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住生心,因此“若心有住,则为非住”,这句话说明觉悟此心者,必定见到此心本来无住。如果修行人心若住在某境界,即心境对立,那就错误了!
在中国禅宗也很强调心无所住,曾经有一位禅宗祖师证悟时说:“去年贫,无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意思是说,他再也不依据任何一句佛法作为安心之处了,即他的心无所住。修行人每每要找一些佛法来安心,要找一个修法来修,总是担个道理挂在心中,依靠真理走遍天涯,乃至过一生。有些人以“一切皆空”,走遍天下;有些人以“一切都是缘起”,走遍天下。以所信仰的佛法道理来挡住一切,此即是他的心住在佛法道理,落入自己所以为最殊胜的见取见中。修行人的心有住佛法或者不住的差别,如果你心中不再存有任何的佛法道理——真理,就没有所谓住不住的问题了。“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所以佛说发正觉心的菩萨,不应住色等相而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 则非众生。
佛又说: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这样的无所住而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诸相包括了别心所知的一切境界,与分别心所知的一切相,所以诸相皆是根尘识虚妄分别后而有。非相即是无相,无相不是放下对诸相的分别而无相;无相是一切法本来遍满法界,不曾分别的觉性。无相即是一切诸相本来无自他相、无生灭相、无有无相、无虚实相、无能知所知相。无相不是无觉无知,是智慧(觉性)自知(是觉性流露的)一切相无相。无相即是寂静的涅槃,无相即是清净的法界。无相即是一心法界的圆满觉性,此觉性即金刚般若智慧。涅槃、法界、智慧,本无相可言,即是非相。前面说过,一切法皆是觉性的显现,所以一切相皆由此非相显现,所以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佛所说的一切,都是讲真实话。如来是真语者:佛讲出真正的真理;实语者:佛讲的话,绝对没有假的,统统都是真话;如语者:每个众生有不同的烦恼、不同的业力,佛就根据不同的情况,如你所知的来说正法;不诳语者:佛绝对不是自高自大,而狂妄地说“我就是佛”,佛是真心如实说,不为名利而说;不异语者:佛所讲过的法,不会再修正。但是科学家所证实的理论就不一样,从前的科学家认为光是走直线的,结果后来被推翻了,其实光是走最短的路线。如果空间是弯曲的,光是走弯曲的路线。以前科学家的理论被后来的科学家推翻了,从前的论说与后来的不一样,这就是异语。但是异语是没有存心欺骗,只是后来推翻前语,又有另外的说法。
为何佛要强调自己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因为佛为不同根性与智慧的众生开示不同的实相以及法门,有些信心不足的众生,听了《金刚经》的实相无相法门,会以为佛在其他经典说法不说诸法实相,因此佛提醒大家,一切相即是非相,而且,如来一切时说法开示,所说都是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原因如下: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前面说过,佛因众生不同的根性及境界,而开示诸法实相,因为智慧及闻法的因缘差别,对实相的了悟深浅不一,造成佛灭后因见解差异而分裂成十多个部派,这些部派都共同认为生死轮回是迷惑,唯有涅槃是真实、是实相。可是每个部派都说自己的教理才是真正的佛法,其他部派的是不纯正的。当听到《金刚经》里讲无相,就是实相无相,若认为自己所学的无相佛法最真实,其他部派的不实,当心里还分别有真实与不真实的法就是取相。
佛所证悟与所说的法,并没虚实这回事。因为六根所知的一切法都是因缘,而因缘就是心的变化。我们在迷惑中,认为这些变化这样、那样……所以佛才说迷惑所知的万法是因缘假合的,目的是要让你出离虚幻的世间。我举例说明:假设我卖茶杯,生意很好,而有人卖另外一种杯子,他的生意不好,结果那个人为了赚钱,就制造出与我所卖的茶杯一模一样的杯子来卖。我们会说他做的杯子是假的,我的才是真货,他卖的是假货,其实两种杯子都是一样的质量。我们认为迷者所知的境界和道理都是假相,佛菩萨的境界才是真相。其实迷者所知的境界和佛菩萨的同是一真法界,只是迷者迷惑地把一真法界分别成能知心与所知境,于是就有迷是假、悟是真的分别。所以说原本是同样的货色,品质是一样的,但是迷者说,佛菩萨的是真货,凡夫的是假货。本经说如来所得法无实无虚,就是佛证悟诸法实相无实无虚——诸法本来圆觉遍满法界,就是佛证悟到凡夫和佛所知的一切境界皆无实无虚,一样都是真货,从来没有假货这回事。换句话说,我们身心现前的一切境界,本来就是法界心不可思议的显现,真实是如此,也是业的不可思议的显现。但是凡夫看成不是法界心的显现,认为这是内心、那是外物、空间有距离、时间有三世……这些都是迷惑六根,才把无实无虚的法界看成有真假的生死涅槃,然后还想找寻真货——真理与涅槃。甚至于认为有些法是魔说,他不知道外魔皆是心的幻化,降魔是降伏自心。
如来所觉悟的诸法实相——世间的真实情况,是唯一的真实——智慧圆满的法界心,并非凡夫所认为的万法中有真假对立的真实,所以说如来所得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如果菩萨“心住于法”,所谓住,就是执著;所谓法,就是我们所知的一切。如果心在这一切法中生起种种的执著,从中生起任何的见解去做布施,就犹如在黑暗中,见不到一切境物,即没有真正见到法的真实;反之,菩萨心不执取一切法而行布施,觉悟皆是心的幻化,那就好像有眼睛的人,在日光朗照的地方,能见种种的形色。在此黑暗比喻迷执,光明比喻智慧。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此第四番较量功德。当来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相信此经的甚深佛法义理,能受持、读诵这般若经典,如来以佛的智慧全都能够知道,见到这个人的功德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
凡夫执取法的有无——有无相,于是见到世间是生灭无常、幻化的,就会认为释迦牟尼佛真的去世了、涅槃了。然后,对佛生起种种的见解:现在佛在不在?佛在哪里?小乘教法认为涅槃已经超出语言范畴,所以佛不是在,也不是不在。实际上众生与佛是平等的,如果佛的在不在是超出语言范畴而不可说,那么,众生也是一样,超出语言范畴而不可说,在一些了义的大乘经典就形容众生是不可思议及不可说。因为我们迷惑、执著,才认为我们现在存在在这里,却不敢说佛在,或者不在。如果你认为:“佛涅槃了,不是在也不是不在。”那我也要说:“我不是在也不是不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迷惑地认为:佛是佛,我不是佛……这种种差别。如此,还是不清楚到底佛是怎么一回事在作用?依佛法说,佛与众生是平等没有差别的,都是心在作用。佛不只在涅槃之后,没有所谓的在不在,即使佛涅槃之前,也是没有所谓的在不在。同样的,你也是诸相非相,目前的你不是在,也不是不在。
此处说:如果将来世有人对《金刚经》的佛法生起信心,佛都能够知道,你说那时佛在不在?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已经涅槃了,你说佛不是在,也不是不在;现在二千五百多年后,你心中对这部《金刚经》的佛法有信心,佛也知道。你是以什么称为佛?我们是以过去佛示现人间的形相来认识佛,如今你说:“我本人肯定是在,然而,佛不是在,也不是不在。”这其实是错误的!佛与你彼此是平等的。此处说明,佛不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能知道你的心,就算现在,佛也知道你的心。为什么呢?因为时间是虚妄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概念,是我们众生感觉所产生的幻相。在佛来说,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这回事。因为我们被过去、现在、未来种种的幻相所迷惑,所以才产生佛曾经存在于世间,佛涅槃后还在不在的问题。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古代中国分一天为十二时辰,印度分为六时,日三时,夜三时。白天的三时:约十点钟以前为初日分,十点到下午二点为中日分,二点钟以后是后日分。前面是讲用种种珠宝布施,不如受持《金刚经》;现在更进一步说: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每日三时中,三度以恒河沙数这么多的身命为众生而牺牲——布施,功德更殊胜了!然而,若另有人,听闻这般若经典,而生起强烈的信心,随顺般若而不违逆,那功德就胜过前面的人,何况更进一步的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功德当然更大了!
在很多的经典中有载,佛在觉悟后说:在觉悟前无量劫的修行皆是妄为(迷惑时的所作所为)。当佛觉悟,就好像大梦方醒的人,梦中一切都是妄为。意思是:我们在觉悟前用任何方式去做种种的功德,都是妄为,不如对无为法——无相、无住生心的法生起信心。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总而言之:本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的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发大乘者”,就是发心想要度化众生,想要成佛的修行者。“最上乘者”,就是智慧、根器很高的修行者。佛法分为:人天善法、小乘法、大乘法,大乘的密宗,其中禅宗、密宗和本经同样自称为最上乘。其实,真理本身并…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上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