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P12

  ..续本文上一页

  修行者进入无间道,就是能够断除了某些烦恼。

  

  云何解脱道?谓由此道,证断烦恼,所得解脱。

  修行者进入解脱道,就是证悟断除了所有的烦恼,获得了解脱。

  以上是修道的三个次第:先减轻烦恼;再断除另外一些烦恼;最后证悟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那么,在修道中要解决哪些烦恼呢?如果根据经典来说,是以五下分结和五上分结来分;如果根据论著来说,是以十个根本烦恼来分。经典上说,证悟初果的圣者断了三结--戒禁取见、我见和疑。修行者继续修行,再断除二结--欲界的贪、嗔。也就是说,修行者证悟初果后,修方便加行,即作一些加行去解决他的欲界的贪和嗔,那么,当他证悟三果的时候,就进入无间道,断除了以上两种烦恼,此时圣者断除了五下分结--戒禁取见、我见、疑、欲界的贪、嗔。当修行者进入解脱道,就断除了五上分结--色界贪、无色界贪、慢、无明和掉举。这是解脱道所断除的烦恼。

  云何胜进道?

  谓为断余品烦恼,所有加行、无间、解脱道,是名胜进道。

  使修行者在修道中能够向前进的法门,即为了断除某些的烦恼,所作的方便加行、无间和解脱道,都称为胜进道。

  又复弃舍断烦恼加行,或勤方便思惟诸法,或勤方便安住诸法,或进修余三摩钵底,诸所有道名胜进道。

  又复修行者在修道的过程中,为了弃舍断除烦恼所作的一些修

  道法门,或更进一步思惟从听闻佛所说的诸法,或勤修诸法使在观行中能够稳固下来,或更进一步修各种的定--出入息观、白骨观、十一切入等,这些都叫做胜进道。

  又为引发胜品功德,或复安住诸所有道,名胜进道。

  在修道中所产生的神通量(胜品功德),或更进一步修其他的法门,使其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更加稳固,这些也称为胜进道。

  复云何修如是诸道?

  谓得修、习修、除去修、对治修。

  要怎样修这些种种的道呢?本论中说有四种方式:得修、习修、除去修、对治修。

  得修者:谓未生善法,修习令生。

  所谓得修,即修行者还没有生起的善法,要修习令其生起。那是什么善法呢?因为修行者是在修道,那么,此善法要在修道的范畴,如:三十七菩提分、所有的善心所。如果修行者没办法进入四禅,那他就要设法完成。又如:修行者缺少三摩地,他不一定要入初禅,但是至少要能够生起三摩地。所以在修道时,他可以用大圆满、大圆盛会、大威德等任何法门,设法得到三摩地--得修。如果在修道中很努力的布施,那就是修错了。

  习修者:谓已生善法,修令坚住不忘,倍复增广。

  所谓习修,即已生起的善法,修习令其坚住不忘,使它更进一步地增广。例如已能够进入四禅的修禅者,要一直复习修练,使四禅稳固下来;或已得三摩地者,要复习令三摩地保持着。

  除去修者:谓已生恶不善法,修令永断。

  所谓除去修,即已生的恶法、不善法,要修习令其永断。即修行者在修道时,要设法除去已经有的习惯、习气。

  对治修者:谓未生恶不善法,修令不生。

  所谓对治修,即对未生恶法、不善法,要设法修习令其不生起。

  修道并不是找某某人传你某个修法,然后专心一致地修得它,而是在自身的烦恼、恶心、善心上作功夫、处理,这些修法要能帮助你完成这些事情,才叫做修道;反之,就不是修道。比方在修道时修降魔法,这不是修道,因为它不在以上四种修道的方式中。

  又道生时,能安立自习气,是名得修。

  当修行者进入修道的时候,能够生起习气,这就是得。比方修禅者会生起修禅定的习气--喜欢禅定,这就是得修。

  即此道现前修习,是名习修。

  当修行者进一步继续修,叫做习修。

  即此道现在前时,能舍自障,名除去修。

  修行者所修的道(法)现前的时候,能够协助他除掉障碍,叫

  做除去修。

  即此道既舍自障,令彼未来,住不生法,名对治修。

  在此道时除掉了障碍,令在未来不生起某些不好的法,叫做对治修。

  所以修这些林林总总的道,要用这四种观念来去了解、去修。

  复有四种对治名对治修,谓:厌坏对治、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

  又有四种对治修:厌坏对治、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

  云何厌坏对治?

  谓于有漏诸行,见多过患。

  在修道的过程中,修行者要看到一些有漏的诸行对他是不利的。在经典中说:要观察五蕴身心等一切好像是病、生疮、毒药、被毒蛇咬到、如刺刺到那样苦。如此观察产生厌坏,不想要。

  云何断对治?

  谓加行道及无间道。

  这是指方便道和无间道,即处理自身的烦恼,把各个烦恼断除,叫做断除对治。

  云何持对治?谓解脱道。

  

  这是指完成断除了烦恼,即解脱道。

  云何远分对治?谓此后诸道。

  这是指修行者完成了解脱道,更进一步处理一些微细的习气。

  以上是修行者在修道中要做的事情,如果不了解、明白,想在修道中得到不在此范围里的某些东西,那都不属于道谛。

  又道差别有十一种,谓:观察事道、勤功用道、修治定道、现观方便道、亲近现观道、现观道、清净出离道、依根差别道、净修三学道、发诸功德道、遍摄诸道道。

  这才是真正阐述"道"的内容,即修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也叫做三十七助道法,也叫做三十七道品。不管大小乘的教法中都要阐释这些菩提分法,不管修行者修任何的法门--密宗、禅宗……都要完成它,即令这些法生起来,才属于佛教的修行法门;反之,就不是修道。也就是说,禅师教导弟子修禅时,要生起三摩地和种种的善法,必然要有这三十七菩提分法。即无论修行者用任何一种的修法,都要完成令这些法生起来,才叫做修道。然而,三十七菩提分法本身并不是修法,它是修行者在修道的过程中所要完成的法,即所要集聚的道品。

  所以道的差别有十一种:观察事道、勤功用道、修治定道、现观方便道、亲近现观道、现观道、清净出离道、依根差别道、净修三学道、发诸功德道、遍摄诸道道。所谓观察事道是指四念处、勤功用道是指四正断、修治定道是指四神足、(师父:以下对吗?)现观方便道是指五根、亲近现观道是指七觉支、

  现观道是指八圣道支、清净出离道是指四种正行、依根差别道是指四种法迹、净修三学道是指奢摩他、发诸功德道是指毗钵舍那、遍摄诸道道是指三根。

  本论为"道品"如此的命名,这并不重要。我们先了解这些道品后,再来了解本论为什么这样给予名称。

  如是诸道,随其次第,谓三十七菩提分法、四种正行、四种法迹、奢摩他、毗钵舍那、三无漏根。

  在这些修行道中,随其次第而完成三十七菩提分法、四种正行、四种法迹、奢摩他、毗钵舍那、三无漏根。

  此中一切菩提分法,皆由五门而得建立,谓:所缘故、自体故、助伴故、修习故、修果故。

  在此我要强调道谛在讲什么?其实道谛就是在讲三十七菩提分法。任何人不论修什么法门,都要生起这些菩提分。比如当修行者修到开智慧的时候,就要生起七觉支。虽然他可能不知道那是七觉支,但是必定要生起这些法,不然就是没有觉悟。同样的,在他修道的过程中,也要陆陆续续生起五根、五力、四正断、四种正行……这些法。他并不是去修那些法,而是在他修的法门里面要生起这些法,那么,他就是在修道了。所以这三十七菩提分法不是修法,而是修行者修道要得到、完成的法。如果修行者所修的法门不能令他生起三十七菩提分法,那么,这个法门就不在道谛里面。

  我们以修净土法门来说,有些人以念佛产生三摩地,他以念佛开始,念到不再念了,才能够入三摩地;如果一直在念佛号,那就不可能入三摩地。但是有人念来念去,就说是不念而念,那就不是道谛了,那, 是掉举。为什么呢?你不想念,佛号自然念出来,这就是错误!所以道谛要生起三摩地(三昧)。当心

  清净时,都不想念佛号了,佛号是一种污染心,没事找事,为什么要把一个佛号安在前面,不必要了。但是千万不要认为污染心是恶的,佛号是一种善的心,并不是恶的。

  (师父说入三摩地未必是入定,又说入了三摩地就不能画图、不能剃头,有矛盾吗?既然入三摩地不是入定,那就不一定不能画图、剃头、念佛,是吗?)

  四念住所缘者:谓身、受、心、法。

  四念住也叫做四念处,此修法在南传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特别提倡《四念处经》(TheFourFoundationOfMindfulness);在北传佛教的小乘中还重视,但是在大乘中却不重视了。中国佛教的天台宗智者大师提倡四念住,但是却用大乘的思想来诠释,那已经远离了佛陀阐释四念住的本意。不过天台宗所注解四念处的著作,还是值得后学者作参考。所谓念住,是修行者在修行时心念要安住在身、受、心、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上。在修道的次第中,四念住是属于资粮道开始的第一步。此修法在缅甸的南传佛教中的马哈希部派很强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部派都如此重视。

  复有四事,谓我所依事、我受用事、我自体事、我染净事。

  "所依事"是指身;因为我们执著常、乐、我、净四个颠倒,所以佛为我们阐释四念住的修法。常、乐、我、净主要是由我而来,即修行者执著身体是净的,所以佛教导观身不净。"所用事"是指受;因为受苦、受乐,那我追求永恒的快乐,如果这永恒的快乐是受,佛说受也是苦,所以佛教导修行者观受是苦。"自体事"是指心;我们认为我是心,心是被身体所使用,佛依

  此教导修行者观心无常。"染净事"是指法尘;四念住中所观的法有两个层次:一是观法尘,二是观佛法的真理。开始时教导观法尘,即身心,当身体接触其他的东西时,有没有生起苦、乐受,然后有没有生起法尘里的行为--贪与嗔。有些论师进一步说四念住…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慈心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