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者進入無間道,就是能夠斷除了某些煩惱。
雲何解脫道?謂由此道,證斷煩惱,所得解脫。
修行者進入解脫道,就是證悟斷除了所有的煩惱,獲得了解脫。
以上是修道的叁個次第:先減輕煩惱;再斷除另外一些煩惱;最後證悟所有的煩惱都沒有了。那麼,在修道中要解決哪些煩惱呢?如果根據經典來說,是以五下分結和五上分結來分;如果根據論著來說,是以十個根本煩惱來分。經典上說,證悟初果的聖者斷了叁結--戒禁取見、我見和疑。修行者繼續修行,再斷除二結--欲界的貪、嗔。也就是說,修行者證悟初果後,修方便加行,即作一些加行去解決他的欲界的貪和嗔,那麼,當他證悟叁果的時候,就進入無間道,斷除了以上兩種煩惱,此時聖者斷除了五下分結--戒禁取見、我見、疑、欲界的貪、嗔。當修行者進入解脫道,就斷除了五上分結--色界貪、無色界貪、慢、無明和掉舉。這是解脫道所斷除的煩惱。
雲何勝進道?
謂爲斷余品煩惱,所有加行、無間、解脫道,是名勝進道。
使修行者在修道中能夠向前進的法門,即爲了斷除某些的煩惱,所作的方便加行、無間和解脫道,都稱爲勝進道。
又複棄舍斷煩惱加行,或勤方便思惟諸法,或勤方便安住諸法,或進修余叁摩缽底,諸所有道名勝進道。
又複修行者在修道的過程中,爲了棄舍斷除煩惱所作的一些修
道法門,或更進一步思惟從聽聞佛所說的諸法,或勤修諸法使在觀行中能夠穩固下來,或更進一步修各種的定--出入息觀、白骨觀、十一切入等,這些都叫做勝進道。
又爲引發勝品功德,或複安住諸所有道,名勝進道。
在修道中所産生的神通量(勝品功德),或更進一步修其他的法門,使其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更加穩固,這些也稱爲勝進道。
複雲何修如是諸道?
謂得修、習修、除去修、對治修。
要怎樣修這些種種的道呢?本論中說有四種方式:得修、習修、除去修、對治修。
得修者:謂未生善法,修習令生。
所謂得修,即修行者還沒有生起的善法,要修習令其生起。那是什麼善法呢?因爲修行者是在修道,那麼,此善法要在修道的範疇,如:叁十七菩提分、所有的善心所。如果修行者沒辦法進入四禅,那他就要設法完成。又如:修行者缺少叁摩地,他不一定要入初禅,但是至少要能夠生起叁摩地。所以在修道時,他可以用大圓滿、大圓盛會、大威德等任何法門,設法得到叁摩地--得修。如果在修道中很努力的布施,那就是修錯了。
習修者:謂已生善法,修令堅住不忘,倍複增廣。
所謂習修,即已生起的善法,修習令其堅住不忘,使它更進一步地增廣。例如已能夠進入四禅的修禅者,要一直複習修練,使四禅穩固下來;或已得叁摩地者,要複習令叁摩地保持著。
除去修者:謂已生惡不善法,修令永斷。
所謂除去修,即已生的惡法、不善法,要修習令其永斷。即修行者在修道時,要設法除去已經有的習慣、習氣。
對治修者:謂未生惡不善法,修令不生。
所謂對治修,即對未生惡法、不善法,要設法修習令其不生起。
修道並不是找某某人傳你某個修法,然後專心一致地修得它,而是在自身的煩惱、惡心、善心上作功夫、處理,這些修法要能幫助你完成這些事情,才叫做修道;反之,就不是修道。比方在修道時修降魔法,這不是修道,因爲它不在以上四種修道的方式中。
又道生時,能安立自習氣,是名得修。
當修行者進入修道的時候,能夠生起習氣,這就是得。比方修禅者會生起修禅定的習氣--喜歡禅定,這就是得修。
即此道現前修習,是名習修。
當修行者進一步繼續修,叫做習修。
即此道現在前時,能舍自障,名除去修。
修行者所修的道(法)現前的時候,能夠協助他除掉障礙,叫
做除去修。
即此道既舍自障,令彼未來,住不生法,名對治修。
在此道時除掉了障礙,令在未來不生起某些不好的法,叫做對治修。
所以修這些林林總總的道,要用這四種觀念來去了解、去修。
複有四種對治名對治修,謂:厭壞對治、斷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
又有四種對治修:厭壞對治、斷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
雲何厭壞對治?
謂于有漏諸行,見多過患。
在修道的過程中,修行者要看到一些有漏的諸行對他是不利的。在經典中說:要觀察五蘊身心等一切好像是病、生瘡、毒藥、被毒蛇咬到、如刺刺到那樣苦。如此觀察産生厭壞,不想要。
雲何斷對治?
謂加行道及無間道。
這是指方便道和無間道,即處理自身的煩惱,把各個煩惱斷除,叫做斷除對治。
雲何持對治?謂解脫道。
這是指完成斷除了煩惱,即解脫道。
雲何遠分對治?謂此後諸道。
這是指修行者完成了解脫道,更進一步處理一些微細的習氣。
以上是修行者在修道中要做的事情,如果不了解、明白,想在修道中得到不在此範圍裏的某些東西,那都不屬于道谛。
又道差別有十一種,謂:觀察事道、勤功用道、修治定道、現觀方便道、親近現觀道、現觀道、清淨出離道、依根差別道、淨修叁學道、發諸功德道、遍攝諸道道。
這才是真正闡述"道"的內容,即修叁十七菩提分法。叁十七菩提分法也叫做叁十七助道法,也叫做叁十七道品。不管大小乘的教法中都要闡釋這些菩提分法,不管修行者修任何的法門--密宗、禅宗……都要完成它,即令這些法生起來,才屬于佛教的修行法門;反之,就不是修道。也就是說,禅師教導弟子修禅時,要生起叁摩地和種種的善法,必然要有這叁十七菩提分法。即無論修行者用任何一種的修法,都要完成令這些法生起來,才叫做修道。然而,叁十七菩提分法本身並不是修法,它是修行者在修道的過程中所要完成的法,即所要集聚的道品。
所以道的差別有十一種:觀察事道、勤功用道、修治定道、現觀方便道、親近現觀道、現觀道、清淨出離道、依根差別道、淨修叁學道、發諸功德道、遍攝諸道道。所謂觀察事道是指四念處、勤功用道是指四正斷、修治定道是指四神足、(師父:以下對嗎?)現觀方便道是指五根、親近現觀道是指七覺支、
現觀道是指八聖道支、清淨出離道是指四種正行、依根差別道是指四種法迹、淨修叁學道是指奢摩他、發諸功德道是指毗缽舍那、遍攝諸道道是指叁根。
本論爲"道品"如此的命名,這並不重要。我們先了解這些道品後,再來了解本論爲什麼這樣給予名稱。
如是諸道,隨其次第,謂叁十七菩提分法、四種正行、四種法迹、奢摩他、毗缽舍那、叁無漏根。
在這些修行道中,隨其次第而完成叁十七菩提分法、四種正行、四種法迹、奢摩他、毗缽舍那、叁無漏根。
此中一切菩提分法,皆由五門而得建立,謂:所緣故、自體故、助伴故、修習故、修果故。
在此我要強調道谛在講什麼?其實道谛就是在講叁十七菩提分法。任何人不論修什麼法門,都要生起這些菩提分。比如當修行者修到開智慧的時候,就要生起七覺支。雖然他可能不知道那是七覺支,但是必定要生起這些法,不然就是沒有覺悟。同樣的,在他修道的過程中,也要陸陸續續生起五根、五力、四正斷、四種正行……這些法。他並不是去修那些法,而是在他修的法門裏面要生起這些法,那麼,他就是在修道了。所以這叁十七菩提分法不是修法,而是修行者修道要得到、完成的法。如果修行者所修的法門不能令他生起叁十七菩提分法,那麼,這個法門就不在道谛裏面。
我們以修淨土法門來說,有些人以念佛産生叁摩地,他以念佛開始,念到不再念了,才能夠入叁摩地;如果一直在念佛號,那就不可能入叁摩地。但是有人念來念去,就說是不念而念,那就不是道谛了,那, 是掉舉。爲什麼呢?你不想念,佛號自然念出來,這就是錯誤!所以道谛要生起叁摩地(叁昧)。當心
清淨時,都不想念佛號了,佛號是一種汙染心,沒事找事,爲什麼要把一個佛號安在前面,不必要了。但是千萬不要認爲汙染心是惡的,佛號是一種善的心,並不是惡的。
(師父說入叁摩地未必是入定,又說入了叁摩地就不能畫圖、不能剃頭,有矛盾嗎?既然入叁摩地不是入定,那就不一定不能畫圖、剃頭、念佛,是嗎?)
四念住所緣者:謂身、受、心、法。
四念住也叫做四念處,此修法在南傳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他們特別提倡《四念處經》(TheFourFoundationOfMindfulness);在北傳佛教的小乘中還重視,但是在大乘中卻不重視了。中國佛教的天臺宗智者大師提倡四念住,但是卻用大乘的思想來诠釋,那已經遠離了佛陀闡釋四念住的本意。不過天臺宗所注解四念處的著作,還是值得後學者作參考。所謂念住,是修行者在修行時心念要安住在身、受、心、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上。在修道的次第中,四念住是屬于資糧道開始的第一步。此修法在緬甸的南傳佛教中的馬哈希部派很強調,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部派都如此重視。
複有四事,謂我所依事、我受用事、我自體事、我染淨事。
"所依事"是指身;因爲我們執著常、樂、我、淨四個顛倒,所以佛爲我們闡釋四念住的修法。常、樂、我、淨主要是由我而來,即修行者執著身體是淨的,所以佛教導觀身不淨。"所用事"是指受;因爲受苦、受樂,那我追求永恒的快樂,如果這永恒的快樂是受,佛說受也是苦,所以佛教導修行者觀受是苦。"自體事"是指心;我們認爲我是心,心是被身體所使用,佛依
此教導修行者觀心無常。"染淨事"是指法塵;四念住中所觀的法有兩個層次:一是觀法塵,二是觀佛法的真理。開始時教導觀法塵,即身心,當身體接觸其他的東西時,有沒有生起苦、樂受,然後有沒有生起法塵裏的行爲--貪與嗔。有些論師進一步說四念住…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