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佛法说,我们每一念的知觉是有很多不同的心念,这些各种各样的念,都是由过去的种种因果形成的。比方喜欢吃榴木连的人闻到榴木连的味道说香,不喜欢吃的人说臭,有些东西,人闻其味说很臭,但是某些动物或昆虫闻到则觉得很香,这是因为种种感觉器官的需要不同而形成的。就好比人体的味道是臭的,但贪爱执着时却说是香的!你看,这都是种种心念配合形成的。佛
说受是很多不同的心,叫做受的心念。因为有些人不明白,佛就再作深入的分析:受有很多种,有眼睛产生的受,有耳朵产生的受,有身体产生的受,……有些人认为这些受都是一样的,因为有个我,我在受,能受的就是我。佛说不是。如果你牙痛,你说是牙痛,不是脚痛。不可以说,喔!我很痛,我很痛。其实不是,是牙痛。但你执着,说牙痛就是我在痛。那么当脚被玻璃碎片割伤时,脚很痛,脚痛,头不痛,这个感受是很明显的,是不同的感受。再来看,当灯光照着眼睛时,它很辛苦,在受苦,那种感觉绝对不是牙痛的感觉。佛说有从眼睛所生的受,有从耳朵所生的受,有从鼻子所生的受,……这些受都不一样。有人认为有个“唯一”及“不变”的我在受。为了破除人们执着受是我,佛陀就讲受蕴,好让人们明白受不是我。
三)想蕴:
想是在内心接触外境时,所起的认识作用,举凡思想上的概念,以及对外境的了解、联想、分析、综合都是想的作用。有些人认为会想东西的就是我,因为眼睛的感受和耳朵的感受不一样,但是想只是一个,想东西的是谁?没有人怎么会想?在此他认为有个“唯一”及“不变”的我在想。佛陀说不是这样,想有很多种:眼识所生的想、耳识所生的想,……它们是不一样的。现在你们想一下公鸡的叫声,再想一下公鸡的样子,这两种想是不一样的。公鸡的叫声是你想的,公鸡的样子也是你想的,是吗?佛说不是,公鸡的叫声是耳识所生的想,公鸡的样子是眼识所生的想,是两种不同的想,千万不要以为是同一个人在想。这是因为我们的耳朵接触到声音时,意识将它记下来;眼睛接触到光色时,意识将它记下来,佛法称之为法尘。碰到有因缘的时候,脑袋就会思考,思考是无数法尘重显于心识前,所以就可以想到公鸡的叫声,也可以想到公鸡的样子。
你们当中,有些人是学做帐的,有些人是学音乐的,有些人是学电子的等等。现在我问你们懂不懂什么叫做“CPU”?懂的人举手。有人举手,其他人呢?没办法想吧?其实CPU是电脑的中央处理器。我再问“昆次阿来”(音译)是什么?哈哈!有人会,有得想!这是泰语,意思是“你叫什么名字?”这是耳识所生想,你的记忆里没有,就不能想。眼睛、耳朵、鼻子……是我们接触外境的窗户,能想的事物都从这六根产生,还有从意念里记忆或创造出来,由此佛说想是由六根产生六识,再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想,所以六根是一切心念及境界的根。各种想念是在不同的因缘下产生的,并不是“我”在想。原来执着有“我”的人,他所执着的“我”是唯一的,不可以有两个。好像我--广超,不可以有两个,昨天的我是我,今天的我还是我,这才可以叫我。这样的“我想”是否存在?佛说没有。因为你每一念的想不是唯一的,今天想的东西与昨天想的不一样,昨天想的与前天想的也不一样。小时候想吃妈
妈的奶,现在不要了;整天想要妈妈抱,现在也不要了。这不同的想是在不同因缘底下生起不同的想念,当时想妈妈抱的以为是我想,现在不想了,那个我是不是死掉了?佛说过去、现在及未来各种各样的想集合起来作用,称为想蕴,想根本不是我。
四)行蕴:
此行是造作的意思,即是我们的心对外境产生行动,对所知的东西采取反应。这个反应可以在内心里,比方说,你看到一样东西,心中生起喜欢或不喜欢都是行。有人问佛:“如果没有我,谁在造业?谁在生死轮回?必然有我。这个行是造作的心,有人在造作,在作种种的因,然后受果报。”在此他认为行是“我”在主宰。
佛说行与受、想一样,不过是各种不同的心念罢了,这些心念总称为行蕴。行蕴有所谓的贪心、嗔心、善心、恶心……这些都有造作,内心对外境反应,它不是单一的,所以行蕴不是我。如果行是我,那你就能控制:你要想什么就想什么,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但实际上不是如此。比方说,我要你选择坐在右手边的一个人,对他起嗔心。看你怎么办?做不到吧!生起嗔心的这个行,如果是“我”就能够作主,要它嗔就嗔,不要它嗔就不嗔,这才是我,不然就不叫做我。我是主宰,能主宰我的一切,如果不能主宰就不是我。可见行是各种原因产生的,并不是有个我在里面行(造作)。再举个例子:我叫你想吃鸡肉,想到流口水,怎样?没办法办到是吗?或叫你现在快点想吃冰淇淋,很难是吗?如果眼前有你喜欢吃的冰淇淋,你看着诱人的冰淇淋,生起食欲,想到口水流,这是可能的。行这个心并不是有个“我”在控制,它是随着因缘、随境而产生的,所以佛说这不过是行蕴而已,并没有我在其中。
五)识蕴:
识就是能够知觉的心,它知觉外境,好像眼前所见,耳朵所听,心所想的等等。能知觉的心分为很多层次,当心接触外境时,第一念生起知道的心,没有加任何的语言称呼它,只了别外境,称为识。然后脑袋再分别、思惟、分析,称为想,称为行。有人执着一觉醒来知道这个世间的是“我”,但佛说不是“我”,是“识蕴”。识蕴里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它们是不一样的。如果是瞎子,就没有眼识;是蚯蚓也没有眼识,只有皮肤感官,可见识蕴是随着个人过去的业而产生不同的器官,这个器官跟外境接触产生知觉的心。好像眼睛看东西,并不是有个能知的心在看,而是眼根与外境一齐作用时生起识蕴中的一念眼识。如果关掉电灯,你就什么都看不见;是因缘不具足,你不能看;我们总以为是看了,但是看不见。根据佛法说,因为光线照射到眼睛,色尘与眼根作
用,就生起一念知觉的眼识。所以眼识必须要有眼根与外境接触才生起。睡觉的时候,眼识不起,所以并非有独立活动的眼识,是依眼根接触色尘而生不同的眼识。现在你看周围的东西,就生起现前的眼识,待会儿你再看事物,又再次生起另一个眼识,它们是念念不同的眼识,佛说眼识的知觉不是有一个独立的“我”在知觉。刚才说因为众生从色、受、想、行、识中执着有一个我,为了破除这个执着,佛就阐述五蕴。五蕴是最根本最基础的佛学知识,它使我们认识身心的作用。佛说众生迷惑,不知道世间的真相,不知自己的身心,认为有个我和我所拥有的东西--我所。有些人认为五蕴里有个我;有些人认为五蕴以外有个我,五蕴是属于我的东西;就是说,有些人认为身体、心念不是我,但是从过去轮回到现在,从现在轮回到未来的灵魂是我,它利用我们现在的身心。佛说我们的身心不过是五蕴的作用,并没有五蕴身心以外的我。观察五蕴就可破除我执,所以《心经》第一个课题是教导我们观五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如果问那些执着五蕴身心之外有我的人:“灵魂在哪里?在身体里或在身体外?”他肯定说它不在身体外,那是在身体里的手上?鼻子或肚子里?在尿里或血液里?如果你去寻找,肯定会发现问题,为什么会形成这些见解?原来我们的心有时可以脱离身体另外再作用,称为意生身。就是我们的心念可以另外创造一个身体,它是暂时的,过后就没有了,叫做中阴身,道家叫做出阴神。有人不了解,以为有另一个主宰生死轮回能作主的灵魂。不是的。当人死的时候,身体坏了,心念就形成另外一个身,就是所谓的中阴身,然后中阴身执着是我,就去投胎,投胎后中阴身就没了,不了解的人以为有另外一个灵魂在投胎、轮回。不是这样的。原来刚死时的中阴身的相貌、身材、男女性别与活在世时一样,但是到了投胎的时候中阴身已经变成出世时的那种体态,男女性别也可能改变,今生是男人,来世可能是女人,死时是个老太婆,出世时却是个小女婴,到底哪一个身是你?
某些人所说的灵魂是暂时化生出来的中阴身,它在某一世有某一世的形象,所以你今生做人死后,保持一个短时期的人的中阴,亲人说看到你的鬼魂,其实它和你这一生的形象一样,当你这一生死了,或许投胎为狗,你将会先化生成人形的中阴身,此人形的中阴身死了再化生成狗形的中阴身,因此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灵魂,它是你的心构成的。佛陀讲五蕴的目的是破除我执,为了达到这重要的目的而教导我们怎么样观察五蕴,这就是《心经》所讲的“照见五蕴皆空”。
观察五蕴:就是观察五蕴身心,比如你看广超法师是剃光头的,这样的容貌,穿这样的袈裟,如此依色身外表、物质生起各种心,分辨广超法师比果辉法师好看,或果辉法师比广
超法师英俊,生起种种的烦恼,然后更进一步对身体产生执着,执着我是永恒的吗?要如何保持它?使它怎样享受快乐?吃什么食物?怎样洗澡?用什么香水、洗澡液?……这就是从身体而生起种种行为。我们就是这样的观察身体,更进一步执着这个身体是我的,它所用的东西,如衣服、睡床等,一切执着跟着来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执着有个实实在在的身体在作用,以及所使用的东西,而产生迷惑,不了解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我”的见解,在里面产生我的执着、我的爱、爱我的东西、拥有我的东西,我爱国家、家庭等。
佛告诉你们应该观察五蕴不过是物质与心识的集合罢了,它是暂时的,不过是过去所吃的食物变成的血肉、骨骼……。如果你们有医学常识,就知道血液和细胞活不过一年,一定要新陈代谢,所以血肉一年后都要换新的,可见你们身上的物质一直都在慢慢地进行变换,从没停止过。你们要这样观察,然后进一步了解,因为身体而生起种种的心念,它是暂时的,无时无刻地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