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还要强。四禅里有舍有念,为什么它不讲正知呢?因为在四禅时不必用正知的心,它是一种中性的受,当时心念非常清净,不必用正知去判断有什么东西是错的、不应该做的、应该做的。此时舍心很强烈,无功用心(没有造作的心)不生起来,因此不必用正知的心所,但是不等于没有此心所。所以当修禅者在四禅中修毗婆舍那时,就可以使用正知的心所。也就是说,修禅者在初禅开始,就有正念正知了,只不过当时这两种心所没有那么强烈,到四禅时才清净,称为舍、念清净。
诸无色中不立支分,以奢摩他一味(录音:昧)性故。
初禅到四禅有立各种支,到了无色界定就没有,因为无色界的定境没有什么变化,心念都停顿,修行者多数都在心一境性中作用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心也不去参与活动,所以在诸无色界中都不立各种支了。
云何等至建立?
"等至"是佛教用来形容禅定的另一特有名词。禅定可分为入定之前与入定之后的定,南传佛教称之为近行定和安止定;北传佛教则称之为近分定和根本定,有时候又把近行定称为未到定,也称为中间禅。为什么呢?因为是在两个定之间的状况,所以称为中间。也就是说,修禅者从初禅上到二禅,在初禅和二禅的中间,叫做中间定,那么,二禅到三禅的中间,也叫做中间定。对于在中间定的心,佛教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每个禅定的中间定,大家的心是不一样的;一种说法是,大家的心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修禅者入了初禅,他的心是属于初禅天人的心态;入了二禅,他的心是属于二禅天的心态。如果从初禅出来,要入二禅,但是还没有进入之前,当时他的心就属在中间状态,有些人说在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的中间状态的心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说是一样的。有进入过禅定的人就会明白,当进入初禅乃至四禅的任何一个禅定,就不会知道脚酸脚麻痹了,这是因为从初禅到四禅没有苦受。请看初禅至四禅的各个支--初禅有喜、乐;二禅有喜、乐;三禅有乐;四禅有不苦不乐。这些都是在讲"受"。因为这样,所以当修禅者进入任何一个定,不可以感觉到脚酸,或身体哪个地方很痒。如果他在二禅感觉到身体某处痒,那就是他已经出了二禅。因为痒是一种苦受,如果他没有分辨清楚,认为在二禅还会觉得痒,那就是错误。所以他要辨认清楚根本定与近行定的差别。如果他辨认不清楚就会以为在禅定中有一些苦的感受,甚至认为在禅定中能够想很多东西。前面所讲的目连尊者入了无色界定,听到遥远的恒河中,大象过河时耳朵拍水的声音,就是这种情况。也就是说,修禅者从根本定出来,在近行定的时候,
才有苦的感受和思惟。
谓由七种作意,证入初静虑,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处。
"等至"是指根本定,另外一个佛学名词--"等持",是指近行定。"证入"是指进入根本定,"等至"就有"进入"的意思。修禅者要怎样进入根本定呢?本论中说,修禅者进入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要有七种作意。作意有两层的意义:一是注意、警觉,即提高心的警觉性,对于某一个识特别用心;二是趣境,驱使心朝向境那儿作用。
何等名为七种作意?
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七种作意:
一、了相作意:修禅者对于自己所修的法,进一步清楚下一步要怎样去做。
二、胜解作意:修禅者去修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三、远离作意:修禅者要远离所修的心态,如果不远离当时的心态,他的心就不可能提升到更高的禅定。所以修禅定的时候,每次要提升到更高的禅定,就要远离当时所处禅定的心态。例如修禅者要入初禅,就要远离欲界中的财、色、名、食、睡和贪嗔痴心的滚动,如此他的心才有可能入色界。修禅者在修禅定时把心局限于一个境里面,如此也等于在远离了。
四、摄乐作意:修禅者可在修禅定中得到一些快乐,他的心要这些快乐,就远离了下一层定的苦恼。
五、观察作意:修禅者进一步用心观察在这层次的心是不好的,
什么是好的,比方说静坐,修行者在打妄想,他知道这是不好的,他不要;如果心集中了,他知道是好的,心要保持在这样的状态中,如此作这种种的观察。
六、加行究竟作意:此处的"加行"是指修禅者进入了近行定。
七、加行究竟果作意:是指进入了根本定。
修禅者心想:我现在要上去另外一个定,如此的心就是"加行究竟作意";如果进入那个定的心,就是"加行究竟果作意"。
修禅者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会进一步提升到更高的禅定。也就是说,每个人在静坐时都有习惯性,每天重复坐后,都是处于同样的状态。比方说,静坐者静坐大约五分钟后,就处在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不管的状态。那么,他每次静坐后都处在这样的状态,这样子他就没办法前进。如果他要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必然要远离现在的心态,这就是远离作意;然后想:我现在的状态是这样子的,下一个状态是怎样的呢?他就要去请教善知识,了相、弄清楚它是怎样的。然后进一步去修、去了解,如此才能突破,不然每天静坐就处在同个状态,什么都不管、无所事事了。同样的,静坐者能够进入了初禅,如果他没有想要更前进一步,那每次静坐就处于初禅,在那边呆,呆到时间到就出来。也就是说,修禅者从初禅要进入二禅,就要作这七种作意。
一个人还没有进入初禅,其心就要远离欲界的种种境、种种心,他要知道自己是否远离了散乱、掉举、昏沉……他要感受到静坐时有什么快乐,其心要向往禅支的快乐,这样才有办法进入初禅。另外,还要进一步观察他的哪些东西是不对的,哪些东西是对的,然后去做,如此进一步想怎样进入更高的定境。如果一个人静坐时呆呆地坐在那边,可能进入初禅、或二禅、或三禅……这是他本来具有的能力,如此就没办法前进,以后就永远处于这个状态。
那么,在修禅定中的了相与胜解作意,就是修禅者对其所修的东西(法),要弄得清清楚楚,如此才能入禅定。譬如观呼吸,有些人观呼吸到心平静下来,就静静地在那边,那样就是错误
了。也就是说,如果修禅者是在观出入息,他要尽一切去了解,要看清楚呼吸中的种种变化。但是很多人不是,只是看了一阵子,当心平静下来时就不管,在享受禅悦了,如此根本没办法进步。所以修禅者要清楚自己所修的法门中的每一步的变化,这样就能取得快速的成就。这就是了相的意思。
以上是指怎么样入根本定(等至)。近行定也就是"等持",所有的近行定都是有心的定;有些根本定是无心的定,如:无想定和灭尽定。
云何品类建立?
在修禅定中有品类的建立。"品"是等级的意思。好像中国封建官吏的级别,共分九品,有一品官、二品官……九品芝麻官。
谓初静虑具软、中、上三品熏修。如初静虑,余静虑及无色三品熏修亦尔。
初静虑具有软、中、上三品来熏修。所谓软,是下品的意思。即初静虑有下、中、上三个等级。好像初静虑一样,其余的静虑及无色界的禅定也分为三品来熏修。
由软、中、上品熏修初静虑故,于初静虑中还生三异熟。
因为下、中、上三品熏修初静虑的缘故,在初静虑中还生"三异熟"。在果报中,有一种叫做异熟果报,其果报今生不成熟,要到下一生才成熟,而且其果报还变异而成熟,即今生是这种东西,下一生是另外一种东西。比方说,你今生杀人,将来生你会得到一个异熟果--堕落入地狱。你所做的是杀业,而所
受的果报不是被杀,而是堕落地狱,如此叫做异熟。
修禅者熏修初静虑产生的异熟果是进入色界天,此依据其所成就下、中、上三品而生于初禅天--下品的禅定生于梵众天、中品的禅定生于梵辅天、上品的禅定生于大梵天。这就是在初静虑中的三异熟,由此可见初禅天有三个等级。虽然同是初静虑,但是修禅者的定力不一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果报。
如初静虑,于余静虑中,若熏修、若生果,各三品亦尔。
有如初静虑,在其余静虑中也是一样,其熏修而生果都各有下、中、上三品。
有入禅定经验的人,就会发现二禅的定力比初禅还要深,但在初禅里面,可以进到很深很深的定境,即初禅里有浅,或更深的定境,这就是软、中、上三品的区别。
对于那些还没有进入禅定的人,我用入禅定比喻为上楼梯,来让他们明白:
当你爬上一楼,就有如入了初禅的近行定,然后开门进入房子里,就有如进入了初禅--当你踏进大门,就是下品的初禅;进到客厅,就是中品的初禅;进入房间里,就是上品的初禅。其差别就是如此。
然而,你可以从初禅出来,即打开房子的门,然后进入二禅,这个时候是在二禅的近行定,心念是在中间禅的状态,并没有入定。你可以爬楼梯上到二楼去,但是还没有入定;开门进入房子里,这个时候你入了二禅……每个禅定就这样一级一级地进入。
以上是有次第的进入禅定。有些人不必依此次第,能够从初禅跳入二禅,这些人控制心的力量比较厉害。有些人更加厉害,可从初禅跳入四禅,好像目连尊者为了降伏一条龙,他不依初禅、二禅……的次第,一跳就进入了四禅。所以禅定就有这种
种的差别。
因为禅定是一种心念的集中,这会形成身上气的集中,虽然不是在练气功,但是如果气功师来看,则会认为是在练气功。为什么呢?因为意念的集中带来气的集中,这是必然的生理现象。气的集中就形成了很强的磁场,然后把这个磁场带到头上去。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静坐出来后,就会觉得头有点重,往往修禅者不知道去处理,慢慢就形成虚火--把气累积在头上,休息了没让它去掉,此是修禅定的危险之处。我们可以从这些气来判断一些禅定的生理现象,即气一旦能够升到头上,修禅者就进入了近行定。然而这要很肯定的不是用练气…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