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P10

  ..續本文上一頁還要強。四禅裏有舍有念,爲什麼它不講正知呢?因爲在四禅時不必用正知的心,它是一種中性的受,當時心念非常清淨,不必用正知去判斷有什麼東西是錯的、不應該做的、應該做的。此時舍心很強烈,無功用心(沒有造作的心)不生起來,因此不必用正知的心所,但是不等于沒有此心所。所以當修禅者在四禅中修毗婆舍那時,就可以使用正知的心所。也就是說,修禅者在初禅開始,就有正念正知了,只不過當時這兩種心所沒有那麼強烈,到四禅時才清淨,稱爲舍、念清淨。

  諸無色中不立支分,以奢摩他一味(錄音:昧)性故。

  初禅到四禅有立各種支,到了無色界定就沒有,因爲無色界的定境沒有什麼變化,心念都停頓,修行者多數都在心一境性中作用而已。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心也不去參與活動,所以在諸無色界中都不立各種支了。

  雲何等至建立?

  "等至"是佛教用來形容禅定的另一特有名詞。禅定可分爲入定之前與入定之後的定,南傳佛教稱之爲近行定和安止定;北傳佛教則稱之爲近分定和根本定,有時候又把近行定稱爲未到定,也稱爲中間禅。爲什麼呢?因爲是在兩個定之間的狀況,所以稱爲中間。也就是說,修禅者從初禅上到二禅,在初禅和二禅的中間,叫做中間定,那麼,二禅到叁禅的中間,也叫做中間定。對于在中間定的心,佛教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在每個禅定的中間定,大家的心是不一樣的;一種說法是,大家的心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修禅者入了初禅,他的心是屬于初禅天人的心態;入了二禅,他的心是屬于二禅天的心態。如果從初禅出來,要入二禅,但是還沒有進入之前,當時他的心就屬在中間狀態,有些人說在初禅、二禅、叁禅和四禅的中間狀態的心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說是一樣的。有進入過禅定的人就會明白,當進入初禅乃至四禅的任何一個禅定,就不會知道腳酸腳麻痹了,這是因爲從初禅到四禅沒有苦受。請看初禅至四禅的各個支--初禅有喜、樂;二禅有喜、樂;叁禅有樂;四禅有不苦不樂。這些都是在講"受"。因爲這樣,所以當修禅者進入任何一個定,不可以感覺到腳酸,或身體哪個地方很癢。如果他在二禅感覺到身體某處癢,那就是他已經出了二禅。因爲癢是一種苦受,如果他沒有分辨清楚,認爲在二禅還會覺得癢,那就是錯誤。所以他要辨認清楚根本定與近行定的差別。如果他辨認不清楚就會以爲在禅定中有一些苦的感受,甚至認爲在禅定中能夠想很多東西。前面所講的目連尊者入了無色界定,聽到遙遠的恒河中,大象過河時耳朵拍水的聲音,就是這種情況。也就是說,修禅者從根本定出來,在近行定的時候,

  才有苦的感受和思惟。

  謂由七種作意,證入初靜慮,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等至"是指根本定,另外一個佛學名詞--"等持",是指近行定。"證入"是指進入根本定,"等至"就有"進入"的意思。修禅者要怎樣進入根本定呢?本論中說,修禅者進入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要有七種作意。作意有兩層的意義:一是注意、警覺,即提高心的警覺性,對于某一個識特別用心;二是趣境,驅使心朝向境那兒作用。

  何等名爲七種作意?

  謂: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七種作意:

  一、了相作意:修禅者對于自己所修的法,進一步清楚下一步要怎樣去做。

  二、勝解作意:修禅者去修後,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叁、遠離作意:修禅者要遠離所修的心態,如果不遠離當時的心態,他的心就不可能提升到更高的禅定。所以修禅定的時候,每次要提升到更高的禅定,就要遠離當時所處禅定的心態。例如修禅者要入初禅,就要遠離欲界中的財、色、名、食、睡和貪嗔癡心的滾動,如此他的心才有可能入色界。修禅者在修禅定時把心局限于一個境裏面,如此也等于在遠離了。

  四、攝樂作意:修禅者可在修禅定中得到一些快樂,他的心要這些快樂,就遠離了下一層定的苦惱。

  五、觀察作意:修禅者進一步用心觀察在這層次的心是不好的,

  什麼是好的,比方說靜坐,修行者在打妄想,他知道這是不好的,他不要;如果心集中了,他知道是好的,心要保持在這樣的狀態中,如此作這種種的觀察。

  六、加行究竟作意:此處的"加行"是指修禅者進入了近行定。

  七、加行究竟果作意:是指進入了根本定。

  修禅者心想:我現在要上去另外一個定,如此的心就是"加行究竟作意";如果進入那個定的心,就是"加行究竟果作意"。

  修禅者如果沒有這些心,就不會進一步提升到更高的禅定。也就是說,每個人在靜坐時都有習慣性,每天重複坐後,都是處于同樣的狀態。比方說,靜坐者靜坐大約五分鍾後,就處在什麼都不知道、什麼也不管的狀態。那麼,他每次靜坐後都處在這樣的狀態,這樣子他就沒辦法前進。如果他要提升到更高的層次,必然要遠離現在的心態,這就是遠離作意;然後想:我現在的狀態是這樣子的,下一個狀態是怎樣的呢?他就要去請教善知識,了相、弄清楚它是怎樣的。然後進一步去修、去了解,如此才能突破,不然每天靜坐就處在同個狀態,什麼都不管、無所事事了。同樣的,靜坐者能夠進入了初禅,如果他沒有想要更前進一步,那每次靜坐就處于初禅,在那邊呆,呆到時間到就出來。也就是說,修禅者從初禅要進入二禅,就要作這七種作意。

  一個人還沒有進入初禅,其心就要遠離欲界的種種境、種種心,他要知道自己是否遠離了散亂、掉舉、昏沈……他要感受到靜坐時有什麼快樂,其心要向往禅支的快樂,這樣才有辦法進入初禅。另外,還要進一步觀察他的哪些東西是不對的,哪些東西是對的,然後去做,如此進一步想怎樣進入更高的定境。如果一個人靜坐時呆呆地坐在那邊,可能進入初禅、或二禅、或叁禅……這是他本來具有的能力,如此就沒辦法前進,以後就永遠處于這個狀態。

  那麼,在修禅定中的了相與勝解作意,就是修禅者對其所修的東西(法),要弄得清清楚楚,如此才能入禅定。譬如觀呼吸,有些人觀呼吸到心平靜下來,就靜靜地在那邊,那樣就是錯誤

  了。也就是說,如果修禅者是在觀出入息,他要盡一切去了解,要看清楚呼吸中的種種變化。但是很多人不是,只是看了一陣子,當心平靜下來時就不管,在享受禅悅了,如此根本沒辦法進步。所以修禅者要清楚自己所修的法門中的每一步的變化,這樣就能取得快速的成就。這就是了相的意思。

  以上是指怎麼樣入根本定(等至)。近行定也就是"等持",所有的近行定都是有心的定;有些根本定是無心的定,如:無想定和滅盡定。

  雲何品類建立?

  在修禅定中有品類的建立。"品"是等級的意思。好像中國封建官吏的級別,共分九品,有一品官、二品官……九品芝麻官。

  謂初靜慮具軟、中、上叁品熏修。如初靜慮,余靜慮及無色叁品熏修亦爾。

  初靜慮具有軟、中、上叁品來熏修。所謂軟,是下品的意思。即初靜慮有下、中、上叁個等級。好像初靜慮一樣,其余的靜慮及無色界的禅定也分爲叁品來熏修。

  由軟、中、上品熏修初靜慮故,于初靜慮中還生叁異熟。

  因爲下、中、上叁品熏修初靜慮的緣故,在初靜慮中還生"叁異熟"。在果報中,有一種叫做異熟果報,其果報今生不成熟,要到下一生才成熟,而且其果報還變異而成熟,即今生是這種東西,下一生是另外一種東西。比方說,你今生殺人,將來生你會得到一個異熟果--墮落入地獄。你所做的是殺業,而所

  受的果報不是被殺,而是墮落地獄,如此叫做異熟。

  修禅者熏修初靜慮産生的異熟果是進入色界天,此依據其所成就下、中、上叁品而生于初禅天--下品的禅定生于梵衆天、中品的禅定生于梵輔天、上品的禅定生于大梵天。這就是在初靜慮中的叁異熟,由此可見初禅天有叁個等級。雖然同是初靜慮,但是修禅者的定力不一樣,就形成了不同的果報。

  如初靜慮,于余靜慮中,若熏修、若生果,各叁品亦爾。

  有如初靜慮,在其余靜慮中也是一樣,其熏修而生果都各有下、中、上叁品。

  有入禅定經驗的人,就會發現二禅的定力比初禅還要深,但在初禅裏面,可以進到很深很深的定境,即初禅裏有淺,或更深的定境,這就是軟、中、上叁品的區別。

  對于那些還沒有進入禅定的人,我用入禅定比喻爲上樓梯,來讓他們明白:

  當你爬上一樓,就有如入了初禅的近行定,然後開門進入房子裏,就有如進入了初禅--當你踏進大門,就是下品的初禅;進到客廳,就是中品的初禅;進入房間裏,就是上品的初禅。其差別就是如此。

  然而,你可以從初禅出來,即打開房子的門,然後進入二禅,這個時候是在二禅的近行定,心念是在中間禅的狀態,並沒有入定。你可以爬樓梯上到二樓去,但是還沒有入定;開門進入房子裏,這個時候你入了二禅……每個禅定就這樣一級一級地進入。

  以上是有次第的進入禅定。有些人不必依此次第,能夠從初禅跳入二禅,這些人控製心的力量比較厲害。有些人更加厲害,可從初禅跳入四禅,好像目連尊者爲了降伏一條龍,他不依初禅、二禅……的次第,一跳就進入了四禅。所以禅定就有這種

  種的差別。

  因爲禅定是一種心念的集中,這會形成身上氣的集中,雖然不是在練氣功,但是如果氣功師來看,則會認爲是在練氣功。爲什麼呢?因爲意念的集中帶來氣的集中,這是必然的生理現象。氣的集中就形成了很強的磁場,然後把這個磁場帶到頭上去。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靜坐出來後,就會覺得頭有點重,往往修禅者不知道去處理,慢慢就形成虛火--把氣累積在頭上,休息了沒讓它去掉,此是修禅定的危險之處。我們可以從這些氣來判斷一些禅定的生理現象,即氣一旦能夠升到頭上,修禅者就進入了近行定。然而這要很肯定的不是用練氣…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慈心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