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P11

  ..续本文上一页功的方式把气带到头上。我们可以将气集中在头顶,那不等于说是从禅定得来的,但是一旦修成禅定,气就往上升到头上去。所以静坐完后的人都有经验,头会比原来重一点。根据不同的禅定,气的强度会在身上的不同部位作用,那么,如果进入三禅,修禅者的集中力很强,呼吸很细,会把身体忘掉,就觉得身体不见了。在四禅的生理现象是呼吸要停止,如果进入了很深的四禅,就听不到声音,此修禅者就有能力进入无色界的定了。

  于无色界中,无别处所故,不立生果处所差别;

  在色界中,因为修禅者定力的深浅,就形成了他们在不同的界,即在三界九地中,初禅、二禅、三禅……会有不同的界。好像在初禅中有不同的天,因此本论中立不同的品。在无色界中,众生的心纯粹是在定里面,因为没有投生不同果报的天界,所以不立生果处所的差别。

  然由三品熏修无色定故,彼异熟生时,有高、有下、有劣、有胜。

  根据佛法说,有很强定力的修禅者才能够进入无色界,好像同

  样进入空无边处者,虽然大家都在空无边处,然而定力比较强的人在此处的果报很久,才堕落下来;定力比较不强的人在里面不久,就堕落下来。这就是所谓的有高、有下。由此可见在无色界的定力,并不是以它不同的天界来分辨高下,而是以其所处时间的长短来分辨。

  所谓的有胜、有劣,修禅者进入无色界定后会降伏了某些的烦恼,但是并没有断除,然而以降伏多烦恼者为胜,降伏少烦恼者为劣。

  云何名想建立

  

  对于种种的禅定,建立起种种的名称。

  谓于初静虑所摄定中,诸佛世尊、及得究竟大威德菩萨摩诃萨所入三摩地。

  小乘教法中只是阐释四禅八定。在此处是大乘的说法,就单单以初禅来说,佛入初禅和一般人所入的初禅是不一样的,那些得究竟大威德菩萨摩诃萨所入的初禅与阿罗汉的也不一样。也因为这样,大乘经典中就讲述了各种类的三摩地,而小乘经典中都没有记载。但是在小乘经典中也有记载一些大乘经典中的三摩地的名称,好像狮子奋迅三昧,有些阿罗汉有能力完成,即他能够从初禅、二禅……进入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进入灭尽定,然后从灭尽定出来,再从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处定……四禅、三禅……初禅出来。这样还不算数,他还能够从灭尽定一跳而入四禅,或从四禅一跳而入灭尽定,不必依据禅定的次第,一定要进入无色界的定才入色界的定,或一定要进入色界的定才入无色界的定。如此进入禅定的方式,并不是所有的阿罗汉都能够做到。以这个来说,同样的在禅定里面,

  就有这么多种种的差别。那么,阿罗汉之间就有这种差别,佛与菩萨之间当然有更多的差别了。

  彼三摩地,一切声闻及独觉等尚不了其名,岂能知数,况复证入?

  对于这些三摩地,一切声闻及独觉等尚且不知道它们的名字,那岂能知道有多少?更何况能够证入?

  我们要弄清楚三摩地和等至的差别。所谓三摩地是心一境性,那么,一个人在近行定和根本定都是心一境性,在初禅、二禅、三禅的心都在心一境性,这些心一境性统统都叫做三摩地。但是初禅不是二禅,二禅不是三禅,这些叫做等至(根本定)。三摩地是修禅者的心保持的一个境里面,它是属于一种心态而已。任何入定都有三摩地,然而三摩地不一定要入禅定。所以可以修毗婆舍那、修观、经行(走来走去)而生起三摩地,但是没有入禅定。也因为这样,修行者在证果的时候,也生起三摩地,但是并没有入定。三摩地是心没有离开,一直在一个境里面,所以心一境性叫做三摩地。如果画图的人在画画时生起心一境性,那他会拿着画笔不动,不会画画了。又比如释迦牟尼佛度理发师--优婆离尊者时,他为佛剃发,佛为他说法,教导他修法,尊者根据佛的教导,拿着剃刀入了三摩地--心在境中作很细微的观察,停止不动,不为佛剃头了。

  修行者的心所在的境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外界境界的境,二是其所用心的心。比方说观呼吸,其境即是呼吸,如果当时是在观呼吸的出、进,出、进,是其所用的心,如此出、进,出、进地观察呼吸;如果是观出入息的冷、热,那就不是观呼吸的出、进,而是观出入息的冷、热了。也就是说,修行者的用心可以改变,可以用不同的心,然而同是的三摩地里面。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没有离开,一直在呼吸的境里面。也因为这样,当一个人在作苦、空、无常等观行的时候,也有三摩地,他很

  专心在一个境里面。三摩地可以帮忙修行者开智慧,所以开智慧不必入根本定。

  如于初静虑所摄定中,于余静虑,无色所摄定中亦尔,如是所说皆依静虑波罗蜜多。

  此处以初禅来解释种种的定,其他的二禅、三禅和四禅,乃至无色界的定也是一样。诸佛、菩萨与阿罗汉所入的定是不一样的,佛入四禅是不为阿罗汉所知道的。佛法中说,当时释迦牟尼佛的心是什么状态,一切阿罗汉和天人都不知道。佛的心有这样的能力,这是南北传佛教都承认的事情。

  何等清净故?

  谓初静虑中边际定,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边际定,是名清净。

  从初禅中的定,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定,都是清净的。

  (所谓的边际定,在这些所有的定里面,修行者进入最低的初禅,其将来所得到的果报是进入梵众天,这是最低的边际定;在非想非非想处可分为上、中、下,在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寿命最长,寿命有八万劫,这是最高的边际定。)就是说,修行者入最低的初禅,将投生到梵众天,乃至入最高非想非非想处定,寿命八万劫,在这些定的范围内都是清净的。为什么呢?因为修行者入越深的禅定使其心越来越清净。

  以上所阐释的定都属于世间道。在修行的过程中,有些人先修世间道,然后才转修出世间道;有些人先修出世间道,然后才转修世间道。这要怎么说呢?即有些修行者一开始就修毗婆舍那,没修禅定,但是在其修道的过程中,也必须继续加强世间

  道的能力,所以本论在修道中包括世间道。

  云何出世间道?

  谓于修道中,法智、类智品,所摄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及彼相应三摩地等,

  在修道中,修行者要知道苦法智、苦类智、集法智、集类智,苦法智忍、集类智忍……在修道的过程中,跟以上所相应的三摩地要生起,这样才能使修行者完成专心地在一个境界里修,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三摩地,其修道是失败的。

  或未至定所摄或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所摄。

  在修道中,有些三摩地是"未至定所摄"--欲界未到定(近行定)三摩地,或者"初静虑"--初禅三摩地,乃至"无所有处"的三摩地。也就是说,修禅者在修道中所产生的三摩地有深浅,即最浅要有未至定(此定在初禅之前)三摩地--欲界的未到定(近行定)三摩地,这也就是没有修禅定者见道--证悟初果的必须条件;见道者产生最高的三摩地是无所有处的三摩地。即同样见道,当时产生的三摩地有深浅不一样。同样的,在修道中所产生的三摩地也有深浅的不同。

  非想非非想处,唯是世间,不明了想恒现行故,由此道理,故名无想。

  虽然是这样,但是非想非非想处的心念根本没有办法作任何的判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修禅者不可能在修道。因为修行者在修道时要作观行,在非想非非想处绝对不可能作,所以非想非非想处被归入无想的范畴。

  

  如世尊言:"乃至有想三摩钵底,方能如实照了通达。"

  修行者要有智慧通达明了佛法,必定要在有想的三摩地底下,不可以在无想的三摩地里面。意思是说,修行者要作毗钵舍那,那么,毗钵舍那的三摩地一定要有想。但是下面论文却说:

  灭定亦是出世间摄,由圣道后所证得故。

  为什么要加这句话呢?因为上文说要在有想三摩地才能通达佛法真理。灭尽定是属于无想定,那么,它能不能通达呢?佛说它是在圣道后所证得,即证果的时候证得或证果之后才证得--从灭尽定出来证悟三果或阿罗汉能够进入灭尽定。因为灭尽定是证悟三果以上的圣者才能证得,所以灭尽定归入出世间定的范畴。

  要于人趣方能引发,或于人趣,或于色界能现在前。

  什么叫做引发?欲界的人第一次进入灭尽定,叫做引发。什么叫做现在前?在色界的众生没办法进入灭尽定,除非他在欲界已经入了灭尽定,投生在色界后,进入灭尽定的能力还存在,才能继续进入,这叫做现在前。

  生无色界多不现起,由住寂静解脱异熟者,于此灭定多不发起勤方便故。

  在无色界的众生不会生起入灭尽定的心,因为他们是住在"寂静解脱的异熟者",即他们的心是处在无色界很静很静的状态底下,不想动,什么都不想做,也不要去作任何的修行,所以

  不会生入灭尽定的心。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心要去发起--有心要它生起来。这些都是五净居天的天人,即证悟了三果的天人。

  云何软道?谓软软、软中、软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上上、上中、上下三品烦恼。

  云何中道?谓中软、中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中上、中中、中软三品烦恼。

  云何上道?谓上软、上中、上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软上、软中、软软三品烦恼。

  本论将修道的发展过程,根据断烦恼的能力分为九品。将断除最粗的烦恼,称为下品道;将断除中等烦恼,称为中品道;将断除最细的烦恼,称为上品道。这就是所谓的軟道、中道、上道。这是阿毗达磨分的,不是佛分的。在此从略,不作详细的解释。

  云何加行道?谓由此道,能舍烦恼,是名修道中加行道。

  这里的"加行道"应该叫做"方便道",与前文中的加行道不同。它是修道中的"加行道"--修行者修某些法门,以克服、减轻某些烦恼。即修行者见道以后,作一些方便的加行,以减轻某些烦恼。所以"能舍",就是减轻的意思。

  云何无间道?谓由此道,无间,永断烦恼,令无所余。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慈心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