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功的方式把氣帶到頭上。我們可以將氣集中在頭頂,那不等于說是從禅定得來的,但是一旦修成禅定,氣就往上升到頭上去。所以靜坐完後的人都有經驗,頭會比原來重一點。根據不同的禅定,氣的強度會在身上的不同部位作用,那麼,如果進入叁禅,修禅者的集中力很強,呼吸很細,會把身體忘掉,就覺得身體不見了。在四禅的生理現象是呼吸要停止,如果進入了很深的四禅,就聽不到聲音,此修禅者就有能力進入無色界的定了。
于無色界中,無別處所故,不立生果處所差別;
在色界中,因爲修禅者定力的深淺,就形成了他們在不同的界,即在叁界九地中,初禅、二禅、叁禅……會有不同的界。好像在初禅中有不同的天,因此本論中立不同的品。在無色界中,衆生的心純粹是在定裏面,因爲沒有投生不同果報的天界,所以不立生果處所的差別。
然由叁品熏修無色定故,彼異熟生時,有高、有下、有劣、有勝。
根據佛法說,有很強定力的修禅者才能夠進入無色界,好像同
樣進入空無邊處者,雖然大家都在空無邊處,然而定力比較強的人在此處的果報很久,才墮落下來;定力比較不強的人在裏面不久,就墮落下來。這就是所謂的有高、有下。由此可見在無色界的定力,並不是以它不同的天界來分辨高下,而是以其所處時間的長短來分辨。
所謂的有勝、有劣,修禅者進入無色界定後會降伏了某些的煩惱,但是並沒有斷除,然而以降伏多煩惱者爲勝,降伏少煩惱者爲劣。
雲何名想建立
對于種種的禅定,建立起種種的名稱。
謂于初靜慮所攝定中,諸佛世尊、及得究竟大威德菩薩摩诃薩所入叁摩地。
小乘教法中只是闡釋四禅八定。在此處是大乘的說法,就單單以初禅來說,佛入初禅和一般人所入的初禅是不一樣的,那些得究竟大威德菩薩摩诃薩所入的初禅與阿羅漢的也不一樣。也因爲這樣,大乘經典中就講述了各種類的叁摩地,而小乘經典中都沒有記載。但是在小乘經典中也有記載一些大乘經典中的叁摩地的名稱,好像獅子奮迅叁昧,有些阿羅漢有能力完成,即他能夠從初禅、二禅……進入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進入滅盡定,然後從滅盡定出來,再從非想非非想處定、無所有處定……四禅、叁禅……初禅出來。這樣還不算數,他還能夠從滅盡定一跳而入四禅,或從四禅一跳而入滅盡定,不必依據禅定的次第,一定要進入無色界的定才入色界的定,或一定要進入色界的定才入無色界的定。如此進入禅定的方式,並不是所有的阿羅漢都能夠做到。以這個來說,同樣的在禅定裏面,
就有這麼多種種的差別。那麼,阿羅漢之間就有這種差別,佛與菩薩之間當然有更多的差別了。
彼叁摩地,一切聲聞及獨覺等尚不了其名,豈能知數,況複證入?
對于這些叁摩地,一切聲聞及獨覺等尚且不知道它們的名字,那豈能知道有多少?更何況能夠證入?
我們要弄清楚叁摩地和等至的差別。所謂叁摩地是心一境性,那麼,一個人在近行定和根本定都是心一境性,在初禅、二禅、叁禅的心都在心一境性,這些心一境性統統都叫做叁摩地。但是初禅不是二禅,二禅不是叁禅,這些叫做等至(根本定)。叁摩地是修禅者的心保持的一個境裏面,它是屬于一種心態而已。任何入定都有叁摩地,然而叁摩地不一定要入禅定。所以可以修毗婆舍那、修觀、經行(走來走去)而生起叁摩地,但是沒有入禅定。也因爲這樣,修行者在證果的時候,也生起叁摩地,但是並沒有入定。叁摩地是心沒有離開,一直在一個境裏面,所以心一境性叫做叁摩地。如果畫圖的人在畫畫時生起心一境性,那他會拿著畫筆不動,不會畫畫了。又比如釋迦牟尼佛度理發師--優婆離尊者時,他爲佛剃發,佛爲他說法,教導他修法,尊者根據佛的教導,拿著剃刀入了叁摩地--心在境中作很細微的觀察,停止不動,不爲佛剃頭了。
修行者的心所在的境可分爲兩方面:一是外界境界的境,二是其所用心的心。比方說觀呼吸,其境即是呼吸,如果當時是在觀呼吸的出、進,出、進,是其所用的心,如此出、進,出、進地觀察呼吸;如果是觀出入息的冷、熱,那就不是觀呼吸的出、進,而是觀出入息的冷、熱了。也就是說,修行者的用心可以改變,可以用不同的心,然而同是的叁摩地裏面。爲什麼呢?因爲他的心沒有離開,一直在呼吸的境裏面。也因爲這樣,當一個人在作苦、空、無常等觀行的時候,也有叁摩地,他很
專心在一個境裏面。叁摩地可以幫忙修行者開智慧,所以開智慧不必入根本定。
如于初靜慮所攝定中,于余靜慮,無色所攝定中亦爾,如是所說皆依靜慮波羅蜜多。
此處以初禅來解釋種種的定,其他的二禅、叁禅和四禅,乃至無色界的定也是一樣。諸佛、菩薩與阿羅漢所入的定是不一樣的,佛入四禅是不爲阿羅漢所知道的。佛法中說,當時釋迦牟尼佛的心是什麼狀態,一切阿羅漢和天人都不知道。佛的心有這樣的能力,這是南北傳佛教都承認的事情。
何等清淨故?
謂初靜慮中邊際定,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邊際定,是名清淨。
從初禅中的定,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定,都是清淨的。
(所謂的邊際定,在這些所有的定裏面,修行者進入最低的初禅,其將來所得到的果報是進入梵衆天,這是最低的邊際定;在非想非非想處可分爲上、中、下,在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壽命最長,壽命有八萬劫,這是最高的邊際定。)就是說,修行者入最低的初禅,將投生到梵衆天,乃至入最高非想非非想處定,壽命八萬劫,在這些定的範圍內都是清淨的。爲什麼呢?因爲修行者入越深的禅定使其心越來越清淨。
以上所闡釋的定都屬于世間道。在修行的過程中,有些人先修世間道,然後才轉修出世間道;有些人先修出世間道,然後才轉修世間道。這要怎麼說呢?即有些修行者一開始就修毗婆舍那,沒修禅定,但是在其修道的過程中,也必須繼續加強世間
道的能力,所以本論在修道中包括世間道。
雲何出世間道?
謂于修道中,法智、類智品,所攝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及彼相應叁摩地等,
在修道中,修行者要知道苦法智、苦類智、集法智、集類智,苦法智忍、集類智忍……在修道的過程中,跟以上所相應的叁摩地要生起,這樣才能使修行者完成專心地在一個境界裏修,這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叁摩地,其修道是失敗的。
或未至定所攝或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所攝。
在修道中,有些叁摩地是"未至定所攝"--欲界未到定(近行定)叁摩地,或者"初靜慮"--初禅叁摩地,乃至"無所有處"的叁摩地。也就是說,修禅者在修道中所産生的叁摩地有深淺,即最淺要有未至定(此定在初禅之前)叁摩地--欲界的未到定(近行定)叁摩地,這也就是沒有修禅定者見道--證悟初果的必須條件;見道者産生最高的叁摩地是無所有處的叁摩地。即同樣見道,當時産生的叁摩地有深淺不一樣。同樣的,在修道中所産生的叁摩地也有深淺的不同。
非想非非想處,唯是世間,不明了想恒現行故,由此道理,故名無想。
雖然是這樣,但是非想非非想處的心念根本沒有辦法作任何的判斷,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修禅者不可能在修道。因爲修行者在修道時要作觀行,在非想非非想處絕對不可能作,所以非想非非想處被歸入無想的範疇。
如世尊言:"乃至有想叁摩缽底,方能如實照了通達。"
修行者要有智慧通達明了佛法,必定要在有想的叁摩地底下,不可以在無想的叁摩地裏面。意思是說,修行者要作毗缽舍那,那麼,毗缽舍那的叁摩地一定要有想。但是下面論文卻說:
滅定亦是出世間攝,由聖道後所證得故。
爲什麼要加這句話呢?因爲上文說要在有想叁摩地才能通達佛法真理。滅盡定是屬于無想定,那麼,它能不能通達呢?佛說它是在聖道後所證得,即證果的時候證得或證果之後才證得--從滅盡定出來證悟叁果或阿羅漢能夠進入滅盡定。因爲滅盡定是證悟叁果以上的聖者才能證得,所以滅盡定歸入出世間定的範疇。
要于人趣方能引發,或于人趣,或于色界能現在前。
什麼叫做引發?欲界的人第一次進入滅盡定,叫做引發。什麼叫做現在前?在色界的衆生沒辦法進入滅盡定,除非他在欲界已經入了滅盡定,投生在色界後,進入滅盡定的能力還存在,才能繼續進入,這叫做現在前。
生無色界多不現起,由住寂靜解脫異熟者,于此滅定多不發起勤方便故。
在無色界的衆生不會生起入滅盡定的心,因爲他們是住在"寂靜解脫的異熟者",即他們的心是處在無色界很靜很靜的狀態底下,不想動,什麼都不想做,也不要去作任何的修行,所以
不會生入滅盡定的心。也就是說,他們沒有心要去發起--有心要它生起來。這些都是五淨居天的天人,即證悟了叁果的天人。
雲何軟道?謂軟軟、軟中、軟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叁界所系地地中,上上、上中、上下叁品煩惱。
雲何中道?謂中軟、中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叁界所系地地中,中上、中中、中軟叁品煩惱。
雲何上道?謂上軟、上中、上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叁界所系地地中,軟上、軟中、軟軟叁品煩惱。
本論將修道的發展過程,根據斷煩惱的能力分爲九品。將斷除最粗的煩惱,稱爲下品道;將斷除中等煩惱,稱爲中品道;將斷除最細的煩惱,稱爲上品道。這就是所謂的軟道、中道、上道。這是阿毗達磨分的,不是佛分的。在此從略,不作詳細的解釋。
雲何加行道?謂由此道,能舍煩惱,是名修道中加行道。
這裏的"加行道"應該叫做"方便道",與前文中的加行道不同。它是修道中的"加行道"--修行者修某些法門,以克服、減輕某些煩惱。即修行者見道以後,作一些方便的加行,以減輕某些煩惱。所以"能舍",就是減輕的意思。
雲何無間道?謂由此道,無間,永斷煩惱,令無所余。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