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總釋經文上篇▪P17

  ..續本文上一頁住生心,因此“若心有住,則爲非住”,這句話說明覺悟此心者,必定見到此心本來無住。如果修行人心若住在某境界,即心境對立,那就錯誤了!

  在中國禅宗也很強調心無所住,曾經有一位禅宗祖師證悟時說:“去年貧,無立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意思是說,他再也不依據任何一句佛法作爲安心之處了,即他的心無所住。修行人每每要找一些佛法來安心,要找一個修法來修,總是擔個道理挂在心中,依靠真理走遍天涯,乃至過一生。有些人以“一切皆空”,走遍天下;有些人以“一切都是緣起”,走遍天下。以所信仰的佛法道理來擋住一切,此即是他的心住在佛法道理,落入自己所以爲最殊勝的見取見中。修行人的心有住佛法或者不住的差別,如果你心中不再存有任何的佛法道理——真理,就沒有所謂住不住的問題了。“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所以佛說發正覺心的菩薩,不應住色等相而布施。

  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 則非衆生。

  佛又說: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應這樣的無所住而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諸相包括了別心所知的一切境界,與分別心所知的一切相,所以諸相皆是根塵識虛妄分別後而有。非相即是無相,無相不是放下對諸相的分別而無相;無相是一切法本來遍滿法界,不曾分別的覺性。無相即是一切諸相本來無自他相、無生滅相、無有無相、無虛實相、無能知所知相。無相不是無覺無知,是智慧(覺性)自知(是覺性流露的)一切相無相。無相即是寂靜的涅槃,無相即是清淨的法界。無相即是一心法界的圓滿覺性,此覺性即金剛般若智慧。涅槃、法界、智慧,本無相可言,即是非相。前面說過,一切法皆是覺性的顯現,所以一切相皆由此非相顯現,所以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則非衆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佛所說的一切,都是講真實話。如來是真語者:佛講出真正的真理;實語者:佛講的話,絕對沒有假的,統統都是真話;如語者:每個衆生有不同的煩惱、不同的業力,佛就根據不同的情況,如你所知的來說正法;不诳語者:佛絕對不是自高自大,而狂妄地說“我就是佛”,佛是真心如實說,不爲名利而說;不異語者:佛所講過的法,不會再修正。但是科學家所證實的理論就不一樣,從前的科學家認爲光是走直線的,結果後來被推翻了,其實光是走最短的路線。如果空間是彎曲的,光是走彎曲的路線。以前科學家的理論被後來的科學家推翻了,從前的論說與後來的不一樣,這就是異語。但是異語是沒有存心欺騙,只是後來推翻前語,又有另外的說法。

  爲何佛要強調自己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因爲佛爲不同根性與智慧的衆生開示不同的實相以及法門,有些信心不足的衆生,聽了《金剛經》的實相無相法門,會以爲佛在其他經典說法不說諸法實相,因此佛提醒大家,一切相即是非相,而且,如來一切時說法開示,所說都是真語、實語、如語、不诳語、不異語,原因如下: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前面說過,佛因衆生不同的根性及境界,而開示諸法實相,因爲智慧及聞法的因緣差別,對實相的了悟深淺不一,造成佛滅後因見解差異而分裂成十多個部派,這些部派都共同認爲生死輪回是迷惑,唯有涅槃是真實、是實相。可是每個部派都說自己的教理才是真正的佛法,其他部派的是不純正的。當聽到《金剛經》裏講無相,就是實相無相,若認爲自己所學的無相佛法最真實,其他部派的不實,當心裏還分別有真實與不真實的法就是取相。

  佛所證悟與所說的法,並沒虛實這回事。因爲六根所知的一切法都是因緣,而因緣就是心的變化。我們在迷惑中,認爲這些變化這樣、那樣……所以佛才說迷惑所知的萬法是因緣假合的,目的是要讓你出離虛幻的世間。我舉例說明:假設我賣茶杯,生意很好,而有人賣另外一種杯子,他的生意不好,結果那個人爲了賺錢,就製造出與我所賣的茶杯一模一樣的杯子來賣。我們會說他做的杯子是假的,我的才是真貨,他賣的是假貨,其實兩種杯子都是一樣的質量。我們認爲迷者所知的境界和道理都是假相,佛菩薩的境界才是真相。其實迷者所知的境界和佛菩薩的同是一真法界,只是迷者迷惑地把一真法界分別成能知心與所知境,于是就有迷是假、悟是真的分別。所以說原本是同樣的貨色,品質是一樣的,但是迷者說,佛菩薩的是真貨,凡夫的是假貨。本經說如來所得法無實無虛,就是佛證悟諸法實相無實無虛——諸法本來圓覺遍滿法界,就是佛證悟到凡夫和佛所知的一切境界皆無實無虛,一樣都是真貨,從來沒有假貨這回事。換句話說,我們身心現前的一切境界,本來就是法界心不可思議的顯現,真實是如此,也是業的不可思議的顯現。但是凡夫看成不是法界心的顯現,認爲這是內心、那是外物、空間有距離、時間有叁世……這些都是迷惑六根,才把無實無虛的法界看成有真假的生死涅槃,然後還想找尋真貨——真理與涅槃。甚至于認爲有些法是魔說,他不知道外魔皆是心的幻化,降魔是降伏自心。

  如來所覺悟的諸法實相——世間的真實情況,是唯一的真實——智慧圓滿的法界心,並非凡夫所認爲的萬法中有真假對立的真實,所以說如來所得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如果菩薩“心住于法”,所謂住,就是執著;所謂法,就是我們所知的一切。如果心在這一切法中生起種種的執著,從中生起任何的見解去做布施,就猶如在黑暗中,見不到一切境物,即沒有真正見到法的真實;反之,菩薩心不執取一切法而行布施,覺悟皆是心的幻化,那就好像有眼睛的人,在日光朗照的地方,能見種種的形色。在此黑暗比喻迷執,光明比喻智慧。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此第四番較量功德。當來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相信此經的甚深佛法義理,能受持、讀誦這般若經典,如來以佛的智慧全都能夠知道,見到這個人的功德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

  凡夫執取法的有無——有無相,于是見到世間是生滅無常、幻化的,就會認爲釋迦牟尼佛真的去世了、涅槃了。然後,對佛生起種種的見解:現在佛在不在?佛在哪裏?小乘教法認爲涅槃已經超出語言範疇,所以佛不是在,也不是不在。實際上衆生與佛是平等的,如果佛的在不在是超出語言範疇而不可說,那麼,衆生也是一樣,超出語言範疇而不可說,在一些了義的大乘經典就形容衆生是不可思議及不可說。因爲我們迷惑、執著,才認爲我們現在存在在這裏,卻不敢說佛在,或者不在。如果你認爲:“佛涅槃了,不是在也不是不在。”那我也要說:“我不是在也不是不在。”爲什麼呢?因爲我們迷惑地認爲:佛是佛,我不是佛……這種種差別。如此,還是不清楚到底佛是怎麼一回事在作用?依佛法說,佛與衆生是平等沒有差別的,都是心在作用。佛不只在涅槃之後,沒有所謂的在不在,即使佛涅槃之前,也是沒有所謂的在不在。同樣的,你也是諸相非相,目前的你不是在,也不是不在。

  此處說:如果將來世有人對《金剛經》的佛法生起信心,佛都能夠知道,你說那時佛在不在?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已經涅槃了,你說佛不是在,也不是不在;現在二千五百多年後,你心中對這部《金剛經》的佛法有信心,佛也知道。你是以什麼稱爲佛?我們是以過去佛示現人間的形相來認識佛,如今你說:“我本人肯定是在,然而,佛不是在,也不是不在。”這其實是錯誤的!佛與你彼此是平等的。此處說明,佛不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能知道你的心,就算現在,佛也知道你的心。爲什麼呢?因爲時間是虛妄的,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概念,是我們衆生感覺所産生的幻相。在佛來說,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這回事。因爲我們被過去、現在、未來種種的幻相所迷惑,所以才産生佛曾經存在于世間,佛涅槃後還在不在的問題。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

  古代中國分一天爲十二時辰,印度分爲六時,日叁時,夜叁時。白天的叁時:約十點鍾以前爲初日分,十點到下午二點爲中日分,二點鍾以後是後日分。前面是講用種種珠寶布施,不如受持《金剛經》;現在更進一步說: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每日叁時中,叁度以恒河沙數這麼多的身命爲衆生而犧牲——布施,功德更殊勝了!然而,若另有人,聽聞這般若經典,而生起強烈的信心,隨順般若而不違逆,那功德就勝過前面的人,何況更進一步的書寫、受持、讀誦,爲他人解說,功德當然更大了!

  在很多的經典中有載,佛在覺悟後說:在覺悟前無量劫的修行皆是妄爲(迷惑時的所作所爲)。當佛覺悟,就好像大夢方醒的人,夢中一切都是妄爲。意思是:我們在覺悟前用任何方式去做種種的功德,都是妄爲,不如對無爲法——無相、無住生心的法生起信心。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

  總而言之:本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的無邊功德!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發大乘者”,就是發心想要度化衆生,想要成佛的修行者。“最上乘者”,就是智慧、根器很高的修行者。佛法分爲:人天善法、小乘法、大乘法,大乘的密宗,其中禅宗、密宗和本經同樣自稱爲最上乘。其實,真理本身並…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總釋經文上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