴,有佛成就衆生,以及成就的佛土,這樣就是被六根所騙,所以佛在經中說,我們的六根猶如賊,會偷掉我們的心。
凡夫常在六根所知的境界裏起心動念、執著、取相,然後生起衆生、佛等種種見解。所謂離一切諸相,即遠離六根的有相知見來看世間的一切。在世間裏,我們看到男人、女人、好人、壞人、佛等等,當菩薩不去執取這些相的時候,在他看來,你、我、他,大家都是平等的。此平等並不是你、我、他比較後而認爲平等,而是同是心的幻化,幻化中沒有自相可得,所以平等。
好像你去看電影,影片中有國王、士兵、好人、壞人等等,這一切都是銀幕所反射的光、色彩變化罷了。這一切的種種變化,都是我們的心通過六根執取相。當一個人不再執取幻化,覺悟是一心法界。就絕對相信:“我、你乃至佛,都是心的平等幻化,絕對沒有差別的一心法界。”覺悟圓滿時,就知道我與衆生皆是佛。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如果有人也如此說,一般人聽了就會很生氣。比方中國的一些禅宗祖師說“見性成佛”,有些宗派的學者就不同意,不但認爲不可能,還要誹謗那些祖師呢。可是禅宗祖師卻敢斬釘截鐵地說:你就是佛。在禅宗任何有證悟的參學者,都要向老師肯定自己是佛,這就是禅宗所謂的承當。在中國佛教,就發生很多這類的事情:當修行人覺悟了,自認跟佛沒有差別;不但如此,他還說你跟佛也是沒有差別的。如果修行者自認是佛,而別人不是,這人還有我慢貢高,肯定離覺悟還很遙遠。那些真正開悟的祖師絕對不是這樣,他們看到都是平等,沒有差別的。所以當你聽到:“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千萬別害怕與驚愕,很多人不信那些敢承當自己與佛同行的覺悟者,不信此人離一切諸相,心裏無法接受他那個平凡的樣子就是佛。可是此處的經文聲明佛滅後五百歲,還有人能夠離一切諸相,並且說此人是佛。其實離一切相者必定認爲你與佛也無差別!可見凡夫見佛是凡夫,佛見凡夫是佛。然而,離一切相而覺悟是無相的平等佛智,並非成就福得莊嚴的有相佛果現象,所以不必依靠莊嚴國土來覺悟,也不必依靠眷屬來自我莊嚴而覺悟,更不必衆生來成就他而覺悟。因爲覺悟是不必圓滿佛的有相功德,此覺悟者沒有莊嚴的叁十二相,也沒有國土與眷屬,而衆生執著以有爲的叁十二相、國土、眷屬、神通等功德來衡量覺悟者,因此,離一切相的覺悟者是不被衆生承認的佛。
關于中國禅宗所講的承當,即修行者自以爲有所覺悟時,祖師就問:“你是不是佛?”有些人就會說:“是!”關鍵不在于他回答是佛與否,而是在于他是否離一切相,如果他心中再也不執取任何一個法,他就是一個與佛一樣自由自在的覺悟者,所以他就是佛。凡夫要看到莊嚴的相好、要有佛的身、要有種種福報、種種的功德……認爲如此才是佛,這樣的見解就是以佛見、衆生見、我見等來找看誰才是佛。但是,世間萬法,就是無相的法界心,實相無相,無一法可得。在實相中,一切衆生、一切佛都是心的顯現罷了,此心是沒有差別的法界心,《華嚴經》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
前面我提過法界心,所謂的菩薩入法界度化衆生,其實就是度自己心中的衆生,菩薩很清楚是心的幻化罷了。所以當一個人知道一切都是心在作用,沒有所謂的心外的法、心內的法、能知的法——心、所知的法——境,他都不執取這些法的時候,這個人就是離一切相的佛。但是,如果你要以種種外相來看他,那他絕對就不是了。因爲這種種的外相,是有爲的分別心與業力因果所成就的,而有爲的外相與覺悟無關。
我曾經說過,如果我不准許釋迦牟尼佛來成佛,佛就不能來。你們聽了,覺得我很狂妄。不是狂妄,而是我很誇張地要讓大家明白是業力最大,即使菩薩有無量的神通,衆生的惡業也能夠阻止菩薩來成佛。爲什麼呢?因爲當衆生與佛無緣,即使佛來了,他依然看不到!猶如已在山裏的螞蟻,卻永遠見不到山。就是說,一切法是業所顯現,也是心的幻化所顯現,當有佛出現的時候,就是心中顯現這些事情。必須大家的心顯現有成佛這件事情,然後才有人成佛,有人看到佛。心的顯現就是業力的成熟,有這麼一段業力因果從心中顯現,因此,我們就分別:我是凡夫、他是佛。實際上,一切心、一切業與一切法是同一件事的不同描述,裏面並沒有所謂你、我、他,也沒有你的、我的、他的,更沒有是你做的、是我做的、是他做的等等。以佛法來說,成就佛果要具足無量功德,也要靠眷屬的因緣來成就;如果沒有眷屬,菩薩是成不了佛的,不是佛單方面的能力能度化其眷屬,佛所度化的眷屬絕對不會全是凡夫,必須有能力被度化才行,比如釋迦牟尼…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總釋經文上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