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上篇▪P16

  ..续本文上一页成佛时必定有能成就阿罗汉、菩萨这一类的眷属被佛度化。所以成佛,是佛、佛的眷属与众生的种种因缘互相影响所显现,唯有有缘的众生才能看到佛。以我们现在的因缘,看不到佛,那是我们的业力不允许佛出现。因此,我们不要执著释迦牟尼佛是自己成佛而与众生无关。

  再举一个更简单的例子:今晚我在这里讲经,你不要执著是广超法师个人的业所造成的。不是的,是很多因缘配合,才能发生此事。那么,佛为了度众生而生生世世与众生结缘,累积无量福德后,虽然圆满觉悟,还必须在有缘之处才能示现佛果(于众生六根境界前),可见,佛果是因缘成熟而成就的因果现象。然而,离一切诸相的觉悟者以及佛的觉悟并非因果现象,觉悟者必定见到成佛与未成佛这些差别相是六根的幻觉,更必定见到一切都在觉中,知道自己就是佛,众生也是佛。因此“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这句话,是真实不虚的!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佛告须菩提:“是的!后五百岁中,假使有人得闻此经,能不惊、不怖、不畏,这的确是难得的!”所谓的惊,是惊奇、不相信;怖是害怕、不能接受。这也是这位众生的因缘深厚,才能接受此经。

  因为这金刚般若甚深的佛法,是佛跟初地的菩萨所讲的,一般修解脱道的行者不信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这些人听闻这类经典,不但不信,还要诽谤,因此在一些大乘经典中说,不要在小乘人的面前讲大乘的经典。在这里,我说小乘人、大乘人,并不是偏见,是指修行人的心量有大小。众生发心有不同,发心的不同有其因缘,即众生各有因缘,我们千万不要执著,看不起小乘人,而自己烦恼。所以,如果你听闻这部经,能够相信,那你就有不可思议的功德,非常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玄奘法师的翻译是:“如来说最胜波罗蜜多,谓般若波罗蜜多……”此经所指的第一波罗蜜,就是般若(智慧)波罗蜜,能令你到达生死解脱的彼岸。如果我们听了智慧波罗蜜,认为就有智慧波罗蜜这件事情,那么,我们就有“法”的执著,所以佛在这里就特别强调,别执著实有智慧波罗蜜这件事情。所以佛说:“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为什么呢?第一波罗蜜就是金刚般若智慧,此智慧非生灭变异,从来不曾消失,故名金刚。生灭见者以思惟心执取法相,会以生灭有无的法相来了解金刚般若智慧,以思惟心是无法了解金刚般若智慧,然而此智慧是每个众生所具有的,但是佛形容说,在众生位时此智慧被烦恼遮盖住。金刚般若智慧不是无常法,所以不可修成,如果智慧是修来的生灭法,有生灭的智慧是无法证涅槃的,所以,证悟不生不灭的智慧本身必然也是不生不灭的,凡是不生不灭的法必定是无相、性空,无时间相、无空间相。换句话说,不生不灭的智慧是本来有的空性,是有智慧的空性,如此空性就是万法本来具有的觉性。金刚般若智慧就是每个众生都具有的觉性,如果众生没有这种觉性,那佛与众生就不平等了。众生具足佛所具有的一切觉性,此性在有些经中也称为佛性。然而,没有任何法可以拥有觉性,觉性不属于佛或众生的,因为万法本是觉性的显现,即金刚般若智慧也是业力的智慧幻化。但是众生执著,把烦恼妄想心所执取的法当成真实的。当你明白了人人具有金刚般若智慧,就知道智慧波罗蜜不可得,也没有所谓菩萨到达彼岸。智慧本来具有,此岸、彼岸本来不存在。因为众生认为有我在生死的此岸,所以佛向众生讲有解脱的彼岸。当众生不再迷惑烦恼执著时,就发现生死不可得、彼岸不可得、到彼岸这件事情也不可得了。因此“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即没有实在的智慧。到彼岸只是佛为了向众生解释出离生死而安立的一个名称,佛向大乘根机众生则说生死不实、出离生死亦假名安立,对于菩萨而言,生死、出离生死、假名安立,全是一心所显,不可得亦不可说。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前面偏重于说布施波罗蜜,上段又讲般若波罗蜜,为何此处又特别赞叹忍辱波罗蜜?因为众生于顺、逆境界生起贪、嗔的烦恼,修布施就是要克服贪心,修忍辱就是要克服嗔心,通过修忍辱而解脱嗔的烦恼,所以说是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呢?当众生认为有东西可以忍,肯定有不满意的事物,当内心把不满意的事物接受下来,才有所谓的忍,有忍就有嗔心。如果心中没有不满意的事物,也没有所谓的忍的烦恼,这样就不必忍辱了,没有事物可忍才是忍辱波罗蜜。当一个人在忍受别人、忍受一些不满意的事物,内心拼命挣扎,无法接受,千方百计地教导自己去忍受,这不是忍辱波罗蜜。当他看到一切事物没有所谓的不接受,一切都能够接受,没有所谓的忍不忍这回事了,此时的忍是无取舍的认可,这样的忍才能够到达彼岸,才称为忍辱波罗蜜。因此,忍辱波罗蜜没有忍辱的行为,只是名为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关于忍辱,如来举自己的过去生来说明:如在过去生中,歌利王(又译作斗诤王)割截我的身体,那时,我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假使我执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当生起极大的嗔恨心。

  传说:释迦牟尼佛在修菩萨道时,某一生是忍辱仙人。有一次,歌利王带宫女们入山去游猎。宫女们趁国王休息入睡时,就自由去游玩。在森林中,看见一位修行忍辱的仙人。仙人见她们来,就为她们说法。国王一觉醒来,不见一人,到各处去寻找。见她们围着仙人在谈话,不觉怒气冲冲的责问仙人。仙人说:我是在此修行忍辱的,宫女们自动的到这里来问法。国王听说是忍辱仙人,就生起嗔恨心,用刀砍下他的手脚,看他是否能忍。当时,仙人毫没有怨恨,神色不变。同时仙人发愿:“如果我真的没有生起嗔恨心,已支解的身体,立即恢复原来的样子。”发此愿后,仙人真的如愿以偿,身体恢复原样。

  很多人学习了佛法,学习了《金刚经》,以为自己也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看,菩萨的无所住,你做得到吗?这是真正的忍辱波罗蜜。当你遇到不满意的事,你忍受、不去执著,依然是有造作的心,是有为法,在禅宗祖师的眼里,是以善法打倒恶法,这也是修行,好过没有,但是那样并非波罗蜜。如此忍到无可忍时,“火山”就爆发了,场面可能不可收拾。从歌利王支解仙人的事件来看,仙人是没有东西可以忍,如此才是忍辱波罗蜜。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如来又说:我不但在歌利王时如此,在过去于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人,也是一样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菩萨很清楚远离世间一切虚妄的相,但是他也很清楚,虽然远离一切,不过心是不能离的。如上我所说的法界心,一切法都是心的幻化,一切相都是心于六根的显现结果。凡夫取相而在其中生起种种烦恼、执著。当初发心菩萨要远离对那些幻化相的执取,会执取的是谁呢?就是烦恼、执著的心。在远离烦恼、执著的心时,远离、远离……直到最后,这个觉性(觉悟的心)是绝对远离不了的。为什么呢?因为连觉悟的心都没有,那菩萨是木头、白痴了。因此,菩萨知道要远离烦恼的心,并不是远离觉悟的心,甚至于佛与阿罗汉证悟时,是心证悟寂灭,觉悟的心必定还在,绝对不是心灭了才觉悟!因此菩萨应生无所住心,即可以尽量生心,但是不住在法相里面,即不迷惑在其中,如此生无所住心。证悟寂灭的阿罗汉不是不生心,只是不生烦恼心,然而,觉悟的心还是存在的。只是心不再去造作任何事情了。也因为这样,一些大乘经典中,佛在菩萨前呵责阿罗汉是焦芽败种,那是因为阿罗汉不再生起长远利益众生的心。然而,佛绝对不会在凡夫前呵责阿罗汉,而且必定是赞叹阿罗汉的。

  因此佛说:菩萨应离一切相而生起正觉的心!当一个人要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如果不生心,他就走向阿罗汉解脱的方向去了。然而所生的心,不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中,那心要生到哪里去?

  大乘经典中把心分为两种类:一、住色、声、香、味、触、法的心,称为妄心;妄心的境界,就是所分别的一切法相。二、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的心,称为真心;真心,即是觉性。原本一切法都是心,有时称为法界,有时称为清净心,有时称为常寂光土……各种名称;有时称为佛性,也称为真如。我们所知的一切法,都是心的变化。此心并无你的、我的、他的。如前面我用星球之间的万有引力来比喻,一切法互相影响,没有所谓大的、小的,彼此都互相含容。大乘佛法把这样的现象,称为法界。法界就是心在作用,所以称为法界心。经文说,“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六根境界,心知道而不为此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说明有某一类心是不依根尘而生,菩萨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此心就是无生灭有无相的法界心,万法全体是法界心,无心与法的对立。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的心,就是指觉悟到法界心本来无住生心(显现万法)。为什么是此心呢?因为法界心没有所谓大的、小的,不可称量;没有这里、那里等方位处所,没有所谓法的里面、外面,更没有所谓心的住与不住的问题。本无能住心及所住法(境界)的法界心,才是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上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