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跟它相关的信息,法的存在并没有固定的范围。我们身上细胞里的一个小小原子,会影响月球上所有的原子。就是说,一个小小的原子的活动,影响三千大千世界,可见它是没有范围的。所谓的范围,就是我们众生的肉眼、眼光所见的情形,所以我们就生起这种种见,认为空间是这样,原子有范围。在法性空中,没有所谓一个东西在哪里,是属于谁的,没有生灭变化这些事情。佛菩萨觉悟万法一致的法性就是无相无自性,称为空性;空性的万法本无生灭、无彼此。每一个法都全体无相地互相含摄而无界限,统称为法界心,每一个法都是法界心的无相无界限的显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法界心,凡夫所分别的一切相都是法界心的幻化相。在此幻化相中,没有任何法是属于另一个法,也没有一个法独立存在某个范围里,而是一切法全体因缘力量在互相影响。
其实法性是为执取法相者而开示的道理,为了破除执取法相的有无之见,所以说法性无相——非法相。其实,无相无界限的法非一非多非有非无,所以无性,此无性之法性是名非法相。每一个法都全体无相地互相含摄而无界限;无界限故,对执取法相者统称为整体,是名为法界心。每一个法相都是法界心的无相无界限的显现。然而,一切法的真实相——诸佛觉悟圆满的境界,本来是大乐、光明、不变、清净、自在的,这就是大乘经典中常说的常寂光土。其实光明就是法界心本有的性质——法性本具光明智慧。为什么说法性光明的性质是心呢?因为法界心所显现一切法的本质就是一种光明、一种能量。在凡夫看来,光明唯眼能见,而心的光明非肉眼所见之光。这光明里面无能见所见的心境对立,所以没有所谓生灭、无常、生死的苦,全体是自在的光明显现。佛对初学的菩萨形容此为常乐自在、大乐光明;因为在这光明中,心知道应当做什么,就能变化什么……即心的一切变化,都能够自主、自在。比如佛就是在光明中知道因缘到了而自在化现在有缘者的前面,所以说它是大乐光明的自在显现;在这光明中,没有凡夫所执著的种种分别、差别,因此对凡夫说此光明是清净的。其实,大自在天和大梵天都有乐、光明、清净、自在的感受,但是它们只能感受到少分的“心的本质”,原因是它们还有迷惑。大乐、光明、清净、自在,是佛依凡夫的立场来描述它,这是针对凡夫的不自在、不清净来说的。如《大般涅槃经》这类经典更说这是常、乐、我、净,即佛的境界里,光明幻化自在所以称为我、为乐,幻化而无相不变所以称为常、为净,如此的常、乐、我、净,是无相、无法、无我可得的境界,不同于凡夫的有相、有法、有我的常、乐、我、净。其实一切都是法界心的自在显现。
前面讲一切法的法性,现在又讲心,这两个名词看似有点混淆,其实凡夫所执取法的本质——法性,在大乘佛法说法性无性,法的“空、无相、无常、无生、无我、无自”等性,都是以心之性为性,此心并非是某一个法,也并非某一个法具有这些法性。这个心并不是我们现在用来思考、活动的心,在此暂时称为法界心。对取法相者,法界心被称为法性、法界、心性,有时称为清净心,有时称为本觉心,而法界心就是万法本身的觉性。为什么说是觉性呢?因为法界心所显现的每个法都是微妙法,每一个微妙法就是本无疆界的心,此心之所以有觉性,因为本是智慧光明的显现,因此能够知道任何一个法。在经典中说,如果释迦牟尼佛要知道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任何一滴雨水怎么来,怎么发生,佛都能够知道。为什么呢?因为万法都在法界心里面作用。
前面我说过,一个原子里包含了大千世界对它的影响,那么,它也在影响大千世界。以这个来比喻,我们的心也是一样,大家的心都在互相影响。这个原子“知道”月球上面的事情,即原子在影响着月球,月球在影响着原子。我们以物质来看待它,所以我们不加上“知道”这两个字眼,但是我们身上的那个原子,它任何的改变、任何的运动,都要与大千世界所有原子息息相关地互相影响。也可以这么说,因为它们彼此知道对方,才能够互相影响。所以大乘佛法说,一切物质本身就是心的作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物质就是心的显现。在法界心的显现里,我们迷惑的心去分别:这是心法、这是物质、这是空间、这是时间。所以大乘佛法说,一切都是法界心的显现。一个原子的活动,也是心在活动;佛法说器世间是业力所成就,所以一个月球的活动,也是心(业即心造作与引果)在活动;乃至我们从中看到有大小不同的形相,只是在此心中添加了分别心,不论有没有分别,也都是心的活动。这些心的活动都一样具有觉性,知道对方的活动。
不少佛教徒读诵了一些大乘经典后,虽然会说:“一切唯心造。”但是当我告诉你们:“这个杯子里的原子知道月球上的一切活动。”很多人会迷惑地问:“啊!师父,您在说什么?”当下就否定了原子与月球之间也是心在作用。身为佛教徒的你们既然同意“一切唯心造”,那么,我们的心是心,月球上的原子也是心,这边的心就知道那边的心。以物质来说,就是这个物质与月球上的物质互相影响——知道。它们如果不知道对方怎么影响?因为我们被妄见分别,认为这是物质,以为非心的物质怎么会知道?你看我敲麦克风,它虽然没有反应,但是以大乘佛法说,这也是心的显现。我敲它是我的心在做,也是大家共业的心法在做,麦克风知道大家,大家知道它,大家的业知道要感召它,于是它知道被感召而在这里出现。可能你会想:明明是广超法师在敲,怎会是大家的共业在做?可是,要不是麦克风到此和大家相会(诶!难道只有你和我到此聚会,麦克风没到吗?),我就无法坐在这里敲它以此来向各位说明“心与业的伟大显现”。是大家(包括麦克风)都互相影响而到此聚会,全体都是心在作用,这就是小乘佛法所说的“业”,大乘佛法所说的“心”。不过这个心不是思考的心,是一切法都具有觉性的法界心。
什么是法界?在大乘佛法中,常常讲到法界这个名词。我们把人类所居住的地方,叫做世间;以凡夫的眼光来看,有我的身心在世间里,更以自身分别内外,认为内有我的心,外有内心用感觉器官所认识的万法。以菩萨的智慧来看,世间一切法是法界心所幻化,所幻化的法有能知心与所知境,所幻化的能知心、所知境、法界心同是一心法界——法法觉性圆满。所以说凡夫从六根来看法界,是千差万别的有相法;菩萨从心来看法界,唯是一心法界。如上我说:“那个杯子知道月亮。”这一宗小事,本是法界心的圆满显现,每一个显现皆全体互相知道,凡夫认为杯子无知觉,不可能知道月亮。在法界中,一切法都是心与心互相作用,凡夫依六根观察此显现,是六根等法说杯子与月亮是无知无觉的,是六根说这个是心法,那个非心法。菩萨知道这一切都是法界心在作用。你们可以这样观看:现在坐在这里,是坐在法界心中;听完经回家时,是乘心中的车回心中的家,这叫做法界性,一切唯法界心所显。所以,当觉悟者以法界心无差别相角度来看世间,不再以众生、物质的角度来看,我们就说这个人觉悟到法性,即法界心。一切法统统都是心显现,所以总称为一心法界。《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身及凡心皆入一心法界,佛的报身与报身土也不出一心法界,佛的法身就是法界身。一心法界也称为常住真心、或者清净心,乃至小乘佛教所立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五分法身,全都是一心法界的不同名称。但是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的总称)中的法界,是指法尘——心中的记忆,这十八界的法界和一心法界是不同的意思。
明白了法界圆满的道理,应知道佛法是觉者超出身心境界的真理,科学是迷于身心境界者的真理,所以不要以为科学中有超越佛法的道理。我的意思是:科学家用种种科学、仪器去研究世间,发现一个原子影响月球,还影响其他的星球、影响整个宇宙。但是科学家不知道这一切是心的影响,心是没有时间与空间性的。科学的作业是用物质、时间、空间的概念去研究,不过科学家认为万有引力的强弱只是与空间的距离有关,与时间无关。但是如果万有引力具有空间性的话,它就需要时间去履行完成,过去科学家认为时间、空间是固定不变的,目前科学家从相对论及量子力学中明白物质、时间、空间都会无常变化,并且发现科学试验的结果与观察者的心息息相关。其实,科学家是先信仰自己身心的眼耳鼻等十八界,再信仰从十八界得来的道理和知识,然后去建立科学理论以及发明科学仪器。以佛法而言,科学就是迷信十八界。然而,有智慧的科学家已开始发现科学试验离不开观察者的心。
什么叫做入法界?菩萨在行道的时候,不但觉悟世间是法界心的幻化,而且还能以幻化力破除一部分所知障,于是自在地入法界作度化众生的事业、最后完成佛果。
大乘佛法说,法界本是一心,心与法皆本无住处,因为空间处所都是心的幻化。一切物质都是心在作用,心的作用就是心力,也就是业力。业力与心力就是因缘的因果力量,因果的力量就是能量。业力与心力是不需要时间,一念就到!同样的,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凡圣的法界,就会误以为无住生心,是无住于妄想分别心中。就是说,很多人都念过《金刚经》,很多人都学过此经,都会这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此心到底是指什么心?如果不知道心有不同的层次,而自认:“噢,我也懂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的无住心是指哪一种心?是执取境界的妄心吗?如果菩萨的无住生心是不住妄心,这位菩萨还不如阿罗汉。实际上,菩萨要无住生心,必须要先知道有哪些心与哪些法,才谈住与不住;反之,根本不知道自己所生起的是什么心,那还谈什么住与不住!
我之所以为各位解释这些不同的心,目的是要…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上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