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識活動的衆生。因此,無色界的衆生是無法被看見的,即使有天眼通的人也看不到,它們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和非想非非想處的衆生。
衆生把心念和物質看成是分開的,但是在大乘佛法中說,物質與心是一起作用的,是不可分割的,即物質離心獨立活動,或心離物質獨立活動是不可能的。在密宗《時輪金剛》的經續中說,就算是無色界的衆生,還是有很微細的物質在作用。大乘經典中說,有一類的乾闼婆,平時沒有人知道它們的行蹤,但是佛一放光,它們就出現。它們沒有物質讓你摸到、看到,但是當佛放光的時候,你就可以看到它們。這一類的衆生是不屬于有色或無色。
叁、從衆生的有沒有想心所來分類:有想,是指有思惟心想的衆生。無想,是指沒有思惟心想的衆生。如印度的一些外道,專門修無想定,死後就生到色界四禅天的無想天去。當衆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停止不活動,稱爲無想,人間修道者進入無想的定,稱爲無想定,執取無想定者死後轉世到無想天。無想天的衆生在定中,當它的定力因果受用完了,六識又再活動起來,它又變成有想的衆生了。佛法也把滅盡定歸入無想,但是進入滅盡定是暫時無想,這裏的無想只是指無想天的衆生。佛法說“無想”是執著“無想心”爲涅槃的煩惱,所以無想只是六識不活動,身心還是存在世間的。非有想非無想,凡夫衆生修到叁界的最高天——非想非非想天,而在這天上的衆生,沒有如其他衆生粗想的煩惱,叫做非有想;沒有“無想天天人”之無想的煩惱,叫做非無想。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不是屬于有想,也不是屬于無想。除了無想天以及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外,其他的衆生都有想。
菩薩要如此發心:我應該令所有衆生都進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什麼是無余涅槃?佛教說,衆生認爲世間是苦的,想要擺脫苦,就利用種種的方法修道,這包括中國的道教,印度的外道,以及其他的修行者。根據佛法說,只有極少數宿世有佛法善根者,才能證得鳳毛麟角般的辟支佛,一般修行者都無法達到解脫生死。若依佛所教導的修道方法修行,外道也能解脫生死。作爲一個佛教徒,自己未解脫生死以前,不應看輕外道修行者,他們可能修得比你還好還精進高明呢!比如佛陀身邊的大弟子原本都是外道的高人呢!只需講一句佛法,就能依法修行證果了!你比得上他們嗎?都是修道人,所以高僧都不忌道。
佛教所說的解脫生死是怎麼一回事?佛教信仰因果輪回,輪回是迷惑、造業、苦報的輪轉相續,要解脫生死就必須不再迷惑與造業,先了解輪回的世間因果和涅槃的出世間因果,然後依出世間的道路修行,從斷煩惱而生起智慧來出離生死。當修行者證悟到解脫生死,必定是煩惱已斷、不執取世間一切法、自知不受後有(來世果報)。因爲已證悟到無生,所以此生了結就不再生,佛法稱之爲不生不滅的涅槃。如果一個人不再輪回就是解脫生死。
很多外道追求永生以達到不死,以佛法來說永生是不可能的,因爲有生就有老死,要維持無常身心的生存必須有新陳代謝的變化,無變化的生存與死了的木乃伊沒兩樣,然而爲了生存,身體需要新陳代謝卻是最痛苦之事。比方說,有些中國道教的修行者,要求保持肉身,超生到別的地方去。基督教徒認爲信上帝,此生死後就到天國永生;背叛者則下地獄成爲撒旦的門徒,天國和地獄只是受苦樂不同,然而都是永生不死,這樣的永生若依然依靠身心活動,有新陳代謝的成長嗎?若有,苦也!若無,形同死人!
基督教徒帶著身心的永生,甚至于成爲最高級的天人——他化自在天,以佛教的觀點來說,只要有身心活動必會老死。未擺脫身心的生滅變化,期望永恒是不可能的。
佛法說要解脫生死,就要先證悟本來無生——涅槃。佛說衆生的身心是幻化不實的,衆生迷惑執著身心實有,當衆生要死的時候,總是執著要有一個身心,然後去追求另一個身心,因此就投生到下一世去了,于是在不同的身心中轉來轉去,衆生就是如此這般地形成生死輪回。如果衆生在死的時候不執著身心爲實有,沒有要再生的心念,就不會再生——無生。佛教說涅槃不是永生,是不生;不生所以不死,無生無死即是涅槃。所以涅槃的第一個關鍵,就是在死的時候不再生。涅槃絕對不是再生了之後永生。到底有沒有“不生”與“不死”這回事?佛法說生滅是幻相,實相無生滅,所以本無生死,只是衆生迷有生死,所以說不再迷生死,就覺悟而證得涅槃。
衆生執著世間的一切法,認爲有一個我,我在生死輪回。佛法說,世間本來沒有一個我。因爲沒有我,所以也沒有我在生死輪回。因爲衆生的煩惱執著,所以才說有我。當衆生覺悟了,把執著我的煩惱放下,就能夠覺悟到沒有生、沒有死是真實的。
既然涅槃是不生不滅,是什麼東西達到涅槃?是執著我而有生死,若無我,則無我生、無我滅,證悟無我就不再有我生、我死,就是達到不生不滅。因此,證悟涅槃必定證悟無我。《雜阿含第叁十九經》中說:“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可見證涅槃者不是無所見,而是唯見法,雖無我而無所至趣,是智慧卻不是空無所有。
對于涅槃,小乘佛法分兩個階段來說:
一、有余涅槃:修行者斷煩惱後,就能覺悟到沒有生死可得,稱爲悟無生。雖悟無生,但是此生還未死,也稱爲證有余涅槃,余是指余下身心活動。
二、無余涅槃:當證涅槃的聖者死後不再生,就不再死,身心無余,叫做無余涅槃,無余是指無六根的身心活動。然而,並非斷滅的永遠消失,是清淨的寂滅。
大乘佛教對于涅槃,還有更進一步的解釋: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是大、小乘佛法對涅槃見解最大差別之處,小乘佛法中完全沒有自性清淨涅槃。所謂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指世間種種變化不是真實的,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我們是用迷惑的心去了解世間,這迷惑的心所見的有無等現象是迷惑六根所成的幻相,但是迷惑的心卻認爲是真實的。以迷惑的心看到世間裏有、無、生、滅的現象,其實如夢中所見一樣都不是真實存在。當一個人真正覺悟時,就會看到世間沒有發生所謂的生、滅、有、無的現象,也就知道原來一切法本來沒有生、滅相可得,不生不滅是一切法的真正本質,即一切法的本性本來就是無生滅相——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大乘佛法說,世間一切萬法都是本無生滅的清淨涅槃,如果以迷惑生滅有無的心去看,就會有這些疑問:清淨涅槃是否永遠存在不滅?清淨涅槃是否本來具有?這些都是錯誤的概念。爲什麼呢?因爲迷惑有無的心把涅槃理解成有某個法存在,存在必是生滅的,于是認爲涅槃也是生滅的。因此,一切衆生雖然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卻惟有當修行者不再執取迷惑的幻心時,才會知道本來是清淨涅槃的。
二、無住處涅槃:當菩薩覺悟到一切法本來是清淨涅槃時,此菩薩就不會執著:出離生死、要入涅槃。此菩薩進一步修道,最後于一切法心無所住,就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他就證悟了無住處涅槃。
當修行者修解脫道,如果能證悟阿羅漢果,就是先完成有余涅槃;當他死後,就完成無余涅槃。那麼,這些阿羅漢死後究竟到了哪裏?小乘佛法認爲這個問題不可作答,不只不可以作答,連提問都是錯誤的,因爲沒有阿羅漢在哪裏。當修行者證悟阿羅漢果後,就知道無人我,生前死後都沒有我是阿羅漢,更沒有死後阿羅漢在哪裏;未證悟者認爲有一個阿羅漢死了,就會問:“他不再輪回,那到底去了哪裏?”這是我們執著有一個“他”不斷地在輪回生死,所以問這個問題。本來沒有你、我、他,這個或那個,是我們迷惑的心去分別而得來的。因此,當修行者證悟無余涅槃,不要認爲他在這世間消失了,那是一個錯誤的斷滅見。涅槃並非是先存在然後不存在,而是涅槃前本來就沒有他的存在,涅槃後也沒有他消失了。如果你認爲:“我要修行跳出世間,然後永遠消失掉。”那就錯誤了,錯在于認爲有一個我存在世間,于是産生各種錯誤的見解和問題。
因此,涅槃絕對不可以用人類的知識、語言來描述。佛法裏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來形容這種悟境。言語道斷意思是,一切語言都無法表達;心行處滅意思是,有造作的生滅心是無法達到涅槃。迷惑于心行及語言者就會有這類疑問: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證得涅槃?有。涅槃後的釋迦牟尼佛在不在?在!如果佛不在,那我拜佛、禮佛做什麼?佛涅槃後,爲什麼還能夠感應到佛?這些人錯誤地認爲佛是一個存在個體。其實,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在作用,就算佛涅槃了,只要有因緣,就有人能夠感應到佛。當我這樣講時,你就會認爲:“這樣佛就在啰!”你認爲消化了的食物對你現在的身體有益處嗎?有!那些食物能給你益處,它們還在嗎?不是不在!它們已經變成營養。既然如此,萬物的消失都是“變成其他組合”繼續存在,不是真的消失,只是重新組合;其實,萬物出現時絕對不是自己獨立存在,也是以組合的形式存在。一切心念、業力因果、凡夫及聖賢亦是如此“變成其他組合”而不曾消失。因爲本來不曾存在,哪來消失?
佛到底在哪裏?其實,這是對“存在”有錯誤的概念。舉個例來讓大家明白“存在”的概念, 比如天上的雲下了一陣滂沱大雨,大地草木皆濕潤了。你不會執取是雲下的雨,雨後天晴,雲不見了,卻令草木茁壯成長,枝繁葉茂,綠意盎然。你知道這麼一個過程:水——水蒸氣——雲——雨——水。其中雲不是單一的東西,是衆因緣令雲(其實是水)飄在空中,衆因緣讓你看到它“存在”。但是實際上不曾有一個東西多出來;雲消失了,也不曾少了一個東西。佛已經不執著某個身心爲我,因此能到處應化現身;佛爲了度化人而在人間以人身應化,于是便示現入胎出世,出家修道,成佛至涅槃,這一切如雲出現于空中,…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總釋經文上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